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聚乳酸(PLA)体系中添加无机抗菌剂纳米二氧化钛银交换体(Ag^+/TiO2),研究纳米Ag^+/TiO2含量对PLA薄膜力学性能、透氧透湿性能及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Ag^+/TiO2含量的增加,所制备的PLA薄膜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而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在含量为1份时,薄膜的拉伸强度为38.8MPa、断裂伸长率为263.5%、透湿系数为3.8×10^13g·cm/(cm^2·s·Pa)、透氧系数为38×10^15cm^3·cm/(cm^2·s·Pa),薄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的抗菌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2.
以苯胺单体为原料,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玻璃衬底FTO导电薄膜上合成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采用恒电流法,研究苯胺单体浓度、酸的种类、电沉积时间、电流密度等对薄膜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确定合成聚苯胺薄膜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聚苯胺电致变化薄膜的最佳制备条件是0.15mol/L苯胺单体的1mol/L硫酸溶液,以10.A/cm^2的电流密度电沉积40min.该条件下制备的薄膜的着色效率较无机电致变色薄膜高,但仅能循环105次.  相似文献   

3.
在Ar+H2气氛下,用RF磁控溅射法在室温下制备Al掺杂的ZnO(AZO)薄膜,研究H2/(Ar+H2)流量比对薄膜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沉积气氛中引入H2可以提高AZO薄膜的结晶质量,降低AZO薄膜的电阻率,提高其霍尔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H2/(Ar+H2)流量比为5%时,AZO薄膜的最小电阻率为1.58×10^-3Ω·cm,最大霍尔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分剐为13.17cm^2·(V·s)^-1和3.01×10^20cm^-3;AZO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平均透光率大于85.7%。  相似文献   

4.
在金属化布线电徙动试验中,采用金属薄膜电阻测温法精确测量了样品的局部温度,在环境温度为150℃,电流密度为3×106A/cm2和5×106A/cm2时,金属薄膜温度分别高于环境温度32.5℃和100℃;提出了扩散电阻测温法,在电徙动试验中精确测量并适时监控样品局部温度,从而实现了电流密度指数因子动态测试.  相似文献   

5.
在大电流密度下对欧姆接触结果进行考核,对传统的传输线法测量接触电阻率的结构与方法进行了改进,充分考虑到了半导体材料受到的影响,可达到只对接触区域老化而不破坏其他区域.工艺制备中实现台面刻蚀斜坡效果,并采取多次SiO_2淀积多次光刻技术,有效降低了引线电极断裂的概率.通过大电流密度老化结果显示:接触电阻率早期快速失效,且随电流密度及老化时间的增加而退化加剧.对样品老化前后进行能谱分析得知:接触层中的Al是一种较低的抗电迁移能力的金属,由于电迁移被冲击出来从而破坏了良好接触层.改进后的结构对测量大电流密度下的欧姆接触是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WPCVD)技术以不同气源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制备不同类型的金刚石薄膜作为强流脉冲电子发射阴极材料,用SEM、AFM、FTIR和Raman光谱分析不同金刚石薄膜的组成结构,用2MeV直线感应型强流电子注入器平台检测强流脉冲发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金刚石薄膜均具有较强的脉冲电子发射能力,发射电流密度均可达70A/cm^2以上;各膜材的发射电流密度和稳定性相差很大,相对而言,以如+CO2+CH4+B2H6制备的掺B微米金刚石薄膜能获得的初始电流最大,达到115A/cm^2,其多次脉冲发射稳定性也较好,波动范围在33%以内,且能保证发射电流密度均在84A/cm。以上,是有希望的强流多脉冲电子发射阴极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7.
松香歧化新型镍系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醇盐水解法制备氧化物负载纳米粒子金属Ni、Ni—Al、Ni—Cu和Ni—Cr催化剂,考察了金属种类、负载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催化剂用量对松香歧化反应的影响.用Ni—Al/MnOx(Ⅱ)型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70℃,催化剂:松香为1:40(重量比),反应时间2~3h,通N2的条件下,歧化产物中脱氢枞酸的含量在47%~52%.酸值151~157mgKOH/g范围.  相似文献   

