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道砂体内部夹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精细地质研究基础上,采用单砂层沉积韵律相似性为对比依据,沿河道砂体延伸方向建立对比剖面,对河道砂体内部夹层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认清河道砂体的沉积面貌,搞清河道砂体内部基本框架,同时结合各种动态监测资料分析河道砂体内部夹层对油水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辫状河厚砂体内部夹层的识别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露头浅砂质辫状河砂体研究,建立起辫状河砂体构型模式,将其内部夹层按成因分为心滩坝内落淤层、坝间夹层、道坝转换夹层和串沟4种类型。以大庆萨北开发区PI3沉积单元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岩心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识别图版。借助序贯指示模拟及人机交互后处理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揭示了辫状河心滩坝内部夹层分布零散、连续性差的特性。辫状河中的水平夹层往往造成厚油层的分段水洗,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常在夹层的下部形成夹层遮挡型剩余油。研究成果为砂体再认识和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杏北开发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具有窄、薄、散等地质特点,在目前井网密度条件下,采取单一技术准确刻画地下砂体难度较大,因而利用水平井挖掘河道内部剩余油也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2009年,通过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地震、地质建模以及数值模拟等多学科一体化技术,精细刻画了砂体展布规律和储层微构造特征,在量化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优化了水...  相似文献   

4.
利用砂体内部构型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充分应用密闭取心井资料,探索性地开展了点坝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技术研究。研究表明,由于受侧积层遮挡,点坝砂体内部仍有近20% 的石油地质储量未很好动用,主要位于点坝砂体顸部及侧积层上部。针对剩余油分布特点,对部署水平井、部署直井、脉冲注水、调剖、堵水等一系列挖潜方法的增油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点坝层内剩余油挖潜首推的技术对策为调剖堵水,注水井调剖时采油井需对应实施。  相似文献   

5.
大港油田储集层河道砂体内部构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骅坳陷港西开发区明 化镇曲流河储集层为例,探讨了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分析方法。研究了曲流河道砂体内点坝分布模式及规模、废弃河道及点坝的识别标志,以及点坝内部构型定量分布模式。进一步研究了侧积层倾向、倾角及侧积体宽度,并在单井泥质侧积层解释的基础上,以点坝内部构型为指导,结合动态分析,对泥质侧积层的井间分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参数提取精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各项参数提取的精度是影响三维地质建模加载精度及剩余油定量研究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在现代沉积及古代露头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和正在应用的各种方法,提取曲流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各项参数(包括薄夹层倾角、倾向、侧积体规模等)的精度进行了评价.并就目前应用的各种方法所提取的参数构建的单砂体空间表征与所研究砂体的适应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各种方法的实际应用、对比分析及适应性探讨反映出:在B级薄夹层倾向提取的各种方法中,以废弃河道平面分布提取的倾向较为准确;应用岩心分析及成像测井提取薄夹层倾角比较直观,而其它几种方法在达到选井要求的情况下也能较好地反映夹层倾角;侧积体规模提取的几种方法较为客观,能够较好地反映地下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河道砂内部薄夹层空间构型研究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第二松花江前郭四中现代曲流点坝考察以及杏十三试验区取心井岩心分析基础上,通过储层精细对比及废弃河道组合,认清了本区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发育状况,结合研究区示踪剂监测资料,分析了薄夹层构形对注入剂驱油效果及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动态资料进行验证挖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高含水后期综合调整、三次采油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道砂体内部物性分布趋势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河道砂体而言一般具有河道中部物性好于河道边部物性的趋势,传统的建模方法难以描述这种分布趋势。介绍了两种方法实现这一目的:一是采用局部变化均值的方法.根据模拟网格位于河道内部位置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属性均值;二是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传统的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主要针对离散变量的建模.如相建模,在该研究中以多点统计算法SNESIM为基础实现了对连续变量(孔隙度、渗透率等)的模拟。首先根据一系列门槛值把连续变量离散成若干类别,然后对这些离散的类进行多点统计模拟。最后再把模拟结果转换成连续的变量值。对这2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阐明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沉积模式的指导下,形成平面微相及形态分析、剖面对比为主要手段的曲流点坝体内4级界面和侧积单体定量描述方法,该方法的建立为研究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使建筑结构解剖技术向生产应用转化迈进了一大步.在研究成果指导下,提出在曲流河砂体内剩余油富集在四级界面控制下的砂体顶部、点坝砂体顶部、废弃河道、侧积体边部或隔挡层附近.在聚驱后厚油层挖潜实践中,采取逆曲流河砂体侧积方向、非主河道流向加强注水,主流线方向控制注水的方式,挖掘逆侧积方向注水受效区域的剩余油,现场应用取得单井日增油2 t,含水降6.1个百分点,有效期长达16个月以上的开发效果,可以指导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层内剩余油的挖潜.  相似文献   

10.
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港东二区四断块为例,针对储集层横向变化较大、砂体内部剩余油潜力不明的难题,综合运用测井、地震、沉积模式及动态信息,从单一河道入手,对二区四断块主力油藏进行单砂体刻画及内部构型研究,通过单井相分析,对点坝内水平井进行侧积泥岩夹层识别,分析侧积体的规模,勾画末期河道边界,重建地下地质模型,总结出末期(废弃)河道和侧积泥岩是影响该类油藏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并进行点坝内部构型分析,有助于开发井网部署的设计,提高产能建设。  相似文献   

