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隐喻是对现实的观念表达,在大学成为“超级市场”后,大学管理面临着一些新挑战。随着大学管理观念的转变,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的管理权力,大学管理要民主化和科学化,建立咨询和协调机构,服务教育顾客。  相似文献   

2.
大学去行政化是当前广受社会关注、政府和大学急需改革的重要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去行政化必将十分艰难。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至少包括:去何种行政化?去行政化的主体是谁?如何去行政化?去行政化还有哪些障碍需要克服?等等。总体而言,厘清“去何种行政化”是大学去行政化的前提,明确“去行政化的主体是谁”是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探索“如何去行政化”的路径是大学去行政化的基本方式,克服“去行政化的障碍”则为大学去行政化创造重要条件。只有对这些问题作出深刻思考,并实事求是地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大学去行政化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逻辑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所固有的联系。从大学治理的角度探讨大学的逻辑,揭示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科学理解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或深层次问题,对于推进以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培育大学教师市场、激发大学教师创新精神、提高学术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也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2月27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明确表示,“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香港科大教授丁学良认为,“如果中国的大学仍然是‘衙门’本身或‘衙门’附属品的话,中国的大学就没有希望”。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短期大学是二战以后日本学制改革的产物。曾经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短期大学创办初期定位不明的问题一直不为政府和短期大学相关人员所重视,而且短期大学自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一直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导致其推迟了应对高等教育世界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努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18岁人口的下降(即少子化),短期大学在与四年制大学或专修学校的竞争中,办学定位不明的问题不仅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其陷入了生存危机。如何化解短期大学的危机,本文通过与美国的社区学院进行比较,并结合日本的国情,提出了以下重要主张,即“私立短期大学能够发挥的作用,或许最重要的是公民的教养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其中公民教养的教育或许是今后短期大学最能发挥个性的作用所在”。  相似文献   

6.
“大学对国家的放逐”是关切大学特有的生存空间与一流大学秩序的形成、确立合理大学立场的一个新命题。面对既有国家体制笼罩下的异化的大学场合,大学需要一种“放逐国家”的积极心态,以构建作为主体的大学与一流大学生成的“第三空间”,获取一种真正的大学发展理念,有效凸显大学之民族与国家的轴心地位。大学对国家的放逐形成大学生存的“第三空间”与国家举办大学的逻辑之间具备内在同质性。它所坚守的是一种彻底的大学立场,追求的是引领社会发展,力求的是大学知识分子群体生存合宜性的铸建,旨在培育具备优良心性秩序与和谐人格的现代公民,最终创建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师精神的内涵可理解成:为师者的“爱”,为学者的“自由”。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而如今,大学教师却由于受到物化世界的遮蔽、世俗权力的挤压、自我顺从的伤害,导致应有的爱已妥协于工具主义,自由思想逢迎于世俗权力,良知责任蒙蔽于媚俗文化。我们需要让大学教师走出工具主义,唤醒教育爱;消解官本位主义,营造自由生活;尊重高雅情趣,重建知识分子的良知。  相似文献   

8.
2008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第十二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高等教育界奏响了和谐理念的最强音。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理念、实践、创新”的主题,与会代表们就“大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大学教育理念与和谐社会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一致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高等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和谐社会要求,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大学和谐教育机制,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思想是自由的,思想着的人需要自由吗?大学需要培养有思想的人,大学需要自由吗?大学能否有自由?大学需要什么样的自由?大学的自由度有多大……对问题的思索构成了这一组笔谈。问题看似简单、基本,实则难于回答,或许无中生有。倘若能启发读者,给诸君以进一步思考之阶梯,则我们可以趋近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等教育的形象是高大的平庸,……大学成为有体无魂的‘象牙塔’,里面越来越多有知识而无文化的凡夫俗子;……”董云川在《找回大学精神》一书中以泼辣而质朴的文风道出了当今大学中大学精神缺位的现状。大学精神到底为何物?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的方方面面,这种无形又似有形之态使得大学精神成了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物。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大学精神的定义,在这些定义中,仍难以把握大学精神的实质涵义。  相似文献   

11.
波澜壮阔的反腐在大学兴起,其前提是波澜壮阔的腐败已经在大学兴起。官场上的、商场上的乃至于赌场上的东西,在大学都可看得到,大学丰富起来了。然而,在大学之为大学所必须的根本方面,它大大地贫乏了。出不了大师,做不了大学问,就来个大腐败和大反腐,这是不是堕落。在世界一流大学,繁荣的是学术,而非在教育部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反腐。中国的大学拥有只能在国家和政府中才应有的"官",便有了与之连在一起的权力,这就是腐败的源头。只有铲除源头,才能从源头上防腐。  相似文献   

12.
大学为什么产生?为何有大学成为一流?都不是经济所能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是文化的问题,首先应从大学本有的精神面去考察。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每一次变革表明大学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和大学的新型关系中,社会资源参与大学治理是评价大学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大学治理的新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从产学研合作、大学董事会、大学联盟和中介组织的评估等方面分析中国大学治理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和借鉴国际大学治理社会参与的经验,可望构建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路径:高等学校积极吸取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加强与行业产业的紧密联系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院是一种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组织,它不依靠朝廷的正式诏令而建立,其主持者、管理者都没有纳入朝廷的官学教职之中。所以,在中央集权的古代社会中,书院具有一种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在书院创建、办学理念和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一样,在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根植于不同的社会结构之中,二者的自治权差异十分明显。中国古代书院的自治权与家族自治权存在同构关系,正像家族自治权往往受制于皇权一样,书院的自治权也总要受到以皇权为主导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的限制。而欧洲近代大学的自治权则是与城市自治权存在同构关系,大学自治是城市自治的直接产物。中国书院和欧洲大学在自治权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二者根植的特定历史的社会政治结构不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气”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基本的概念范畴。从词义上和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来分析,“大气”与“大学”、“大学之道”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大学从根本上来说就应该是“大气”的。“大气”是“大学之道”最内在的基本要求,是成就大学的基石。一所好的大学。不仅应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气”。大学应当具有超凡脱俗的“大气节”、志存高远的“大气魄”、兼容并蓄的“大气量”、恢弘广阔的“大气度”。才能称得上是“大气的大学”。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领域实行股份制办学在实践与理论上已有探讨,但仍有两个基本问题应该做深入探析却未受到重视:一是将股份制从经济领域“借鉴”到教育领域,如何保证教育本质不变“质”?二是股份制办学能否在教育领域推广,是否是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问题?妥善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大学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公立大学又以州立为主,并无一所国立大学。这种现象是由于历史、观念、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然而现象之下的实质,即美国对于大学的理解也许更该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大学教师由于专业自主权的严重缺失,导致专业化水准不高。在专业活动中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无法落到实处,难以畅快地完成教育使命。因此,政府和大学应建立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大学制度,消解科层制的羁绊,让大学教师专业自主权得以充分彰显与展现,做到增强自主意识,完善自主行为,提升专业境界,推进其专业化快速发展,使大学教师能够超越"能干的教书匠"而成为"专业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