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豆豉,是用黄豆或黑豆作原料,经过洗涤、浸渍、蒸煮后冷却,加入曲菌发酵、盐渍、晒干而成。如制作中加入辣椒,即成辣豆豉,又称辣豆;如制作中加入盐,就称咸豆豉,又称盐豉,什么也不加的称为淡豆豉。 我国制作豆豉历史悠久,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记载:“豉,嗜也,五味调合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者同‘嗜’声。”汉代许慎在《说文》中说:“配盐菽者,乃咸豉也。”这说明在秦、汉时代或更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用豆子经过发酵制作豆豉了。 豆豉最早称为“幽菽”,因为古代把大豆称作“菽”,“幽菽”就是把大豆(也叫黄豆)煮熟后幽闭发酵的意思。到了汉代,改称豆豉。现今豆豉,最早是江西泰和留传下来的,后经人们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使豆豉成为独具特色的调味品和家常菜肴,  相似文献   

2.
数典忘祖说豆豉(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豉的种类很多,隋唐时代有咸豉与淡豉之分。成品中含有食盐的叫咸豉,不含食盐的叫淡豉。元朝时又分为在豆豉中加入调味辅料的调味豆豉,和不加调味辅料的素豆豉两类。如元朝鲁元善《农桑衣食摘要》中的做豉法,明朝高濂《遵生八笺》中的“配盐瓜菽”、“酒豆豉方”等,现在贵州的麻辣豆豉均属此类。按豆豉中水分含量的高低,可分为于豆豉与水豆豉两种。于豆豉多产于南方,豉粒松散完整,油润光亮;水豆豉发酵时加水分较多,产品含水量较高,豉粒柔软粘连。按参与制曲主要微生物的不同,可分为米曲霉型、毛霉型、根霉型、细菌型四类。利用米曲霉酿造豆豉,是我国最早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开封西瓜豆豉是在酿制咸豉的基础上,用西瓜瓤汁拌醅更新工艺而得名。尤其近百年来对工艺技术不断地丰富提高,西瓜豆豉早就成为独具一格特色的佐食调味佳品。据说在清代曾博得“香豉”之美称。开封汴梁素称“西瓜之乡”,给西瓜豆豉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每逢旺季当地群众也喜欢家庭酿制西瓜豆豉。西瓜豆豉的生产是以精选之上等黄豆、面粉、  相似文献   

4.
豆豉真鲜     
盐与豉在古代是形影不离的,这两字常常连用:在汉代的《急就篇》上即有“芜荑盐豉”。说到这两者的关系之密切,可从《齐东野语》上看出:宋代有位从江西来的读书人,自认为什么都懂。一天,他要见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得知他来自江西,便问他是否带来了“配盐幽菽”,有的话能否送一点。读书人不知“配盐幽菽”为何物,诗人拿过一本字书,翻至“豉”字,注释为“配盐幽菽”,“菽”是豆的古称,“幽”为密封之意,“配盐幽菽”即将豆子蒸熟,加盐等调料,放在密封的缸里,使其生霉,变成豆豉。  相似文献   

5.
豆豉,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发酵豆制品,风味特殊。有关豆豉的最早记载,可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豆豉按制作原料的不同,可分为“黑豆豆豉”和“黄豆豆豉”;而按制作方法的不同,又有干豆豉和水豆豉之别。国内目前比较有名的豆豉产品,有广东的阳江豆鼓、四川的潼川豆豉、重庆的永川豆豉、湖南的浏阳豆豉等,虽然它们的风味各不相同。但都是当地民间用来制作某些特色菜肴所必需的调辅料。  相似文献   

6.
豆豉趣话     
杨荣宇 《美食》2006,(4):29-30
豆豉,是用黄豆或黑豆经过蒸煮发酵而成的颗粒状调料,大概起始于秦末汉初。秦代以前并没有豆豉的记载,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后来的《汉书》中才出现豆豉之名,当时还有不少商贾因卖豆豉而成巨富。比如《史记.货殖列传》里就写有:“蘖盐豉千合,比千乘之家。”又如在《汉书。货食志》里面也记录有“长安豉樊少翁,王孙大卿为天下高訾。”这里的“訾”即为资,高訾就是有很多财产,由此可见那时做豆豉生意最能挣钱。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喜欢吃酱,而南方嗜好豆豉,故有"南豉北酱"之说。做豆豉生意的发大财豆豉的原创是中国,最古老的名称为"幽菽"。"菽"即大豆的古称;"幽"之意为隐蔽、阴暗及禁闭,幽菽正是将大豆煮熟后幽闭发酵、密封不见光的意思。豆豉还有很多名称,如大苦、香豉、大豆豉、豉、豉羹、豆莳、康伯等。据汉刘熙《释名》一书解释:"豉,嗜也,五味调和,幽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齐人谓‘豉’声同‘嗜’也。"可见,豆豉的"豉"就是嗜好的"嗜"。  相似文献   