11.
随着开发的深入,胡七北块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难度日益增大,寻找剩余油富集区带迫在眉睫。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采油工程原理为指导,立足现有井网,总结胡七北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发现胡七北块剩余油分布有两种类型:一是在水驱难以到达的构造边缘地带及构造高部位富集;二是在水驱动用程度较低的低渗储层中富集。通过部署新井、侧钻老井、转注对应井、完善注采井网、选择脉冲注水、采油工程技术,提高水驱效率,采用压裂措施,改善储层物性,以期达到油藏稳定、经济、高效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12.
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在目前特高食水期开发阶段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冈完善程度、地层纵向渗透性、砂你沉积特征、微构造及区域地层压力因素控制。剩余油在井网不完善井区、纵向中低渗透层、注采状况较差的分流河道沉积问及沉积末端、微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注水压力平衡区相对富集。在完善井冈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地质特征加强注来结构调整及注水合理调配,是汉河油田油层挖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吐哈盆地SN地区三间房组油层段储层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含油砂体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且分布在厚砂岩附近5~10m的砂体在地震剖面上响应不明显,造成地震预测困难。因此,通过在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应用正演模型分析结果,对目的层段地震资料进行针对性的目标处理,在处理后的地震剖面上,应用从岩层到层段、由点到面的研究思路,确定运用地层切片、属性分析、地震相分析、频谱分析以及岩性反演技术,对该区薄层砂体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钻井对比,该方法可预测的单砂体符合程度高。通过该项研究,形成适合该区薄砂体—窄河道地震预测的方法系列,提高该区储层和油气预测精度,指导老油区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4.
复合砂体中单一河道的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储层精细地质描述技术在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全面推广应用以来,解决了现阶段油田开发调整中的一些问题,但在北三西葡一组聚驱开采中发现,在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处在河道某些部位的注采井之间原属一类连通,但注入井注入状况不好,油井采出状况也不太好。经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这些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还存在单一河道砂体边界。针对这种情况,在北三西展开了单一河道砂体的追踪。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两点做法:一是根据砂体切割关系首次对复合砂体进行分类,从而有利于单一河道识别后对复合砂体内部连通关系的认识;二是提出了定量参数与定性参数相结合的单一河道识别方法,从而提高了单一河道识别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利用残余聚合物挖潜剩余油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油田经过聚合物驱后油层中仍有可观的剩余油,并残存大量的聚合物。利用残留在储层中的聚合物溶液进行水驱前调剖,可有效挖掘剩余油,又可显著降低调剖费用。在模拟现场注入井注入速度下,聚合物溶液流经不同渗透率变异系数(0.6、0.7)岩心组,分析了聚合物溶液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聚合物驱后后续水驱不同时期,吸附滞留量的变化。用Eclipse软件模拟了聚合物驱后聚合物在油层中的分布规律。通过机理研究,确定了以阳离子凝胶微球与金属交联剂为主剂的调剖剂配方,实验表明该配方可进一步提高残余聚合物的利用率及岩心的封堵效果,聚合物驱后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0%。  相似文献   

16.
河道砂体含油性判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砂体的含油性预测确有一定的难度与风险性。然而,由于各类砂体的含油性总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在遵循地质特点和规律的条件下,对河道砂体含油性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进行分析,便可以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领域的多种信息对河道砂体的含油性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文中主要利用优化的地震属性、孔隙率预测结果、神经网络方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含油性预测结果,对埕东凸起北坡馆陶组上段河道砂体含油性进行综合判别,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7.
围绕注水开发油藏剩余油分析和挖潜需要,在GD油田注水开发区块建立初始地质模型;通过采用水流模拟方法,结合运用多井综合测试和生产数据,建立精细的动态分析模型,确定油水井连通性和油藏内剩余油分布状况,描述优势渗流通道分布。针对储层物性、剩余油分布特点和目前井网条件下的注采对应关系,提出挖潜方案,在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取得理想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河南油田聚合物驱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聚合物驱产量已占稀油油田产量的近三分之一,目前大部分聚驱单元已结束注聚进入后续水驱,产量下降快,稳产难度大,但聚驱后地下仍有近50%的地质储量未采出.为寻求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有效挖潜方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油水井测试资料和取心井资料,明确了剩余油潜力分布,提出了聚合物驱后井网完善、注采调整和组合驱等挖潜对策.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成为可动用的潜力,探索出一条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途经.  相似文献   

19.
底水油藏夹层控制模式及剩余油挖潜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底水油藏中夹层的定量表征及分类,提出影响生产动态的4种夹层分布模式:即无夹层分布、小范围半渗透夹层分布、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分布、大范围不渗透夹层分布。对不同模式下油井动态进行分析,确立不同模式的分类标准。根据动静结合的划分方法,归纳总结不同模式下特有的开发动态特征和油井见水规律,并指出不同模式控制下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方向,从而对同类油藏的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油田的开发,文13北块沙三中油藏层间矛盾加剧,开发效果较差,采收率极低。气举转抽、大型水力压裂改造储层、加密井部署3种工艺在该区块的研究和应用,大大提高了该区块的采收率,从而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