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扇三角洲群特征及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玛湖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为平缓斜坡背景下的浅水扇三角洲沉积,发育重力流、牵引流双重流体机制下形成的岩相类型。凹陷周缘主要发育夏子街、黄羊泉、中拐、克拉玛依、玛东和夏盐等6大扇三角洲体系,根据古坡度、物源供给方式分为山口陡坡型、山口缓坡型、靠山缓坡型、靠山陡坡型和靠扇陡坡型等5类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紧邻玛湖富烃凹陷,前缘砂体分布范围广,延伸距离远,交互叠置覆盖玛湖凹陷中、下斜坡带,有通源断裂沟通下伏油源,侧翼及上倾方向有扇三角洲平原相致密带形成有效遮挡,侧向和顶、底板湖相泥岩封隔层发育,成藏条件优越,控制着斜坡区油气垂向与平面的分布与富集,具备大面积成藏的宏观地质背景,三角洲内部及扇体间的沉积相带立体配置关系为凹陷斜坡区岩性油藏提供了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2.
从玛湖大油区上二叠统成藏特点和油气分布规律入手,明确了3种类型油气藏有序分布规律,建立地层背景下广覆式退积型扇三角洲源上大面积成藏模式。首次统一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东西部地层系统,通过石油地质条件类比研究,发现了面积超过2.5×10~4km~2的中央坳陷上二叠统中组合石油重大接替领域。在古地貌控沉控砂交互分析基础上,认为上二叠统受沟槽体系控制,在地层超覆背景下发育八大扇三角洲沉积,为此确定四大勘探领域和十大有利区带成藏条件优越,具备整体勘探条件。沙湾凹陷西斜坡是油气长期汇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其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有利储层,物性较好,岩性圈闭群数量多、面积广,资源量大且勘探程度低,具有多层系立体成藏的特点,是风险勘探的重大领域。为此2018年优选沙湾凹陷西斜坡地层背景下岩性油藏群作为突破口,部署沙探1井,获重大发现,展现出与玛湖凹陷类似的多层系立体勘探潜力,有望与玛湖大油区连片,形成又一个勘探大场面。  相似文献   

3.
恩平组是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已证实的主力生烃层系,对其沉积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的认识是指导白云凹陷油气勘探的基础。基于钻井、岩心、地震、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恩平组不同沉积时期的"源—汇"体系发生明显转变,恩平组沉积早—中期以凹陷周缘隆起区的中生界火成岩为主要物源区;恩平组沉积晚期,凹陷北部主物源通道逐渐开启,古珠江携带的华南褶皱带物源进入白云凹陷。受其影响,恩平组沉积早—中期白云凹陷发育古沟槽控制下的近物源的小型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滩坝沉积,恩平组沉积晚期,则发育持续进积的大型煤系三角洲。"源—汇"体系的转变既控制了恩平组近岸煤系、远岸陆源海相、封闭海湾海相烃源岩的平面有序分布,以及早—中期煤系烃源岩分散分布、晚期广泛发育的纵向差异性;也导致了恩平组沉积早—中期发育近源扇三角洲、辫状水道复合体、滩坝成因为主的岩性—地层目标,晚期发育三角洲前缘前积复合砂体为主的岩性—地层目标。  相似文献   

4.
