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教师的角色观是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并受这种文化影响的。本文从“天地君亲师”的传统社会地位、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普遍心态、“棍棒成才”的教学信念、“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进行文化审视,并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合理角色观进行了理性的现代思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规模也越来越大,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就业挑战也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部分高职毕业生却逆向选择了“慢就业”,这其中也包括了广西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越来越突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此我们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广西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慢就业”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寻找解决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举措。该文结合广西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工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一族”普遍存在消极就业心理,就业规划不清晰,以及“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的现象,以上原因导致“慢就业”加剧。针对广西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与根源的问题,本文提出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和家庭要联动合力,加强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思政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不但没有实现均衡发展,而且中小学校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化。那些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通中小学无论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同类学校。而来自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在获得这些学校入学资格的竞争中明显占据有利地位。而由于高校招生的唯一依据是高考分数,这样享受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学生又极有可能再次占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可见,高考不仅未能成为维护或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反而以高考录取分数平等的表象掩盖了因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所造成的教育失衡。尽管如此,在现有条件下,我国高校还不能效仿西方高校实行水平测试加综合评价的招生方式,高考仍然有存在的空间。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在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降低高考分数在录取中的比重;在提高自主招生考试有效度的同时,为农民和弱势群体子女参加自主招生提供资助,使高校自主招生的实施更加有效和公平。远期目标是,应在建立健全中小学校的增值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学生进步幅度作为高校招生重要指标,使高校招生制度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推手。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研究从容观主义向解释主义范式与方法的转移,对于大学文化研究者和大学管理者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结合马林诺斯基的文化静态论、文化动态论,以及我国学者对高校社会作用的描述的“适应说”与“引领说”,大学文化在社会文化大环境包围之下,应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性应对社会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管理者还应当高度重视倾听广大师生的心声,凝聚共识,尊重差异,共同建构开放、包容、多元、和谐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传统教育文化的载体之一,学规蕴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展现了古代学校的教学和生活情形。十一世纪起,学规被视作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官学、书院和蒙学之中形成了相应的“学规传统”。官学学规详订管理规条,具有权威性和惩罚性,缺少对于教学、学习的阐释。这促发了注重劝谕、启发的书院学规传统的诞生,《白鹿洞书院揭示》就是典型的代表作。朱熹等人还开启了以“须知”、“学则”训练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蒙学学规传统。明清之际,三类学规传统形成定式。钦定“卧碑”、“圣谕”的出现意在管制士子、教化百姓;书院学规以生徒进德立品、读书治学为中心,亦会受到官方教育政策、科考举业和不同学术思想的影响;蒙学学规以训练道德行为和传授基础知识为鹄的,以达“蒙以养正”的“圣功”。  相似文献   

6.
1992年以前,中国大学生文化与社会政治文化高度同质,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集体主义是大学生文化的当然价值取向。90年代以来,随着独特的大学生文化的形成,传统集体主义观受到大学生的不断质疑。中国大学生文化正在走向强调个人和集体共同发展的“后集体主义”,各类学生组织正是沟通个人自由与公共规范的中介以及形成新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老子》中的自然观、道论、以水为象征的上德理论、圣人理论以及辩证、对反和循环往复的方法论与儒家的伦理思想互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思想言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地生根必须回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开发《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民族文化遵道尚德而任自然的视角;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造了一种具有阴柔美的“水德”和“圣人”标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认知、思考和修身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需立足社会需求、办学实际,坚持“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从学生毕业“能干什么”出发,确立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考评机制,并以学校特色文化为依托,“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整合和融通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个人才培养平台,重构或创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专业教育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9.
上海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在整个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体系中肩了十分重要的使命,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都在不断研究与探索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上海因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地位而在全国的改革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本文对上海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程作了一番整体的梳理,对其得失作出了初步的评价,进而提出了改革构想:凸现高校与考生的主体地位,转变高考职能,建立起“多元考试、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多层次、多规格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以C大学为样本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当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途径和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C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总结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5大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课程设计是高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知识整合和技能综合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针对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技能要求,通过课程设计平台的合理构建,实现了高等教学与职业化教育的对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仅靠传统的就业形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大学生弹性就业空间广阔,方式灵活,快捷高效,适应性强,只要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转变意识,培养创业精神,社会各方为大学生弹性就业制定相关导向性的激励制度,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创造适宜的保障环境,那么这种新型的多样化就业模式将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未来趋势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分析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价值和意义、内涵、类型及其主要特点。通过构筑集"企业-学校-学生"于一体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于促进高校"产学研"深层次合作、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工程意识"和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程序、观念、作风有关。与社会民主比较。学校民主更得到强调,因为学校是做学问的地方,学问并不能由校长做主。学校聚集的是文化人,也更推崇民主,从而使行政权力处于从属地位。民主在学校中具有未来意义、教育意义。教育的使命之一是使未来的社会更加民主、自由平等。学校具有让学生学会民主的使命,以便在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随着教育方式与方法改变,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适应高校的生活过程中,其心理无法进行转换,还是停留在高中时代;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心理承受种种压力,比如学业,就业、情感等,导致他们当中很多人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所以需要重视、强化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做好其心理健康测评,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非常...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175所普通高校47000余名2007级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兴趣、就业机会、职业发展潜力、学术能力、高考分数落点、父母及家人的影响等。对比高考志愿的填报情况,超过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实现了自己的专业选择,而不足半数的大学生对专业选择结果的评价达到了满意的程度。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院校的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实现情况和满意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制约着专业选择的实现情况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当今,利用古代书院之地、之名、之精神开展国学教育的机构和学校越来越多,呈现出一种国学教育书院化的倾向。但滥用书院之名开展国学教育在宗旨、方式和机制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社会上的国学书院要克服功利思想,更加规范化,充分发挥"书院是国学教育的形式,国学是书院教育的内容"的结构功能;中小学国学教育应以诵读经典为主要方式,增加国学教育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和做人的本领,发挥国学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并在经典诵读之外强调践行书院精神;在一些大学,书院制是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国学研究院则致力于专门的国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应在体制和目标上加以整合,通过开设国学通识教育科目和采用书院式研讨,将国学教育融汇到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领域、全过程,并共同担负起为各级各类国学教育机构养成优良师资的责任,使大学真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  相似文献   

18.
高考一旦成为分配教育机会和社会机会的工具。它就不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促使个体进入不同社会职业岗位、充当不同社会角色从而拥有不同社会地位并享有有差别的权力和义务的作用。而且使高层次教育成为获得权力、财富和身份的最为人们普遍认同的客观依据。并带有炫耀性意味。高等教育大众化则使高等教育逐步成为人们必要的生活准备.甚至是一种权利和义务,泛泛而谈的高等教育逐步不再具有卓越含义。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考,不仅要关注卓越,也要关注学生与专业之间的合适性。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中贫困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内容,但起点公平不等于教育过程、结果的公平。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贫困学生的经济状况及文化背景差异,往往会导致贫困学生在平等享有教育教学资源、学业成绩获得公正评价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本研究通过对高校中教育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检视,揭示高校教育环境中不利于贫困学生教育公平的因素,并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就如何促进高校中贫困学生的教育公平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