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水利》2003,(1):40-43
伊犁的农村供水工作起步于1976年。在此以前,广大农牧民都是在“冬化冰雪,夏靠沟渠,春秋没水愁断肠”的境况下度日的。缺水,致使“介水传染病”和“水致地方病”频频流行。1995年以来,在实施农牧区人畜饮水改水防病规划的大好形势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们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下大力气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程形式,创新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保证人民的饮水安全是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十五”水利发展重点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乡镇及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并逐步把重点转到农村,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吃上卫生、方便的水”;要“加大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集中使用中央和地方各级资金,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因地制宜修建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和在有条件的地方修建集中供水工程”.1转变观念,用社会化模式解决农村供水问题在广大贫困地区,饮水工程的建、管、修日益成为困扰水利的一大难题.想建工程,缺钱;建了工程,又无人管;坏了无人修,造成工程效益大…  相似文献   

3.
渭南市针对区内大部分地区农村饮水非常困难,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共存这一实际,从2000年开始,在省水利厅的指导下,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前期工作为重点,对全市城乡供水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客观分析和调查摸底,编制完成了渭南市二期甘露工程、一二期国家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氟病区改水项目”规划,为全市农村供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农村供水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供水工程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从小型分散供水或单村简易集中供水方式向城乡自来水一体化或以乡镇为中心的、连片的、适度规模的集中式供水为主,分散式供水为辅的模式发展。水源选择、供水规模的确定以及供水系统与供水方式是直接影响农村供水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就农村供水工程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副总工程师进行了答疑。  相似文献   

5.
欧芝江 《成都水利》2005,(5):F0002-F0002
6月9日,水利部农水司赵乐诗处长在成都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莉蓉陪同下,检查指导我市供水工作。首先听取了我市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及复核评估工作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及“十一五”规划思路汇报,然后深入锦江区和双流县现场检查指导。赵东诗处长对锦江区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建设生态观光农业,人水和谐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双流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实行城乡一体化供水,由岷江水厂统一制水,向全县城镇和农村供水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6.
进入“十一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各地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开始全面向前推进。我国农村的供水设施整体上相对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水质处理技术在成本和管理等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在农村改水工程中推广经济适用的新技术成为当务之急。近来.具有“分散式”特点的膜分离技术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该文总结了德化县“十五”期间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成就、供水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农村供水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特征,需要积极推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进一步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在总结农村供水“两手发力”现状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难点问题,研究提出推进农村供水“两手发力”的措施和建议。农村供水“两手发力”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积极吸引央企、国企参与或搭建省级、市县级融资平台,以区域或县域为单元整合资源,积极拓展拓宽融资渠道,配套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持续推进农村供水事业发展,保障农村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9.
大力开发乡镇供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东丰县水利局李文修东丰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厅、市局的大力帮助扶持下,在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狠抓了乡镇供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到1993年末,23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全...  相似文献   

10.
闸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三农”的三化.从而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城镇化使城镇供水有极大的发展机遇,农村水利必须做好供水增容的思想技术准备工作.为未来农村城镇提供用水保障.  相似文献   

11.
陈波 《中国水利》2011,(3):53-54
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们健康的有效保障。全国正在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实现这一保障的重要举措,采取适宜的水处理技术,对实现这一保障目标至关重要。本文梳理了“十一五”期间承担的“农村安全供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分析研究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主要类型,对这些类型的水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冠县由于受自然地理、水文地质等备件的影响,水资源贫乏,农民群众饮用高氟、苦成等不达标水相、当严重,且供水保证率低、水量不足尤为突出。现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工程的水量、水质、水源保护等进行科学论证,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合理规划设计,提开工程建设质量标准,搞好水源保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并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提高信息化科技管理水平,保障工程长效运行。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期间,义县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人群超万人,受到了广泛好评。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十四五”规划应运而生。结合“十三五”实施情况以及未来发展建设需求,对“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总体布局与分区进行研究,在“十四五”期间需根据规划情况,进行相应工程建设,以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研究成果为义县“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卷首     
水,生命之源,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面临严峻的形势,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 非常突出,水生态及水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虽然我国农村饮水解困取得了很大进 展,2000-2004年5700万农村群众告别饮水难,城市供水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 是饮水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些地区饮水存在水质严重不达标、供水保证率低、水 性地方病严重等问题。当前饮水水质带来的危害,已严重影响人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5.
林树梅 《山东水利》2009,(10):24-25
东营市农村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内管网老化严重改造任务量大、缺乏专门管理机构、缺乏专业维修队伍、缺乏专门管理机构、缺乏专业维修队伍,水损严重等,应通过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巩固工程、市县乡各自成立相应的农村供水管理机构、设立农村供水专项基金等措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丁仲春 《山西水利》2023,(12):12-15
农村供水工程关乎千家万户,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多年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得到解决。“十四五”以来,农村供水任务由饮水安全向供水保障稳步转变,文章就目前农村供水存在的水源不稳定、管网老化严重以及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全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可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助力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供水保障。  相似文献   

17.
解决湖南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实践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主要有:水型地方病问题严重,水污染问题突出,局部地区缺水问题仍然存在,血吸虫疫区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湖南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全面解决须多措并举.既要采取工程措施来调控、净化、优化配置水资源,又要采取非工程措施来保护水源、促进饮水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大兴节水型农业示范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由于水利管理机制落后,水价过低,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使农村水利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工程损耗,队伍不稳,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对半壁店乡农田灌溉用水、乡镇工副业和人畜用水现状分析中看出:目前制水成本高于实收水费,亏损严重,必需找到一种既能被农民接受,又能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通过研究认为:当前“农村工副业和人畜饮水集中供应,农田灌溉集中管理”的供水模式是大势所趋,为此必须扩大集中供水范围和适度调整水价,走一条“独立经营,自主统筹”完善水管理机制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9.
我省的渭北旱原,陕北丘陵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平的15%,如遇干旱,饮水就更加困难。许多地方饮水是人们沉重的负担。一些缺水的地方,水质不好,含氟量很高,有的人因长期饮用氟水造成骨络变形致残,甚至瘫痪。这不仅影响着农村生产力发展,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普查,由于缺水或水质不好,全省饮水困难的地区占到总面积的60%以上,人口达到1378.9万人。其中缺水区1069.8万人,氟病区309.1万人。(一)我省农村供水、改水事业成绩显著我省发展农村供水、改水事业起步很早。50年代组织群众挖泉、打井、开窖,解决无水的问题;70年代建设人畜饮水工程,解决吃水不便的问题。但是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要求起点低,群众并没有摆脱用水不便的困境。直到进入80年代,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从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我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十分重要。为了初步建成“农村供水五大体系”,我省在新时期必须拓展思路。以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为重点.以实施“六制”为平台,全面推广群众“参与式”管理理念。创新农村供水的建管机制,实施“三个转变”;用10~15年时间,全面解决我省3144.57万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切实改善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