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常规声波测井的不足提出拟声波曲线重构技术,以提高使用测井资料进行地震层位标定的准确性和地震资料反演的分辨率。实验结果表明,拟声波曲线能很好地反映出探井地层岩性的纵向变化,且拟声波曲线反演效果明显优于原声波曲线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2.
裂缝发育密度是裂缝性储层裂缝特征研究与定量表征的重要参数之一.锦州南太古宇变质岩潜山裂缝异常发育,岩心分析裂缝密度很高,而成像测井计算的裂缝密度却非常低.研究发现,该潜山多数井裂缝异常发育段由于裂缝过于发育造成岩石破碎,从而使成像测井仅能识别出少数裂缝,造成成像测井计算的裂缝密度偏低.为了准确描述该变质岩潜山储层裂缝的发育情况,首次将成像测井直接解释的裂缝密度与储层总孔隙度和电阻率建立关系,提出等效裂缝密度的概念,并将该等效裂缝密度用于裂缝三维定量表征.油藏动态响应表明,基于等效裂缝密度的裂缝分布三维模型可较准确地描述裂缝的发育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油田的开发与生产.  相似文献   

3.
4.
薄储层的识别一直是地球物理技术预测的难题.在石油勘探中后期地区,为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应充分利用已钻井提供的储层参数信息,在横向上利用地震资料提供的反映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的优势属性分析成果,通过建立已钻井点储层参数与多种优势地震属性之间的函数关系,达到有利储层横向预测的目的.多属性联合反演方法在桩西潜山地区沙四上亚段储层预...  相似文献   

5.
惠州凹陷目的层成岩作用复杂,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发育造成附近碎屑岩储层与围岩受灰质影响严重,即砂、泥岩都有被钙质胶结情况,钙质介入使砂泥岩速度差异变小,导致常规波阻抗反演无法有效区分储层与围岩,研究表明砂泥岩阻抗范围相近且相互重叠,给储层预测带来困难.通过对本区测井资料岩石物理分析可以看出伽马曲线区分砂泥岩效果较好,因此利...  相似文献   

