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大学排行榜正式产生以来,围绕着它的争议就一直持续不断,有赞同的,有反对的,从目前来看,反对的声音更大。大学是能够排行的,这是由大学的组织特性决定,是社会需要使然,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人人都有评价大学的权力,但不是谁都适合做大学排行,政府和大学都不适合做大学排行。为保证大学排行的客观公正性和专业权威性,实施大学排行的应该是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如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大学排行作为大学社会评价的形式之一,其产生的时间还不长,需要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完善我国的大学排行,要强调三个方面:大学的分类研究是基础;指标体系的科学设置是关键;数据来源的全面准确是保障。  相似文献   

2.
认为人才、信息、创新、无形资产、知识源和边际成本最小化,是大学服务社会和经济的优势条件;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强调学科专业建设,发挥无形资产的效能和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大学服务社会和经济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每一次变革表明大学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和大学的新型关系中,社会资源参与大学治理是评价大学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大学治理的新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从产学研合作、大学董事会、大学联盟和中介组织的评估等方面分析中国大学治理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和借鉴国际大学治理社会参与的经验,可望构建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路径:高等学校积极吸取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加强与行业产业的紧密联系等.  相似文献   

4.
大学社会评价是指除政府和高校以外。社会评价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用人单位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大学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需求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我国大学社会评价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大学社会评价的起步阶段(1985年~1992年Jt二是大学社会评价的探索阶段(1993—1998年);三是大学社会评价的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研究我国大学社会评价的发展历程。总结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对发展我国大学社会评价活动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研究不仅能创造、发现和丰富知识,而且还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大学科学研究,必定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从教育目的之德智体美劳:即从“德”之善的理念、德性、职责,从“智”之智力因素、知识的学习、接受、创造、发现,从“体”之身康体健,从“美”之无限、自由等美的特质,从“劳”之内涵等诸方面分析大学科学研究在其中的特殊表征,有助于充分挖掘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6.
社会服务职能是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也是现代大学区别于传统大学的显著标志。当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更是深入人心,其广度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大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社会服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因此,现代社会对大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政治上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喻也存在于大学之中。比如,对“象牙塔”、“动力站”和“有机体”这三个经典的大学隐喻进行分析,可以本质地把握大学的发展脉络。实际上,它们曲折地反映了大学教育的理性主义、工具主义和存在主义三种哲学思想以及大学理念的不断演化和人们对大学认识的深化。作为人类对大学的一种认知,隐喻有其合规律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怀旧、愉悦和忧郁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这三种隐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大学文化,是一个不同于其它文化的与“教育”、“培养”有关的概念。大学以关心人类的心灵幸福为宗旨。具有特定内涵的博雅与通达、修养与高贵、责任与勇气是大学文化的精华养分。大学对人类心灵的责任,除了要传承和创造高深知识,还对知识的后果负责。具有创造天分的人,在自然分布上有一定的概率。知识创新作为现代大学文化的重要内涵,需要大学为他们提供学术自由的保护。让他们的创造天性得以良好地成长。而不是去刻意地发起创新工程,试图通过“培养”创新人才而制造出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早期,科学研究正式成为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并通过研讨班、实验室、研究所等形式逐步制度化,大学演变为一个庞大的科研基地,成为人类科学发展的发动机。大学通过行使科研职能培养具有反思与批判精神的学者,促进知识的创新与超越。大学科研对于人类思想和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的组织技术经历了知识的传播、创造和应用阶段。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的传播、创造和应用活动不再是单独地进行,而是被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大学在应用中生产知识。创业型大学正是在校级层面主观地推动和组织了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并使其成为大学知识生产的最主要模式,这是创业型大学在组织技术上对传统大学的超越。为了配合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创业型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变革,脱离传统大学的发展模式。以新兴大学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单一的学校文化和自上而下的公司化经营战略是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相形之下,诸如MIT、斯坦福等美国研究型大学不能被认为是创业型大学,而是具有学术创业精神的大学。  相似文献   