8.
用叶绿素作为敏化剂,采用溶胶-凝胶与粉末涂敷相结合的方法在FTO上制备TiO2纳米薄膜电极.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可使TiO:薄膜电极对可见光敏感.用xe灯作为光源,在光强为72.6mW/cm^2下,电池开路电压为451mV,短路电流为332μA/cm^2,光电转换效率和填充因子分别为0.774%和38.2%.  相似文献   

9.
以两歧双歧杆菌BB01和BB28为试验菌株,活茵数及包埋产率为指标,研究了海藻酸钠浓度、CaCI:浓度、乳化时间及固定化时间对乳化法制备两歧双歧杆菌微胶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两歧双歧杆菌BB01微胶囊制备的条件分别为海藻酸钠浓度2%、CaCl2浓度1%、乳化时间10min、固定化时间15min时,对应的活菌数分别为4.9×10^9cfu/mL、3.06×10^9cfu/mL、2.47×10^9cfu/mL和4.37×10^9cfu/mL,包埋产率分别为80%、56.7%、40.9%和54.1%;当两歧双歧杆菌BB28微胶囊制备的条件分别为海藻酸钠浓度2.5oA、CaCl。浓度1%、乳化时间15min、固定化时间15min时,对应的活菌数分别为4.0×10^9cfu/mL、41×10^9cfu/mL、1.59×10^9cfu/mL和5.55×10^9cfu/mL,包埋产率分别为80%、92%、87%和76.1%.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TiO2-CeO2薄膜,XRD、SEM、紫外可见透射光谱、循环伏安法等测试结果表明:经500℃热处理1h后的TiO2-CeO2薄膜呈面心立方方铈矿结构,其薄膜表面光滑,光学透过率高于80%,电荷存储量可达9.46mC·cm^-2,循环可逆性K为95%,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电荷储存材料.同时采用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PSS为电致变色活性材料,制备了对称结构(ITO||PEDOT/PSS||PMMA/PC—LiClO4||PEDOT/PSS||ITO)和非对称结构(ITO||PEDOT/PSS||PMMA/PC—LiClO4||TiO2-CeO2||ITO)的大面积(10cm×10cm)电致变色器件,发现二者的对比度分别为17%、23.4%,褪色响应时间则分别为0.9s和2.8s,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11.
The electromigration behavior of eutectic SnAg solder reaction couples was studied at various temperature (25 and 120℃)when the current density was held constant at 10~4 A/cm~2 or 5×10~3 A/cm~2. Under the current density of 10~4 A/cm~2, scallop type Cu_6Sn_5 spalls and migrates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electron flow at room ambient temperature (25℃), but transforms to layer type Cu_3Sn and leaves Kirkendall voids in it at high ambient temperature (120℃). Under the current density of 5×10~3 A/cm~2 plus room ambient temperature,no obvious directional migration of metal atoms/ions is found. Instead, the thermal stress induced by mismatch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superficial valley at both interfaces. However, when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increases to 120℃, the mobility of metal atoms/ions is enhanced, and then the grains rotate due to the anisotropic property of metal atoms/ions is enhanced, and then the grains due to the anisotropic property of β-Sn.  相似文献   

12.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在0.2mol/L的LiClO4溶液中,乙酰基二茂铁(AFc)在圆盘电极(RDE)上的电化学行为,采用两种方法求得乙酰基二茂铁的扩散系数:一种是利用静止圆盘电极测定扩散系数,另一种是用旋转圆盘电极测定扩散系数。实验结果表明:乙酰基二茂铁在圆盘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为扩散控制的可逆过程,氧化还原峰电位差ΔEp≈56.5mV,电子转移数n=1。通过测定静止圆盘电极的电流-电位曲线,得到AFc的扩散系数Da=4.74×10-5 cm2/s,AFc+的扩散系数Dc=4.47×10-5 cm2/s。而通过测定旋转圆盘电极上的峰电流与电位扫描速率关系曲线,得到的AFc的扩散系数Da=5.20×10-5 cm2/s,AFc+的扩散系数Dc=5.07×10-5 cm2/s,比静止圆盘电极测定扩散系数略高。同时测定电极反应的还原过程的速率常数kfc=7.17×10-3 cm2/s,氧化过程的速率常数kfa=8.31×10-3 cm2/s。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聚甲基红膜修饰电极(PMRE/GCE),研究对硝基酚在PMRE/GCE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pH=6.5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扫描速度为0.24V/s时,对硝基酚的还原峰电流值(ipc)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k=1.391×10^2c+1.942×10^-2(i:mA,c:mol/L);相关系数r=0.9996;检出限:2.0×10^-5mol/L(RSN=3)。将其应用样品测定的平均回收率为101%。  相似文献   