8.
中国豆豉与日本纳豆功能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豆豉始创于中国,原名“幽菽”。古时称大豆为“菽”,据《中国化学史》解释,“幽菽”是大豆煮熟后,经过幽闭发酵而成的意思,后更名为豆豉。据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说:“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齐人谓豆豉,声同豆豉也”。豆豉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且经久不衰,在唐代外传日本,据日本真人元开撰写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叙述鉴真和尚东渡所备物资曰“备办海粮。红绿米、苓脂一百石,甜豉三十石……”。现如今在日本风行的健康食品纳豆就是从我国传入的豆豉的孪生姐妹,严格说是我国细菌型豆豉的孪生姐妹,因为,我国的豆豉可…  相似文献   

9.
豆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豉古名“幽菽”。古代称大豆为“菽”,幽是指把大豆煮熟后幽闭发酵的意思。至秦朝始更名为豆豉。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利用微生物酿造的食品之一。《史记·货殖列传》说“糵曲盐豉千瓦,比千乘之家”。《汉书·食货志》载:“长安豉樊少翁,王孙卿为天下高  相似文献   

10.
李斌 《四川烹饪》1996,(1):43-43
豆豉,又称幽菽、香豉,是用蒸煮加工的黑大豆或黄豆(或用少量面粉抹和)加曲霉菌种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颗粒状的调味料。按其制作时加盐与否,可以分为咸豆豉和淡豆豉两种,前者常加入香料、辛辣料等,主要用于调味。其味鲜香,个别品种略带麻辣如永川豆豉。后者在制作上较为简单,常供入药。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咸豆豉的调味作用及淡豆豉的食疗作用。 一、咸豆豉的调味作用。 咸豆豉的名产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川三台县所产的“潼川豆豉”、广西昭平县所产的“黄姚豆豉”、四川永川所产的“永川豆豉”,湖南的“浏阳豆豉”、江西的“湖口豆豉”、云南的“易门豆豉”及山东的“临沂豆豉”,这些豆豉在其所在的地方菜系调味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除直接食用外,豆豉用作调味品使用时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不是主要的调味原料,但是在调味中不可缺少。由于豆豉独特的鲜香味道,豆豉被广泛地应用于很多菜品的辅助调料,而且烹调方法多样,可以广泛用于炒、蒸、烧、焖、拌及火锅等调味。就拿川味来说:“咸烧白”要用豆豉芽菜垫底,“麻婆豆腐”亦需豆豉参与,“水煮牛肉”的调料也有豆  相似文献   

11.
豆豉,也称幽菽、纳豆、豉、大苦。以黄豆、黑豆为主料,有咸豉、淡豉、干豉、鲜豉之分。味鲜而香,以作调料,可供多种菜肴应用。也可配辣椒、姜米制成辣豆豉直接食用。中医认为其味咸、性寒,可解烦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名产有四川的潼川豆豉、广西的黄桃豆豉、阳江姜豉、江西太和豆豉、杭州的五香豆豉等。 做好豆豉类菜肴,首先要学会制作豉汁。豉汁的好坏,直接影响菜肴的质量。做好的豉汁可长久存放随用随取。用它可制成多种豆豉类佳肴。现介绍几款,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幽幽豆豉香     
安然 《饮食科学》2001,(2):41-41
巧得很,我去成都和南昌,请当地人介绍别具风味的土特产品,他们都提到了豆豉(chi音齿)。因此我在四川买了“永川豆豉”,在江西带回了“葡萄豆豉”。永川豆豉光滑油黑、精香散粒、化渣回甜;葡萄豆豉颗粒皮皱如葡萄干,黄黑褐色,味美鲜甜,两样都是家庭佐餐的美味佳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应用微生物制作酿造食品的历史极其悠久。豆豉就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酿造食品之一。豆豉的最早记载,见于2200多年前的《楚辞·招魂》:“大苦咸酸”东汉王逸注:“大苦,豉也。”《招魂》的作者乃屈原的弟子宋玉,他是战国时代楚国鄢地(今河南鄢陵县附近)人,而当时楚国号称“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史记·楚世家》)。  相似文献   

14.
爽口or爽眼     
<正>豉香沙丁鱼口味:豉香1.把沙丁鱼治净后,纳盆加豆豉、葱姜、料酒、盐和味精腌制4小时,然后下入六成热的油锅里,炸至外焦里嫩时捞出。  相似文献   

15.
    