11.
“铸造大学之魂”是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文化是大学之魂”深深地蕴涵在“育人是大学之本”和“科学是大学之根”之中,其核心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主要凝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赖以坚守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的根本。铸造大学之魂,对于大学办学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应当与时俱进,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是保证大学的社会评价活动有效进行,使其功能得以实现的构造及其运行原理。按照内部功能的差异,它可以分为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当前,我国大学社会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运行不畅、动力不足、约束乏力。完善我国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在运行机制方面,应大力培育教育评价中介机构,加强多元社会评价主体的建设;提升现有大学社会评价机构的专业水平;完善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在动力机制方面,要确立大学社会评价的地位,激励大学社会评价主体的积极性;给予大学社会评价机构必要的支持,特别是经费支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在约束机制方面,应加强评价主体的自我规范;加强法律规制与行业自律;建立健全专门的高等教育评价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等教育的形象是高大的平庸,……大学成为有体无魂的‘象牙塔’,里面越来越多有知识而无文化的凡夫俗子;……”董云川在《找回大学精神》一书中以泼辣而质朴的文风道出了当今大学中大学精神缺位的现状。大学精神到底为何物?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的方方面面,这种无形又似有形之态使得大学精神成了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物。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大学精神的定义,在这些定义中,仍难以把握大学精神的实质涵义。  相似文献   

14.
从内容知识和实践知识分析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两个维度的两端分别是广博的一般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学的知识和科研的知识。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以多元综合知识为中心,向外部扩展的复合结构。这一结构随着教师学术工作生涯的延伸,而有着在教学知识、一般文化知识端不断加强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大学为传授知识而设,这是纽曼《大学的理想》的中心思想。从《大学的理想》有关教学目标——传播和推广知识与培育理智、教学内容——整合的知识、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以及教学组织——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论述中,阐述了纽曼的大学教学思想,并据此反思了现代大学教学。  相似文献   

16.
大学的文化自觉,就是自觉文化与大学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化之于大学的意义,由此而提升大学自主选择、吸纳、创造文化的能力,提升大学的文化品格。今日大学的文化自觉表现为三个方面:以大学生成人为中心,立德树人.确立大学文化的目标体系: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中心,兼容并包,建构大学文化的内容体系;以创造性知识生活为中心,自强不息,建构大学文化的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经济与理性的复苏,中世纪大学作为人类最黑暗时代萌生的"智慧之花",开始闪烁"一些非常耀眼的光芒":首先,作为西方文明最具原初性的中世纪大学组织从"与上帝事业融为一体"趋于"主动依附于国家",并在课程、考试、学位与管理诸方面呈现民主化倾向;其次,随着中世纪大学自我"封闭"与贵族化进程,兼具自治、自由、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从中诞生;最后,中世纪大学是由全体教员、学院、课程、考试、毕业典礼和学位构成的完整教育体系。这表明,人类与生俱来的知识与理性精神继续顽强生长在中世纪共同的宗教范式内,并渐渐趋向中世纪大学内部统一的理性原则,从而为19世纪大学"理性共同体"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制度基础。可以说,中世纪大学是学术知识与理性复苏的产物,开始重视理性的学术研究成为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精神;中世纪大学通过自身理智力部分满足了教会对知识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最终获得了适合自身功能与定位的生存空间与合法地位;中世纪大学是大学理性的萌芽与逐渐制度化时期,并由此深深打下了基于学术与知识的"理性共同体"烙印。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大学教育面临许多困境,其工具理性的思维导致培养了失去自然本性的“陌生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教育历来是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之道应回归到人性教育的轨道.从古典到现代,自由教育的宗旨是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应致力于现代人主体性的启蒙,致力于生命意义的寻求.  相似文献   

19.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育的知识主要是以课程知识形态呈现的,并习惯地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每一类知识都有自身的特点,如何选择与传授则有着与之相应的标准、要求和原则。就大学教育及其传授方式而言,尽管主要是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共性规律,但是,它们各自有其个性特征。因此,我们在把握共性规律的同时,必须按照它们本身固有的个性要求对之进行阐释与传授。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