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漱光 《水泥》1999,(4):36-37
JC/T452-92<泥质量分等原则>和JC/T452-97<通用水泥质量等级>的颁布及实施,都较大幅度的提高了我国水泥的实物质量水平。湖南韶峰水泥集团公司作为1958年建厂,年生产设计能力202万t的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在实施这些新标准的过程中,水泥实物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表1为1992-1997年水泥年度实物强度和优等品率.表2为1992-1997年水泥年度标准偏差。表1数据表明,水泥质量分等标准自1993年实施后,实物质量有较大提高,尤其早期强度提高明显。3d抗压强度1997年比1992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水泥分散度实验,阐述分布参数、粒径间隔等对水泥强度的影响,介绍了实验环节应用的分散度理论,总结出分散度和强度等级关系,即水泥分散度、强度等级二者存在定量细度参数,此参数也是水泥生产环节粉磨细度的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3.
何雨晴 《水泥》2015,(10):49
<正>0引言水泥是混凝土中最主要的组成材料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和工程的经济效益。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泥强度等级值富余系数的选择十分重要。如果取值过高,必然造成水泥用量减少,容易导致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强度的要求,影响工程的混凝土质量;如果取值过低,也将造成材料浪费,成本增加,而且会出现混凝土28d强度超高的现象,这样的混凝土极易开裂,影响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笔者通过对水泥强度等级值富余  相似文献   

4.
为了做好贯彻实施水泥强度检验新方法(ISO法)的准备工作,我厂已于1999年7月和8月对本厂生产的熟料和出厂水泥分别进行了ISO法和GB法强度对比检验的第一阶段工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已对二氧化硅含量为0%~10%和水泥含量为1.5%~7.5%的片状氧化铝质浇注料的高温抗折强度进行了测定。测试温度范围为1000~1500℃,其结果示明,为了获取1300℃以上的高温强度,应该使用一定量的二氧化硅微粉。增加水泥含量会大大地降低1300℃以上的强度。但是,这种效应可以通过增加二氧化硅微粉含量得到补偿。这种强度的增加是由液相生成莫来石所致。使用SEM和XRD技术加上强度测量法,已对莫来石的生成进行了研究,而且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含量很低的水泥和高含量二氧化硅微粉的浇注料,在1400℃会有高的强度。含有1.5%水泥和10%二氧化硅微粉的片状氧化铝质浇注料,在1400℃时的高温抗折强度约为20MPa,而一种以电熔氧化铝为基质的浇注料,其高温抗折强度可以接近30MPa。  相似文献   

6.
孙孝 《水泥》2000,(10):6-9
0引言 我国水泥行业从 1999年 5月 1日开始实施等同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的 ISO679: 1989的新标准,即 GB/T17671- 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同时,于 1999年 12月 1日起六大通用水泥国家标准也相应改变,重新规定水泥标号即新标准的强度等级。   ISO法水泥胶砂强度检  相似文献   

7.
实验证明,熟料率值及化学成分、水泥的比表面积、颗粒组成以及混合材的品种等因素对ISO强度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梁朝明 《水泥》2005,(1):27-28
由于散装水泥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均采用专用的贮库和设备,与袋装水泥完全不同,它要求水泥企业对散装水泥取样方法、预定强度等级和出厂水泥检验等质量控制方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确保出厂散装水泥的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9.
水泥强度检验值是评价水泥产品质量和水泥强度等级的关键性技术指标,强度检验值不仅影响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还影响水泥混凝土的生产成本。为了评价水泥强度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正态分布的评价方法。确定水泥质量的评价方法是通过对不同水泥生产企业相同强度等级的水泥强度进行检验,在判断检测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的前提下,采用标准值作为评价指标来判断水泥质量的优劣。这种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评价水泥强度质量的方法为用户购买和使用水泥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水泥产品。  相似文献   

10.
金从进  李泽亚 《耐火材料》2006,40(5):366-368
采用板状刚玉、电熔白刚玉、工业氧化铬微粉、α-Al2O3微粉、Secar71水泥、烧结尖晶石粉为原料,研究了水泥、α-Al2O3微粉、氧化铬微粉、尖晶石粉以及烧成温度对低水泥刚玉基浇注料高温抗折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烧成温度、水泥、尖晶石和α-Al2O3微粉对低水泥刚玉基浇注料的高温抗折强度影响较大。烧后膨胀越大,高温抗折强度越低;1700℃烧后试样的高温抗折强度高于1600℃烧后试样的高温抗折强度;控制加热永久线变化率,添加合适的水泥、α-Al2O3微粉和粒度细的尖晶石粉可以得到高温抗折强度高的试样。  相似文献   

