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等学校权力是一种组织权力。而其中的校长权力主要是职位权力。在大学校长权力行使的内容与过程中,其基本属性是行政性,即权力行使主要内容和表现是行政管理。然而。在我国高教实践中。还存在明显的学术管理特征与政治属性特征。大学校长权力属性呈现出层次与体系特征,但根本的目的属性是育人导向性。“去行政化”对大学校长来说,主要是限定其行政权力范围和规范其权力运行规则,而非改变其权力行政性的基本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校长的心理素质在大学校长的素质体系中起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我国大学校长的心理素质结构,应以个性心理品质为主要内容。其中,性格品质是大学校长心理品质的核心。这主要是由道德性格品质、情感性格品质、意志性格品质、理智性格品质、自我意志品质、性格类型等六大部分内容组成的复群众观点多维综合体。我国大学校长在心理修养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校环境有所侧重,通过在领导岗位上的实践体验,能够使自己的心理素质逐步适应学校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美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包括遴选程序、校长素质和角色定位等方面的比较,得出对我国大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有益启示:改革大学校长遴选制度,拓宽校长的来源渠道;注重校长培训,提高校长综合素质;明晰校长角色定位,强化校长专业职能;加强校长工作的评估和监督,把握校长工作方向,以期加快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既产生了辉耀历史时空的诸如蔡元培、胡适、梅贻琦等著名的大学校长,也产生了在今天看起来是平庸型、乃至失败型的校长。成功型校长何以成功,平庸型校长何以平庸、失败型校长何以失败,将这些近代大学校长群置于历史时空下进行整体观照,将可以获得比较清晰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   

5.
从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关键;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大学发展的根本;不拘一格选择良师是大学发展的标志;提高教师的觉悟是大学培养师资的灵魂;良好的学术气氛是大学培养师资的土壤;开展科学研究是大学培养师资的途径。这六个方面,是他们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共识和实践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近代大学校长在大学经营中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诞生于中国封建制度走向崩溃,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他们是近代知识份子,同时也是思想家、教育家.不仅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而且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的影响。他们关心民族的未来,忠诚于教育事业,为中国大学制度的创建,理念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基于教师自身体验的解析,还是立足社会公众经验的审视,"教师是谁"都是当下教师教育与教育改革绕不开的一个议题。学校不仅仅是"教育"机构,在学校日常运作中,不同权力主体都在构筑不同的利益,学校生活呈现为复杂的"权力-利益"结构。在这个结构网络中,教师的存在呈现为象征性、区隔性、原子化。  相似文献   

8.
多源流理论是一种新颖的政策过程分析框架,它不但可以揭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政策决策发挥的影响,还可以揭示偶然的社会事件或政治事件开启政策之窗的可能性。通过对保送生政策的变迁过程进行多源流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保送生政策本身存在弹性过大的"政策漏洞",在"权力黑洞"的侵蚀下形成政策变迁的问题源流;学术界对保送生政策公平性的质疑以及建议是政策变迁的政策源流;我党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的执政理念形成了保送生政策变迁的政治源流,在"隆回事件"和"泰安事件"的"催化"作用下三个源流汇聚在一起,最后使保送生政策大幅度调整。  相似文献   

9.
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比较了怀牛膝根、茎、叶的共有指纹峰,发现这三个不同部位有三个共有指纹峰,且差异明显,可以作为怀牛膝不同部位质量控制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宋鹏云  蔡仁良 《润滑与密封》2006,(6):160-161,184
密封垫片的压缩回复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性能.目前国内对"回复"和"回弹"两个概念没有很好地区别,以致普遍采用"回弹率"这一术语.讨论了"回弹率"和"回复率"的区别,并建议采用"回复率"或"复原率"替代"回弹率".  相似文献   