6.
DX5井区梧桐沟组储层具有储层较薄、单砂体厚度小、砂体横向连续性差的特点,运用常规波阻抗反演很难对其完成精确刻画。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充分利用了地震波形的横向变化,可代替传统变差函数进行高频成分模拟,对井况的要求低,比传统阻抗反演和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的确定性更强。高频结构受波形变化控制,更好地体现了沉积特征的约束。在提供储层纵向分辨率的同时,横向连续性得到了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7.
利用拟声波曲线进行高分辨率地震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地下情况的复杂性和地震原始资料的分辨率的影响,要得到一个令地质家和地球物理学家满意的结果还是相当困难,特别是井约束反演都要用到声波曲线,当声波曲线由于各方面的影响不能反映储层的真实情况时,反演的结果就会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拟声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介绍了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和拟声波技术的原理及方法.该反演方法是基于初始模型的反演方法,利用拟声波曲线代替声波曲线来建立初始模型,并进行波阻抗反演,可以大大提高反演结果对储层反映的精确度.该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地质统计反演在储层薄、横向变化快的区域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引入变差函数对已知观测值进行模拟,充分考虑空间数据的结构性和随机性。地质统计反演是将地质统计学与传统地震反演方法相结合的反演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反演的纵向分辨率,同时还可以实现更多储层参数的定量化反演。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储层进行实例应用,并利用该方法对纵向和横向非均质性强的薄储层且勘探程度较高的区域进行储层预测,取得了比传统地震反演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近年来关于储层裂缝预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将储层裂缝预测方法分为观察统计法、曲率分析法、构造应力演化法、破裂法与能量法、函数法、地震预测、测井方法、分形理论、生产动态法等八类方法,指出储层裂缝预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裂缝油气藏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准确地预测储层中的裂缝发育程度等参数是勘探开发的难点。本文采用叠后多属性分析技术对DMT潜山变质岩裂缝进行了定量预测,在储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取了对储层裂缝敏感的地震属性,包括相干体、曲率、蚂蚁体、弧长、瞬时频率、均方根振幅、反射强度属性;然后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多种地震属性进行了裂缝密度的定量预测,得出裂缝发育区为东胜堡和法哈牛、静安堡构造带,次级发育区为边台、平安堡、静北、前进构造带。其结果与工区钻井资料吻合,为该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王庄地区郑4潜山裂缝性储层的特点,利用断裂增强滤波处理后的地震资料,提取了反映储层微裂缝的最优几何属性。曲率属性描述了微断裂体系的线状特征,最大曲率的方位角则代表了裂缝的方向,通过最大曲率属性的两个不同量得到裂缝密度和方向,从而刻画出裂缝空间的网状结构及其横向的连续性,成像裂缝性储层的三维的微断裂体系,结合已完钻井的生产资料,明确了该区裂缝的发育特征,为下一步部署井位进行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埕北-30潜山太古界裂缝性油藏裂缝分布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埕北30潜山太古界裂缝性油藏,以岩芯分析、岩石力学实验、构造及应力场演化史等资料为基础,建立了地质模型及力学模型,模拟计算了应力场数值,得到了构造应力场的应力及其方向的分布;并根据岩石破裂准则。计算了岩石破裂率的分布.从而,研究预测了埕北-30潜山太古界裂缝性油藏构造裂缝的发育分布及裂缝走向.对定量描述成果与实际资料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该成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兴古潜山是辽河油田近年来在潜山勘探的一项重要成果,预测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开发层位主要为太古界,岩性是以混合花岗岩为主的变质岩。由于储层埋藏较深,岩性特殊,压裂改造时难度较大。在对储层特点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大砂量、大排量、中低砂比、造长缝"的改造主体思想,形成了"抗高温、降滤失、防砂堵、快返排"的压裂改造技术。保证了压裂施工的顺利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非常严重,大多数具有多重孔隙结构特征,渗透率为岩块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的总和,计算比较复杂。我们充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及核磁测井技术对潜山裂缝性油藏储集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全面系统的评价渗透率的解释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碳酸盐岩潜山裂缝性储层渗透率的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5.
三维连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大港某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港千米桥潜山目的层埋藏深,速度横向变化大,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叠后、叠前时间偏移地震资料不能满足地质需求。为此,采用了提高潜山成像精度的最有效手段,三维连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对该区进行重新处理。文中介绍了叠前道集精细处理、建立初始深度—速度模型、模型的优化、偏移与校正等技术与实现过程。新处理的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与旧资料对比,不仅成像精度高,而且得到的波动信息更加丰富。应用新资料重新评价千米桥潜山气藏,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显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应用岩心裂缝描述和3700测井曲线资料,对大民屯凹陷曹台潜山储层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划分出高角度缝、斜交缝、水平缝、网状缝四种裂缝类型;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地质成因法、构造裂缝平面分布3种方法预测裂缝的空间分布,总结出该区裂缝发育,以NE向和NW向为主,工区北部、西部裂缝密度达50条/m,工区南部、东部裂缝密度20条/m左右,裂缝总体上是北部比南部好,西部比东部好;断层尖端及其延长部位、潜山构造高部位是裂缝发育的有利区,而构造低部位是裂缝欠发育区。  相似文献   

17.
大民屯凹陷变质岩潜山变质岩岩性复杂,岩性空间变化较大,储层表现为裂缝—孔隙双重介质的特点,预测其裂缝发育的走向和密度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环节。针对研究区高陡裂缝的特点,利用P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具有振幅随方位角变化的特性(AVAZ),对裂缝发育方向和密度等进行了定量—半定量预测。基于叠前道集,采用了三种不同分方位角道集的方案,并结合成像测井成果,对三种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优选,认为第一种分方位角方案,即方位角分为0°~110°、110°~130°、130°~180°的方案更适合本区裂缝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大民屯潜山带裂缝主要发育于静安堡构造带和平安堡构造带;在西部潜山带,裂缝发育方位主要为NWW—NNW向;在中部潜山带,主要发育NW向。  相似文献   

18.
拟声波构建技术依据对储层敏感的非声波地球物理测井信息构建具有声波量纲的新曲线,即拟声波曲线,使之既能反映地层波阻抗和速度的变化,又能反映地层岩性的细微差别,可以较好地解决储层定量预测中的岩性识别难题。针对张东古潜山地层实测声波时差曲线对砂、泥岩的岩性反映不明显,无法进行储层反演预测的问题,采用了拟声波构建技术,将对储层岩性敏感性好的自然电位曲线转换成拟声波曲线,以此为约束条件实现了储层预测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boreholes and dynamic development data, the control over karstification of buried carbonate hill reservoir in Renqiu oil field was studi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Karstific caves, fissures, and pores in dolomite of Wumishan Form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voids, 2) the barrier of argillaceous dolomite can result in the existence of residual oil areas under oil-water interface, and 3) the mosores located on the surface of buried hill are also potential areas of residual 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