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中心区规划控制研究”是山东省教育厅立项和资助的科研项目,由我校建筑系承担研究。该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从多学科、多层次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划控制原理,提出了较系统完整的中心区规划控制理论、程序、原理和方法。本研究对编制城市中心区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控制中心区的开发建设和改造,具有重要作用。对提高中心区的土地价值,创造良好的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研究不少,但有关城市历史性地段保护规划多只偏重于实践.要准确地体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具体要求,尚需一个类似于城市设计的中间环节.基于这种思考,试图对城市历史性地段保护规划作些理论探讨,提出了城市历史性地段的定义和“保护主题”的基本概念,阐述了“保护主题”确定的过程,扼要地总结了在城市历史性地段保护规划中“保护主题”体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研究不少,但有关城市历史性地段保护规划多只偏重于实践。要准确地体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具体要求,尚需一个类似于城市设计的中间环节。基于这种思考,试图对城市历史性地段保护规划作些理论探讨,提出了城市历史性地段的定义和“保护主题”的基本概念,阐述了“保护主题”确定的过程,扼要地总结了在历史性地段保护规划中“保护主题”的体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实施的三大“人居工程”的进展,分析了现代城市住宅小区新的规划观念,总结了近年来小区规划中新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倾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实施的三大“人居工程”的进展,分析了现代城市住宅小区新的规划观念,总结了近年来小区规划中新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倾向。  相似文献   

6.
城市色彩是城市风貌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在肯定了城市色彩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对城市色彩的特性和色彩规划的一般性思路作了总结归纳,主张城市色彩规划的重点在于继承和延续城市文脉,协调建筑色彩与自然山水等环境色彩.文章还结合黄岩商业街区色彩控制规划的实例,对城市色彩控制方法技巧和要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逐渐成为近代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主流方向之一,不断指导城市空间规划实践.基于“人本思想”下的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总结提出“功能空间多元化”、“场所环境人本化”和“生态氛围友好化”三大规划原则,以创造富有人情味的高新技术自主产研基地.以此为基础,尝试通过“功能复合的集约式产业基地建设”、“高识别高可达高活力的场所精神塑造”和“绿色节能可持续的建筑技术支持”三个设计手法进行回应,探索了人本思想在某卫星导航产业基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的高新技术自主产研基地的人本化打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的“光污染”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文章指出“光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进一步分析玻璃幕墙和夜景照明所造成的“光污染”,提出了控制玻璃幕墙和夜景照明使用范围、优化幕墙构造设计、控制夜景照明照度等一系列改进措施,试图引起人们的重视,以求减少城市的“光污染”。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与规划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面临的“城市病”越来越突出,为了寻求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和我国国情,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并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科技园区规划的新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高科技园区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分析了当代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向,提出了“生态智城”的概念,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生态化的园区、高智力密集的场所和有活力的城市中心,认为“生态智城”可以作为未来城市的一种新的形态,阐释了交融、集成、互连、叠加和演变等“生态智城”的形成机理,最后,以武汉科技新城启动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作为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1.
建筑"短命化"现象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解决城市建筑"短命化"现象,就要科学制定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高城市建筑的整体质量和设计质量,注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使用先进的建筑方式,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加强对已建成建筑物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20多年来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普遍开展,其隐藏已久的深层次矛盾逐渐突现.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详细城市设计实践项目的研究,探讨其在体制认可与法律保障,与详细城市规划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我国详细城市设计的作用与意义进行反思与再认识,提出建立与管理相对接的城市设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玉泉营城市节点位于北京市三环路丰台区段,为西南三环路对外重要交通节点。本文通过对其现状调研分析,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城市交通,土地使用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视觉环境;人文环境;空间环境等方面入手,对该城市节点进行城市设计构思。探求能够满足广大市民日常生活基本需求,满足城市诸功能要求的,面向21世纪中国“山水城市”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将系统控制理论引入城市规划中,从系统的定义和属性、城市系统的特征入手,论述了城市规划系统模型的目标、任务和对象,怎样预测建立模型,城市规划方案设计和评价及该方法目前面临的困难.试图客观地评价系统控制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作用和适用范围,以便合理分析城市形象、预测城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改善银川市人居环境提供相关依据,探讨了银川市人居环境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设计问卷,以银川市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居民个体差异性的评价结果主要集中在“尚可”栏,且占的比重较大,说明居民对于银川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趋向于“满意”;未来城市人居环境仍然需要大力改善.  相似文献   

16.
消除城市住区空间隔离 创造整体最优人居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以及邻里单位等规划理念的阐述,强调城市规划,尤其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是创造一个"绿色、文明、安全、高效、舒适"的人居环境,并提出消除城市住区空间隔离的对策,进而探讨21世纪城市时代的住区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体人居环境最佳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暴雨淹城"给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和科学思辨演绎推理对中国大城市"暴雨淹城"的成因及其规划响应展开了分析.研究表明:"暴雨淹城"是特定历史时期区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方式与程度、制度安排效应及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支撑能力等的综合表征和侧面映射,是一个系统而又多维的复杂科学问题,对应于城市规划层面具体化为人-地关联的脆弱性分析、多要素互动的情景模拟分析评估与预测、以及多学科交融的方法集成解决之道,并据此构建和剖析基于时间、尺度和要素三维层面的应对"暴雨淹城"的城市规划分析框架与形成机理;认为"暴雨淹城"的时空特征与类别、直接间接效益损失评估、影响因素及多情景的模拟预测及其规划响应等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组成,时间维度的历史遗留发展局限、尺度维度的人-地相互作用加剧的气候响应和要素维度的生态本底约束与城市发展规划的理论束缚以及人为制约等是中国大城市"暴雨淹城"的原因所在;最后据此提出基于理论创新、规划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响应"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公共空间"概念梳理为切入点,从"公共"一词的语义内涵出发,探讨中西方不同语境下对公共空间概念的差异比较,对公共空间的人文意蕴的内涵进行定义并提出其特点,通过"佩雷公园"和"高线公园"为例,阐述其设计思想中蕴含的人文意蕴与审美特质.以国外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成功经验为借鉴,揭示对我国公共空间设计的有益启示,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群和城市群脉的空间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以往国内外区域城市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群”和“城市群脉”两个概念的定义、区别、产生及发展;分析传统城市群(脉)研究方法的不足;指出数字技术在城市群(脉)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并着重提出基于数字技术进行城市群(脉)研究的构想,即从研究城市群(脉)空间发展的背景和演替历程,到研究影响城市群(脉)空间发展以及其与乡村发展关系的因素,到研究具体区域内城市群(脉)的空间发展模式,最后到研究城市群(脉)空间发展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一批又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环境被“革命”,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指导下,国际式风格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建筑设计理念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而这些只具有技术语义和少量的功能语义,没有思索回味的余地的城市环境,导致了环境的冷漠和乏味.城市在建了拆、拆了建的进程中,追赶着所谓的“现代与时尚”语言,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与国家提倡的节约型和谐社会背道而驰.文章从文脉、后现代建筑设计思路等方面,探讨城市建设进程中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解决方法,进而认为城市环境设计、建设应该以城市文脉延续为主要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