11.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大学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已渗透到了我国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大学国际化的内在价值诉求是文化的交往与融合,其外在价值是民族文化的试金石。美国《新闻周刊》为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国际化给出了一个标准,而“博洛尼亚进程”则提供了一个大学国际化的样本,其本质是争夺话语权。中国的大学在国际化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其基本经验是:以学科优势和办学实力为根本,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其中,并独善其身,守望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13.
“大学对国家的放逐”是关切大学特有的生存空间与一流大学秩序的形成、确立合理大学立场的一个新命题。面对既有国家体制笼罩下的异化的大学场合,大学需要一种“放逐国家”的积极心态,以构建作为主体的大学与一流大学生成的“第三空间”,获取一种真正的大学发展理念,有效凸显大学之民族与国家的轴心地位。大学对国家的放逐形成大学生存的“第三空间”与国家举办大学的逻辑之间具备内在同质性。它所坚守的是一种彻底的大学立场,追求的是引领社会发展,力求的是大学知识分子群体生存合宜性的铸建,旨在培育具备优良心性秩序与和谐人格的现代公民,最终创建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欧洲大学史研究相关成果的梳理,本文把欧洲大学史的研究史划分为萌芽和起步、初步发展和专门的学科领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特征分别为:描述记录式研究、理性批判式研究和多维阐释性研究。我们应该借鉴欧洲大学史的研究,加强我国大学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相关史料建设,广泛吸取各学科史、专门史的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大学史和高等教育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喻也存在于大学之中。比如,对“象牙塔”、“动力站”和“有机体”这三个经典的大学隐喻进行分析,可以本质地把握大学的发展脉络。实际上,它们曲折地反映了大学教育的理性主义、工具主义和存在主义三种哲学思想以及大学理念的不断演化和人们对大学认识的深化。作为人类对大学的一种认知,隐喻有其合规律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怀旧、愉悦和忧郁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这三种隐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文化整合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通过文化的整理、整顿和协调,形成具有育人合力的组织文化的目标与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对高等教育功能总的规定为大学文化的发展定位与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道德理想与行为规范为大学文化整合与建设提供准则与尺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描述性趋势分析方法,对2001~2007年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教师构成、经费支出、科研及教学生产力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同时,提出利用科研经费支出占比计算我国高校科研型与教学型教师有效规模的新思路。研究发现,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经费占总经费支出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反映了部属高校校均科研型教师规模增长迅速,而教学型教师增长相对平缓的现状。此外,部属“985”高校的高水平论文生产力显著高于非“985”高校;且2004年后部属“985”高校在毕业师生比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迄今8位获诺贝尔奖华人学者中,有3位出自梅贻琦执掌时期的清华大学,这是与梅贻琦持之以恒的通识教育实践和无私奉献的教育家精神密不可分的。他主张“明明德”、“新民”,养成整体之人格;坚持“知类通达”,“通重于专”,注重通才教育;倡导各学科融会贯通,养成广博学识;提出“大师”论与“从游”论,强调教师的特殊作用。这些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其治校方略、师资建设、学科发展、课程设置、校园文化诸环节,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当今大学教育变革提供了有益借鉴。作为两岸清华大学共同的精神财富,梅贻琦的通识教育思想及其办学经验值得倍加珍惜。  相似文献   

19.
“气”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基本的概念范畴。从词义上和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来分析,“大气”与“大学”、“大学之道”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大学从根本上来说就应该是“大气”的。“大气”是“大学之道”最内在的基本要求,是成就大学的基石。一所好的大学。不仅应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气”。大学应当具有超凡脱俗的“大气节”、志存高远的“大气魄”、兼容并蓄的“大气量”、恢弘广阔的“大气度”。才能称得上是“大气的大学”。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的行政化乱象主要表现为大学在组织目标设定、权力结构安排、资源利益分配、组织整合机制等方面趋同于行政机构。从新制度主义组织分析的视角来看,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大学在来自环境的合法性压力下趋同于行政化的制度环境的一种"制度性同形",它反映了特定的制度规则、文化框架与利益博弈对大学的共同制约。政治与行政层面的规制性要素、扭曲了的规范形态和文化—认知性规则以及行政主导的资源与利益配置,分别构成了大学行政化的重要制度归因、深层文化根源与关键利益触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