14.
采用熔融抽拉法制备了Fe74Cu1Nb3Si15.5B6.5非晶丝材料.分别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交流电流退火后该种丝的GMI效应,结果发现两种退火方式都能够使其GMI效应显著增强且电流退火更有利于GMI效应.当退火电流密度为1.3×107A/m2时,样品最大GMI比率达到338%,高于550℃退火后的最大GMI比率320%.分析表明两种退火方法都使材料中析出α2Fe(Si)纳米晶粒,大大改善了材料的软磁性能和GMI效应.  相似文献   

15.
随着粉末冶金技术的发展,金属粉末被广泛用于金属-氧化铝基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具有提高烧结活性、增强增韧的作用。为了从原子尺度研究金属元素对氧化铝陶瓷结构的力学性能影响,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手段,建立合金元素Cu替代α-Al2O3中Al3+的掺杂晶胞模型与纯净α-Al2O3晶胞模型,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拉伸试验方法(FPCTT)研究了二者的拉伸变形过程与断裂机制,该方法能够模拟晶胞沿单轴方向的理想拉伸变形过程。借助电荷密度分布图及差分图,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等方法,从原子构型与电子结构方面研究了合金元素Cu对陶瓷材料α-Al2O3的影响作用与机理。研究发现:纯净α-Al2O3晶胞在应变为0.18时达到理论拉伸强度(55.51GPa),并且伴随着Al原子向邻近的O原子层弛豫,具有明显的屈服效应。在合金元素掺杂模型中,由于Cu与O较弱的键合作用,变形过程伴随着Cu-O键的衰弱断裂,杂质体系在应变为0.12时发生断裂,拉伸强度为40.33GPa,其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结果表明:纯净的α-Al2O3结构单向拉伸变形过程伴随着较弱Al-O键的断裂且Al原子向O原子层弛豫,而合金元素Cu的进入基体结构后形成了键能更弱的Cu-O键,并在单向拉伸变形过程中率先断裂,导致体结构的断裂。说明合金元素Cu以原子替代方式进入α-Al2O3体结构中弱化了体结构的粘附性能,导致整体结构拉伸强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利用石英管型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装置在Si衬底上沉积了纳米片状碳膜,然后采用电子束蒸镀方法在碳膜表面沉积了一层2 nm厚的Ti膜,并在高真空系统中测量了覆盖Ti膜前后的纳米片状碳膜的场发射特性.研究表明:覆盖Ti膜的纳米片状碳膜因表面生成碳化钛而改性,使得场发射特性得到改善;表面覆盖Ti膜后,阈值电场由2.6 V/μm下降到2.0 V/μm,当电场增加到9 V/μm时,场发射电流由12.4 mA/cm2增加到20.2 mA/cm2.  相似文献   

17.
Cu-Al粉末烧结合金内氧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纯氮气体做介质对Cu-0.75%Al粉末烧结合金进行内氧化处理,用X-ray衍射,SEM,TEM等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氧化物由多相组成,晶内弥散分布的α-Al_2O_3质点呈球形析出长大;内氧化层中[Al],[O]原子浓度规律分布,反应界面前沿存在[Al],[O]原子浓度的非平衡区,内氧化过程,氧以晶界扩散和体扩散为主,氧化物质点周围Cu基体的塑性变形,增加了氧原子按位错扩散机制运动的几率;Cu原子受挤压发生短路迁移充填了邻近区域的空位和晶界缺陷,增加了粉末烧结合金的致密度.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H=4.8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的循环伏安图上呈现出一对氧化还原峰,其电化学过程表现出良好的可逆性。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过程中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的电子转移数n为2,参与反应的质子数也为2。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的还原峰峰电流与其浓度在2.8×10^-7mol·L^-1至3.1×10^-6mol·L^-1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对1.1×10^-6mol·L^-1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溶液连续6次测定的RSD为2.2%,检出限为1.1×10^-7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