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浅议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历程、原则、内容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体制结构调整、大发展及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管理方面,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高考和毕业生就业制度,以及后勤管理都经历了全面改革。计划经济下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及单一的投资体制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部动因,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外部动因。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方向性、适应性、规律性、协调性、多样性及风险预测原则。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是: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建设;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发挥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推行组合夹具的基本情况 一般情况 组合夹具从一九五七年在郑州纺织机械厂采用到现在,在我国推广已有七、八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我国机械工地经历了三年的大跃进,四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今年起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回顾起来,组合夹具在我国的推广,随着机械工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在经历了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之后,今年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一年,是组合夹具在我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一九五七年,在郑州纺织机械制造厂开始采用组合夹具以后,山西榆次经纬纺织机械厂、青岛纺织机械厂也相继进行了组合夹具…  相似文献   

3.
《装备制造》2013,(9):34-37
我国制造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制造业形成比较独立完整体系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是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期,这一时期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  相似文献   

4.
美、中两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在进程、资金来源、承担主体和立法上各有特点。作为先行者,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给中国以宝贵的经验与借鉴。本文认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是: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学体制;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社区学院;实行多样化的入学途径和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相似文献   

5.
我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起步发展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末是我国摩托车工业的起步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摩托车工业从无到有,得到了初步发展。当时的摩托车主要用于军队、邮政、公安等系统和企业单位,私人几乎没有摩托车。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史与我国教育的基本现实两个角度,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景与现实。  相似文献   

7.
教会大学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伴生物。从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融合演变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游离、逐渐纳入、完全融合三个阶段,这一变化过程受到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政治以及时代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来说,教会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对我们当前如何发展高等教育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社会评价是指除政府和高校以外。社会评价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用人单位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大学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需求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我国大学社会评价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大学社会评价的起步阶段(1985年~1992年Jt二是大学社会评价的探索阶段(1993—1998年);三是大学社会评价的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研究我国大学社会评价的发展历程。总结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对发展我国大学社会评价活动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机械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机械工业部所属高等院校的萌生和发展为主线,简要回顾了当代中国机械高等教育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创建打基础时期、在调整中发展壮大时期、“革”停滞不前时期和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时间,同时对其历史经验与教训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欧洲大学史研究相关成果的梳理,本文把欧洲大学史的研究史划分为萌芽和起步、初步发展和专门的学科领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特征分别为:描述记录式研究、理性批判式研究和多维阐释性研究。我们应该借鉴欧洲大学史的研究,加强我国大学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相关史料建设,广泛吸取各学科史、专门史的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大学史和高等教育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计划经济下,中国高等教育是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单一的投资体制。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包括:变国有化的办学体制为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变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变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为以条块为主的领导体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改革校内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创造力经济,即以人的创造力为主要资源的知识经济。创造力经济的出现必然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投射以新的变革期望。审时度势的高等教育必须对新经济社会的期望给予响应,这主要涉及三大变革:其一,职能拓展,重视发展知识生产力,着力培养创造性人才,面向经济社会开展科学研究和通过知本创业直接服务社会;其二,大学转型,即摆脱传统大学的能级约束和思维定势,创建自主创新型大学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革,提升大学的竞争优势;其三,资金运营,即大学要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向投资理财转变,以利于对发展创造力经济的财力支持。这些对创造力经济投射期望的响应,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快步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是沿着放权和发展的思路展开的,六十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就与经验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权力结构的创新转变,学校布局由省级区域间的不均衡设置向布局结构的合理化转变,从办学理念到实践模式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研究方法和路径的科学性和多样性等。人类进入21世纪后,担负创造和传播知识任务的高等教育的地位更为突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面临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影响、时代的变迁、大学的使命诉求、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冲击等新的特殊的发展环境。要使高等教育从象牙塔走向经济社会建设和个人生活的中心,在国家创新中成为重要基础和引领力量,我们至少必须以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提高、在张扬技术理想的同时,弘扬人文精神、辐射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各国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普世模式。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现代大学特性,存在有大学自治与自主办学、教师权力与学术自由、民主管理与社会参与等共有特性。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但是,同时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共有特性。  相似文献   

15.
阿特巴赫认为,中国有可能也有必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为此,中国政府需要培育高校学术文化,鼓励高校自主创新,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坚持对一流大学的投入和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作为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校奉行的学术自由、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美国高等教育过于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负面教训则是中国需要加以警惕的。然而,对中国建设高等强国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应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和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并与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有着复杂的关系。关于通识教育的实施,研究者们认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渠道、教学评价机制和制度因素等多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归因。关于深化大学通识教育的对策,研究者们提出了合理定位通识教育、改革通识课程、加强机构与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建议。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育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通识”的本质,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内涵,深入思考如何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同时努力在国际化背景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认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政策,这项政策将会产生巨大的政策效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大学教育理念以及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解决好现有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体系向实训教学体系转型,以及如何更好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等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陷入了困境,原因包括规模扩大过快、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但政府同样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高等教育财政中政府责任缺位体现在投资责任缺失和转移、效率与公平问题突出、法制建设滞后、多元筹资缺乏政策供给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等方面。可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制度变迁、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快高等教育财政法制化进程、培育和管理中介组织以及建立高等教育财政问责制等措施来实现政府责任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立陶宛同为转型国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两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从两国高等教育现状人手,对高等教育管理、投资、办学、评估、课程及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国国情不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内容不尽一致,但培养适应各自社会变化的高级人才的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