敦煌盆地五墩凹陷周缘下侏罗统露头发育特征对于凹陷物源体系分析及沉积相带划分有重要意义,野外露头实测结果表明,受构造条件、古气候和物源的影响,侏罗系露头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浅-半深湖相沉积,纵向上沉积物粒度变化较快。早侏罗世,大山口组沉积受三危山边界断裂控制,早期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沉积速率快;中晚期湖平面持续上升,沉积物粒度变细,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相沉积。三危山在燕山晚期挤压抬升及喜山期走滑挤压,造成大山口组底部冲积扇及扇三角洲平原相地层出露地表。五墩凹陷洼陷带内扇三角洲前缘楔状砂或浊积砂体储层及半深湖相烃源岩垂向叠置,横向相变连接,是潜在的油气富集区,具备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王丹  陈永成  潘克  于兰 《特种油气藏》2007,14(2):36-39,48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沙四段层序格架,划分体系域,明确沙四段沉积体系特征及展布。阐明了沙四时期凹陷西侧为主要物源供给区,发育4个主要物源,形成了沈257.沈225、沈267、沈278等扇三角洲砂体。指出了沙四段主要为低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水进体系域发育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平面上分布在凹陷的西部斜坡带,浊积扇则分布在湖盆中心。沉积相带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主要利用野外露头和钻井(测井)资料,配合使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在建立的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个三级层序格架的基础上,指出了沉积体系构成上以三角洲-湖湾沼泽相的浅水沉积为主,湖泊水体深度不大且分布范围有限。在研究区识别出的物源体系如下:第一个物源分散体系发育在研究区西南部的巴州煤矿到四十里城地区、北东方向的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从西南向东北携带沉积物进入研究区中西部发育的"湖湾",且堆积成三角洲朵体;第二个物源分散体系发育在北部凹陷的宝北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以湖泊三角洲进入"湖湾"堆积成中小型的辫状河三角洲;第三个物源分散体系发育在本布图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由西北向东南延伸,进入"湖湾"并堆积成小型的浅水湖泊三角洲;第四个物源在南部凹陷东部,由南向北进积,以发育扇三角洲为主;第五个物源在场浅1井以东,由东向西进积,规模有限。  相似文献   

7.
主要利用野外露头和钻井(测井)资料,配合使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在建立的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个三级层序格架的基础上,指出了沉积体系构成上以三角洲——湖湾沼泽相的浅水沉积为主,湖泊水体深度不大且分布范围有限。在研究区识别出的物源体系如下:第一个物源分散体系发育在研究区西南部的巴州煤矿到四十里城地区、北东方向的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从西南向东北携带沉积物进入研究区中西部发育的“湖湾”,且堆积成三角洲朵体;第二个物源分散体系发育在北部凹陷的宝北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以湖泊三角洲进入“湖湾”堆积成中小型的辫状河三角洲;第三个物源分散体系发育在本布图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复合体由西北向东南延伸,进入“湖湾”并堆积成小型的浅水湖泊三角洲;第四个物源在南部凹陷东部,由南向北进积,以发育扇三角洲为主;第五个物源在场浅1井以东,由东向西进积,规模有限。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是已被证实的富油凹陷,以二叠、三叠系砂砾岩扇体油气藏著称于世。揭示扇体发育的构造—沉积环境,是探索构造、气候、地形等因素之间耦合关系的重要窗口,也是进一步评价油气勘探潜力、加快勘探开发进程的重要基础。利用新的钻探与地球物理勘探资料,从“源—汇系统”的概念出发,揭示该区二叠系—三叠系的构造及沉积背景。研究表明,玛湖凹陷是在石炭纪之前的褶皱基底基础上,受周缘冲断活动控制而形成的石炭纪—第四纪凹陷;二叠纪—三叠纪为玛湖凹陷的主要沉积充填期,经历了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造山后伸展、中二叠世—中三叠世挤压逆冲以及晚三叠世克拉通内拗陷的演化过程,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冲断活动的幕式发育与前展式迁移、撕裂断层与横向构造转换带(区)形成的优势搬运通道、干旱的气候环境等因素控制了玛湖凹陷周缘规模巨大的扇三角洲体系。伸展背景下风城组的碱湖沉积提供了优质烃源岩,其上的扇三角洲体系提供了有利的储集体,上三叠统厚层泥岩构成区域盖层,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含油气体系。玛湖凹陷含油气潜力巨大,多层系立体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震、测井及录井资料,恢复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莱州湾凹陷构造-古地貌特征,分析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沙三段沉积时期,莱州湾凹陷可划分为8个构造-古地貌单元,包括东部断坡带、东北斜坡带、北部斜坡带、西部斜坡带、南部斜坡带、中央凸起带、北部洼陷带和南部洼陷带,西部和南部斜坡带存在明显沟谷.受构造-古地貌控制,沙三段沉积时期莱州湾凹陷的东部发育扇三角洲,西部和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主体发育部位明显受次洼的控制.受东部断坡控制形成的扇三角洲砂体,受西部和南部缓坡及沟谷控制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特别是受西部缓坡控制在北部洼陷发育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图7参17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渐新世涠三段是该凹陷最主要的储集层,因此对其沉积体系发育规律的研究对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研究区钻井岩心精细描述入手,结合测井相、地震相、地震属性特征,确定了涠三段的沉积相并建立了断陷湖盆背景下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碟状—席状反射、前积反射、水道充填反射是涠三段最富砂的地震相。涠三段发育滨浅湖相、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4种沉积相类型。在滨浅湖背景下,受控于南缓北陡的半地堑湖盆结构,海中凹陷整体呈现出南北分异的沉积特征,表现为在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在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同时坡折带、断裂样式、沟渠古地貌等因素控制着来自三大不同方向物源的三角洲,南部企西隆起物源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并受坡折带控制在平面上划分出平原与前缘,中部涠西南低凸起物源受断裂控制在西侧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西北部万山隆起物源的沉积物通过远距离搬运在研究区西北侧湖盆边缘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相似文献   

11.
