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自1949年被徐迟首先译介到我国以来,已有十几个译本。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由于时代背景、历史文化等原因,《瓦尔登湖》时而被密切关注,时而被排斥到时代文化的边缘。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不同时代的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叛逆最早由法国埃斯皮卡提出,后引入国内,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其中张白桦译本由于运用了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策略,成为诸多中译本中最为成功的译本。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探讨该译本创造性叛逆在女性主义倾向和文化差异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从多元系统论看《瓦尔登湖》的译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自1949年被徐迟首先译介到我国以来,已有十几个译本。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由于时代背景、历史文化等原因,《瓦尔登湖》时而被密切关注,时而被排斥到时代文化的边缘。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不同时代的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对《论语》两译本片段的分析,阐述了“创造性叛逆”的涵义,用描述翻译学解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从译者和目的语接受者——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肯定不同译本差异的合理性。翻译没有定本,只有在容纳不同译本的基础上,翻译批评的研究才能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5.
翻译创造了原语文本在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形象。以埃斯卡皮创造性叛逆翻译理论为依托,以葛浩文对莫言《酒国》的译本为个案,分析《莫言》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指出译者将原作引入译入语文化语境,很多情况下是对原作进行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6.
散文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瓦尔登湖》是一部文字优美的散文,国内很多翻译名家都对其进行过翻译,译者的风格不同,其译本自然不同。本文旨在对高健先生和潘庆舲先生的《瓦尔登湖》译本片段的明显差异点进行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7.
谈到文学翻译,人们会立即想到"翻译者,叛逆也"这一说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变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的过程,它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模式,翻译中必然时刻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翻译创造了原语文本在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形象。文章以埃斯卡皮创造性叛逆翻译理论为依托,以葛浩文对莫言《丰乳肥臀》的译本为个案,分析了《丰乳肥臀》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指出译者将源语文本引入译入语文化语境,很多情况下是对源语文本进行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9.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不违背原作下,充分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及再创造,使译作展现出原作艺术美学效果的关键。译者主体性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翻译活动过程。本文将通过介绍译者身份地位转换及译者主体性含义,就王维东先生翻译的《格列佛游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浅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所受的制约性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翻译影视作品时面对不同文化带来的碰撞,误解和扭曲等问题,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电影《金陵十三钗》从片名、歌曲到字幕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从更深层意义上实现了"忠实",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了电影的内在信息。  相似文献   

11.
梭罗的《瓦尔登湖》因其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而著名,书中众多的文化意象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内涵。徐迟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考虑到源语文化意象的异质色彩,还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接受,适时择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将源语中的文化意象恰当地传递到目的语文本中,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2.
以朱生豪的Hamlet汉译本为个案,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审美标准及创造性叛逆策略,分析如何介入译本,从而进一步认识朱生豪的翻译艺术,同时指出,译者的主体能动性介入决定了其对原文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文延伸了原文的生命,译者借翻译实现了其艺术价值观和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的《大学》英译本中,庞德的译本独树一帜。学术界对庞德翻译的《大学》褒贬不一。他的翻译尽管不够准确忠实,但在《大学》英译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成为了翻译与创造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根据Fauconnier概念整合理论,揭示翻译主体如何在文学作品译文形成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叛逆。译者需整合原文空间信息和翻译主体空间信息,最大程度再现原文文本。文章以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翻译的萧红《呼兰河传》为例,应用概念整合图示,从东北民谣、方言和文化意象三方面揭示英汉语言和文化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碰撞、融合等,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认知理据和阐释基础。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课题.从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入手,最能够深入到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层面.只有依据不同社会及文化的特点实现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才有助于各国文化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翻译的创造性是指译者在原语文本约束下的再创造,翻译的叛逆性是指为了实现更理想的译文而在原语或译语环境中对语言和文化规约所作出的客观背离.创造性叛逆给审视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有利于文学作品的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理智与情感》独特的文风和语言能力使其成为众多读者追捧、学习的对象。在此试图从德里达的翻译思想出发,从原文、译本、意义和指向方面探讨译者的主体性、不同的翻译版本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标点符号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标点符号在两个译本章回标题中使用的情况不同,译本也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改写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即改写,翻译亦叛逆.对改写理论追根溯源,从意识形态与诗学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进行合理的解释;并提出译者具有主体意识,实际操控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20.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决定策略,试图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比分析《水浒传》沙译本和杰译本两个版本前70回中的习语的英译,透析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在翻译他国文化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阐述翻译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