在烹饪调味料中,豉够得上是个老大哥了。虽然无从考证其创始的确切年份,但从《楚辞》“大苦谓豉”、《古歌》“美豉出鲁门”、《齐民要术》“制豉法”诸文字推算,其至少也在三千岁以上。 豉,俗称豆豉,还有幽菽、康伯、纳豆、大苦等别名,它味咸,性寒,可解烦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味鲜而香,既可直接食用,也可作烹饪菜肴的调味料。 豉,其貌不扬,长得黑不溜湫,是一位十足的“丑姑娘”:但她心地善良,任人笑骂奚落,却依然执着不渝地把美味奉献给世人。这正应了“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句歌词。  相似文献   

16.
“鱼美宜偏香豉伴”,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侨乡,餐桌上常有“香豉鱼”一菜。如清蒸河鳗、溪鲫、鲸鱼……等水产珍品。制作方法是失去掉鱼内脏,然后洗净沿鱼体切成每段半公分的片状,摆盘配上佐料(主要是香豉,少量给酒和味精)清蒸上桌。此菜风味独擅,豉香鱼美别有一番风味。中国菜的调味品是相当讲究的,调味品的使用犹如画龙点睛。六十年代香豉仍是厦门外销的一宗商品,行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而今规模生产的厂家已很少有生产香豉的,为此把香豉的传统加工方法整理出来,仅供参考。此外香豉还是平时方便即食的佐餐美味,至于香豉在营养、…  相似文献   

17.
话说豆豉     
豆豉是用大豆蒸腌加工而成的发酵制品,古称“大苦”,又名“大豆鼓”、“幽菽”、“康伯”、“纳豆”、“豉”等,始于我国。据《楚辞·招魂》中记载,豆豉在战国时已有酿造。因发酵时微生物的种类不同,豆豉可分为细菌型(山东一带)、毛霉型(四川地区)和曲霉型(广东阳江)三种,其风味略有不同,又因加工方法不同其性味也不同。如用青蒿、桑叶同制的性偏寒;用藿香、佩兰、苏叶同制的则性偏温;未用药物制过的,其透发力较弱。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产豆豉,一般入药是用淡豆豉,而用来调味的则为成豆豉。 豆豉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  相似文献   

18.
<正>椒香南瓜原料:南瓜500克鲜尖椒50克老干妈豆豉酱20克蒸鱼豉油10毫升盐2克色拉油适量制法:1.南瓜去皮切成均匀的条,入锅过油后纳盆,拌少许的盐稍腌。2.鲜尖椒洗净了过油,剁碎了铺在南瓜条上面,然后撒上老干妈豆豉酱,淋蒸鱼豉油后入蒸箱蒸2分钟,即成。  相似文献   

19.
加工工艺对豆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黄豆为原材料制作豆豉,测定了浸泡、蒸煮、曲霉发酵、加盐后豆豉50%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hydrate)及ABTS[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acid)]自由基能力,评价了加工工艺对豆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大豆经过浸泡、蒸煮后,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变化不大。曲霉发酵过程中,豆豉的抗氧化能力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后发酵过程中,豆豉的抗氧化能力持续增大,盐对豆豉的抗氧化能力有影响,发酵相同时间的豆豉,抗氧化能力随盐含量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厨师都喜欢用“老干妈豆豉”来做菜,目的当然是使菜肴具有豆豉的风味。但由于“老干妈豆豉”中的辣椒炒得太老,色泽暗淡且略带苦味,豆豉也呈黑色且略带苦味,而且一经烹制加热后色泽更暗、口味更苦,从而使成菜的质量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解决用“老干妈豆豉”烹制菜肴时存在的问题,目前川内一些厨师已经在尝试用四川的民间特产———水豆豉烹制菜肴。这样既突出了菜肴的豆豉风味,又使菜肴中没有苦味,而且菜肴的色泽也更加鲜艳。下面我们就介绍用水豆豉烹制菜肴的方法。为了突出水豆豉菜肴的风味,在菜肴烹制前先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