潜江凹陷隐蔽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潜江盐湖潜江组-荆河镇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断陷期、断坳期和隆升剥蚀定型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各阶段古构造面貌各不相同。受古构造面貌、物源、古气候、水体条件等因素控制,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盐湖两大沉积体系和断坡带、弯折带、盐湖密度流、南部缓坡膏盐4种盐湖沉积充填模式。潜江凹陷潜江组古构造面貌控制了沉积充填,今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成藏,水介质条件影响了砂体延伸及展布,砂体成因类型控制了油藏类型和规模。凹陷中部是构造-岩性油藏,东部斜坡带是区域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向斜周缘是局部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2.
针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二叠系梧桐沟组有利沉积相带不明确的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应用沉积正演模拟方法,再现研究区梧桐沟组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梧桐沟组在先水进再水退背景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物源主要来自古西凸起,三角洲前缘相带及砂体自下而上呈现先退积再进积的叠置关系;近凹陷中心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低位域沉积及非构造圈闭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低位域是一个层序地层学概念,即发育在I型层序界面之上、初次水泛面之下的,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组成的体系域。由于控制低位域发育的坡折带类型不同,低位域的沉积体构成也就有所不同。北部陡坡断裂坡折带发育以冲积扇、小型低位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为特征的低位域;东部东营三角洲沉积坡折带,发育以斜坡扇、低位三角洲和水下扇为特征的低位域;南部缓坡带,低位域以低位三角洲和低位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在这些低位域中,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非构造圈闭,北部和南部坡折带为超覆型地层圈闭,东部沉积坡折带发育岩性圈闭。经过对这些圈闭的精细描述和初步评价,认为含油气前景比较乐观,有望为东营凹陷非构造圈闭勘探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扇三角洲砾岩岩相及成因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玛湖凹陷斜坡带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复杂砾岩为近源粗粒扇三角洲成因,根据砾岩的沉积特征,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及前扇三角洲,其中扇三角洲前缘又细分为前缘外带和前缘内带。根据沉积构造、颗粒形状、排列方式、支撑形式、胶结类型等特点精细划分了9种砾岩岩相,并总结了6种岩相组合序列,它们分别反映碎屑水道、辫状水道、辫状分支水道、辫流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碎屑朵体等不同沉积微相环境。对比了夏子街、黄羊泉、克拉玛依扇三角洲的砾岩颜色、粒度、颗粒接触关系、结构与成分成熟度以及主要发育的砾岩岩相,进而理清了该区扇三角洲发育的控制因素、扇三角洲发育部位、物源供给强度、地形坡度与坡降规律;最终建立了西环带扇三角洲成因模式:夏子街扇三角洲为长轴持续供给型碎屑流主控的帚状扇三角洲,黄羊泉扇三角洲为山间供给充足型碎屑流与牵引流共同作用的朵状扇三角洲,克拉玛依扇三角洲为山前供给略少型牵引流作用控制的扇状扇三角洲。  相似文献   

15.