11.
0前言水泥新标准GB175—1999已于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中强度检验方法采用了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以下简称ISO法)。实验证明,采用ISO法检测的抗压强度值比用GB177—85(以下简称GB法)检测的抗压强度值平均低一个标号。为了提高ISO法水泥强度,探索适应新标准的水泥生产用混合材品种及掺量,促进水泥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公司进行了不同混合材品种在不同掺量下的GB—ISO强度对比试验,本文就有关试验情况作一介绍。1试验用混合材及其性能(…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水泥细度、颗粒级配对水泥强度的影响。实验表明,降低水泥粉磨细度,对提高早期抗压强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水泥新标准实施后,水泥企业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为 《耐火与石灰》1995,20(2):18-20
为使水泥工厂的工程设计更为准确,则必须便实验结论能反应工厂实际生产过程,本文所报道的有前低水泥耐火材料的数据就表明,这种材料受煅炼温度的影响,可能影响其结构体的张应力和断裂韧性,这种材料的抗张力或断裂韧性也会由于CAH10和AH3相的脱水而降低,而且当材料层的温度从300℃上升到600℃时,就会出现环状硅藻土相。因此,若能了解这种耐火材料的特性,就可改善窑体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泥实物质量存在的储多问题,除熟料质量较差外,与老标准的要求,水泥厂对水泥功能的重视衙度以及水泥细度,比面积,颗粒组成,颗粒形状等有关,为了适应新标准的要求,采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吴燕萍 《维纶通讯》2001,21(2):49-52,55
通过新旧国标和新旧两种强度检验方法的对比与分析,找出湘维有限公司水泥厂的水泥质量和生产工艺中存在的差距,制定相应对策,稳定保持生产的水泥与原有P.O425R标号相应的P.O42.5强度等级。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泥强度检验方法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前言水泥强度是混凝土强度的主要来源,也是混凝土强度设计的依据。水泥强度是通过国家统一规定的检验方法来评定的。国际上都采用砂浆法来检验水泥强度,我国也采用该方法。水泥强度测定都是在假定条件下进行的,它是一个相对值,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强度值也随之而变化。由于不同国家所规定的试验条件的差异,同一水泥样品,按不同国家的方法去检验,所得结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见,能否正确评定水泥的客观活性,是水泥强度检验方法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世界上各国都非常重视水泥强度检验方法的制(修)订。1我国水泥强度检验方法的…  相似文献   

17.
黄琍  王山 《水泥》2008,(5):1-2
1 产品品种的重新定位 由于水泥熟料质量的提高及粉磨技术的不断进步,绝大部分企业按标准规定加入混合材料,实际无法生产出P·032.5水泥.本次标准修订取消P·032.5水泥,将水泥品种分为两个层次,如用户需要高强度等级的水泥,主要选择P·I、P·II和P·O;需要低强度等级水泥主要选择P·S、P·C、P·F和P·P.  相似文献   

18.
鄢朝勇 《粉煤灰》2004,16(3):22-23
以生石灰、磷石膏为化学激发剂,采用化学激发、水热激发与机械磨细相结合的高效复合活化技术对低等级湿排粉煤灰进行活化处理,可得到高活性粉煤灰。用此活化粉煤灰并掺入石灰石微粉、稻壳灰及三乙醇胺等复合材料配制出42.5R~52.5R级高掺量粉煤灰水泥。  相似文献   

19.
张建勇  刘玉才 《水泥》2002,(8):44-44
随着GB/T 17671-1999及六大通用水泥国家标准的实施,原生产GB 275、GB 325水泥的企业,除部分关停、部分企业通过强化质量管理,改进工艺技术,提高水泥ISO强度后生产32.5强度等级水泥外,另外一部分企业则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改为生产砌筑水泥。同时,由于低标号水泥取消,部分较大规模的水泥生产企业,也根据市场需求而生产部分砌筑水泥。因而,砌筑水泥国标 GB/T 3183-1997得到更多企业的采用和实施。现结合本公司砌筑水泥生产情况,建议标准的修订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武洪明 《四川水泥》2014,(6):105-109
我国采用预分解窑熟料磨制的32.5级水泥总量超过10亿吨,是水泥市场的主导产品。取消P·C32.5级水泥,是控制产能过剩,还是产量过剩?这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作者呼吁:低等级水泥目前有市场,低等级水泥不能与低质量低性能水泥划等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