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政府应推进制度创新,改革户口管理制度,构建平等的就业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从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壮大,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巨大,其发展状况的好坏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就更是不可忽视.农民工力量和贡献日益突出,针对农民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与其就业相关的政策,而与农民工就业相关的政策研究也不少,本文主要是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特征和就业现状,对其就业在户籍政策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  相似文献   

3.
社会认同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至关重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身份认同、乡土认同、城市认同与未来归属等4个方面,分析了苏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苏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市民化进程.应从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大职业培训力度等方面入手,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从而加速苏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村转移人口进城的主力.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缺乏等影响,其城市融入受到严重制约.基于2016~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职业流动的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层次较低、职业流动频繁、纵向流动渠道狭窄,由此带来相对收入较低、社会关系网络狭窄、自我身份认同感低等问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就业信息和服务平台以及培育积极的心理资本等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有扎根城市的梦想,但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对于收入低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却成了农民工市民化最大的"瓶颈"。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的当务之急。本文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应逐步根据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将其纳入到各个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中,逐步形成农民工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当前,制度冲突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症结所在:户籍与嵌入其中的多元社会保障等福利性制度的冲突;社会保障、土地制度与就业的制度冲突;市民化愿景、农民工落户与城市承载力的脱节。这也导致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实施"半市民化"的政策。有鉴于此,破解农民工市民化困境之路可以有三:一要坚持顶层设计,改革户籍制度,消除镶嵌在户籍制度中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福利性制度的城乡差异;二要逐步变"半市民化"的政策支持为"全面市民化"的政策支持;三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的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作为一个过程,呈现出主体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要经历非农化、城市化、市民化三个阶段;以"三步转移理论"来阐释其市民化的内涵和过程,并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现实的实现路径,对于创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进城务工到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走上了一条与父辈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城务工人员人生观、价值观的新变化。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但他们在市民化进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却又不断导致其心理发生变化甚至失范。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帮助他们端正心态,促进其精神生活和谐健康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红木古典家具企业应摆脱对大城市的过度依赖心理,抓住商机转场中小城市"跑马圈地",新的销售增长点值得期待。本刊总编辑赵夫瀛先生在今年4月召开的2012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年会上,提示与会代表要"瞄准大东北,放眼三四线"。意思是说黑吉辽三省市场不可小觑,三四线城市大有作为。诚哉斯言,一语蔽之。在此单论三四线城市。红木古典家具文化产业的行情与房产景气息息相关,有专家透露,未来三四线城市与一线城市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为此,文章结合长江中游地区部分省市农民工群体的社会生活现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全面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的4大主要问题,进而从5个方面提出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成本收益和供给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两种保障体制框架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参加和享受两种医疗保障体制的难点与问题.并认为拓展多种渠道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是解决他们医疗问题的正确之选。  相似文献   

12.
"双困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问题欲加引人关注.研究"双困生"的就业困难原因,目的在于解决当前的"双困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发现:"双困生"群体中存在着心理贫困和经济贫困两个因素.对"双困生"自身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要做好对"双困生"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帮扶工作,同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3.
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武汉市为例 ,通过大量实证材料分析 ,指出农村流动人口进城不仅弥补了城市服务业的就业岗位空缺 ,促使城市失业、下岗职工参与服务业就业竞争 ,同时 ,大量乡城流动人口的存在也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对乡城人口流动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堵”而只能采取“导”的措施 ,通过设置合理的进入条件 ,加强管理 ,引导他们有序流动 ,通过乡城人口流动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市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作为十三五规划时期推进新型城市化"三个1亿人"的重大工程之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实施的难度也大。因此,我国当下推进新型城市化,重点和难点还在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要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到实处,还有赖于相关体制机制的系统性改革和创新,要进行精准发力和精细化操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础在于转入城市政府的认识水平、行政能力和意愿,在于转入城市的公共财力支持能力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所以,鼓励城市政府依据当地实际,大胆进行深层试验和探索,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础一环。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就业心理的代际差异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深入进展,农民工群体以八十年代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为标志,正呈现出新的分化。本文分析了农民工群体存在的就业心理代际差异以及就业趋势,进而试图寻找促进农民工合理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现有研究提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能力因素的理论模型,设计问卷对河北省、河南省、浙江省部分地区的827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地调研,并运用SEM模型对相关结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对职业转换能力产生正向影响,权利资本主要通过对市民化意愿的间接效应对职业转换能力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市民化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本文根据从时间上按照市民化意愿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关系进行阶段划分的研究视角,基于安徽省H市的实地调查经验,通过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推进过程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障碍,从社会组织赋能的角度提出了匹配不同市民化阶段的对策.研究发现,在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之前,其农村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城乡文化的差异以及留守人员的民生问题成为阻碍他们进城的主要障碍.在进入城市之后,首当其冲的是民生问题,另外其社会、人力和心理资本过低也成为阻碍其市民化的几个障碍.在此期间社会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支持项目匹配不同市民化阶段的农业转移人口,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满足诉求、化解矛盾、扩展社会交往并实现基层治理秩序,最终达到"城镇融合"的理想状态,完成市民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融城"与"回流"的双重困境,如何顺利、彻底地化解新生代农民工被双重边缘化的难题已成当务之急。为此,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打通制度梗阻,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为其顺利融入城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应采取措施,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群体,原生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文化素养以及社会文化语境潜在规制等诸多不同,两代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了较为显性的代际差异,这一差异对两代农民工的身份定位与城市融入机制又形成了反向制约作用,因而考察这一代际差异的审美表征及其文化意义对深入探讨现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界定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从需求和供给两种路径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逻辑机理。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需要政府进行渐进式户籍制度改革,并将嵌入户籍背后的一系列权益剥离,还要制定配套的政策解决好农民工落户后融入城市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