断裂坡折带低位扇成因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断裂坡折带为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其低位扇主要包括水下冲积扇、大型浊积扇、小型低位三角洲和低位扇三角洲。陡坡带低位浊积扇及扇三角洲远端部分分布于低台阶,扇三角洲主体、下切谷充填分布在高台阶,更高处为三角洲近端部分及冲积扇。缓坡带在沉积基准面快速下降时,其上产生陆上下切水道,其下形成水下冲积扇砂体;当基准面缓慢上升时,在断裂坡折带之上形成下切水道充填,之下发育水下冲积扇砂体和远岸浊积扇砂体。断裂坡折带低位扇易形成原生隐蔽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具有离源岩近、次生裂隙发育和疏导条件优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东道海子凹陷为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之一,在其周缘凸起侏罗系、白垩系及凹陷内二叠系上乌尔禾组获得油气发现。以凹陷内上乌尔禾组油气重点突破井为主线,结合勘探思路和理论认识的变化,将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划分为源边断块勘探阶段、下凹断块勘探阶段和源上岩性勘探阶段。勘探思路的转变不仅带来了凹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高产油气藏的发现,同时取得几点认识:平地泉组烃源岩进入生轻质油气阶段,为上乌尔禾组近源成藏提供油气;上乌尔禾组发育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体系域厚层及水进体系域薄层叠置的扇三角洲前缘相为有利储集层,分布面积达3 350 km2;上乌尔禾组具有“沟槽富砂、相带控储、孔缝控产”的油气成藏特征。油气发现集中在凹陷东部,凹陷西部尚未钻揭,以上述勘探思路及地质认识指导勘探部署,有望在东道海子凹陷获得新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17.
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相研究程度较浅,为了更好地预测有利砂体的分布范围,根据钻井、测井、地震及岩心等资料,对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百口泉组发育扇三角洲和湖泊2种相类型,其中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最为发育;该组沉积于水浅、盆广的环境中,并由此建立了湖泊—浅水扇三角洲沉积模式,该模式表明有利储层主要为不同时期沉积的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叠置砂体;结合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沉积模式以及地层厚度分析,百二段沉积期物源供应充足,砂体相对较厚,同时由于上覆于百一段所以埋深相对较浅,物性较好,认为百二段为优势层段,并划分为3个级别。该结论对三叠系百口泉组下一步勘探及有利储层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琼东南盆地上中新统黄流组—上新统莺歌海组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然而多年的滚动开发证实上述层系勘探潜力逐步呈下降趋势,亟需寻找有利接替层位和勘探区块。梅山组是琼东南盆地有利接替层位的首选层位,以琼东南盆地北部梅山组浊积扇体为目标靶区,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激光粒度、重矿物分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测试分析手段,结合沉积背景资料、盆地北部周缘水系及其岩石学特征,综合开展砂体组分、结构特征以及物源体系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北部梅山组低位时期剥蚀区范围较大,物源供应充足,陆坡边缘整体发育大范围的海底扇沉积,浊积扇砂体发育整体具有“西好东差”的沉积格局,其中盆地北部梅山组物源体系表现为“多点供源+地貌约束”的古地理格局。其中,海南岛宁远河物源影响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北部梅山组乐东凹陷、崖南凹陷和崖城凸起,为近源供给的海底扇沉积;海南岛陵水河物源远源供给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北部梅山组陵水凹陷和松南—宝岛凹陷;海南岛陵水河、万泉河双物源共同影响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北部梅山组松涛凸起以及松南—宝岛凹陷的东北部。西部红河和越南东部两大物源体系对乐东凹陷井区梅山组有区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测井、钻井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沉积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雅克拉地区目的层段为水进背景下的水下冲积扇和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水下冲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3个亚相,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多种微相。沉积特征主要受古地貌、构造运动和物源区母岩性质等因素影响。古地貌对沉积相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活动东强西弱是沉积相分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物源区母岩性质控制着沉积相的物质组成,并最终影响其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造背景入手,充分考虑沉积因素,提出了斜坡区坡折体系的概念,指出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发育了构造坡折带(陡坡、缓坡)、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古地貌坡折带及侵蚀坡折带5种类型,其分布受古构造背景、断裂活动与沉积成岩因素的交互影响.类似于沉积体系,歧口凹陷坡折体系中各种类型坡折带平面上匹配,垂向上共生,其分布达歧口凹陷平面面积的70%以上.坡折带既是物源水下供给通道又是可容纳空间分布区,造就了斜坡及洼陷区的砂体十分富集,砂体分布具有"物源供砂,沟槽输砂,坡折控砂,源型聚砂"的内在机制.广泛发育的储集体使得歧口凹陷古近系油气分布具有满凹含油,叠合连片,优势富集,匹配控藏的典型特征,由此指出了歧北斜坡、滨海斜坡、板桥次凹等的坡折带与洼陷区是目前歧口凹陷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