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饮料工业》2007,10(10):54-55
我国饮料行业经过20多年的迅猛发展,从最初单一的碳酸饮料发展到如今的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含乳饮料、蛋白饮料及功能饮料的琳琅满目,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一切都得益于饮料研发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2.
《饮料工业》2010,13(2):22-22
果蔬饮料是农产品深加工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加快发展,果蔬饮料的发展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课题。技术装备是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关键,是“瓶颈”。我国饮料产品目前主要有碳酸饮料、果蔬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天然矿泉水、纯净水、茶饮料、乳饮料、固体饮料、冷饮和其他饮料等,其中以碳酸饮料为主,其产量占饮料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近年来果蔬深加工饮料发展很快。我国饮料产品目前主要有碳酸饮料、果蔬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天然矿泉水、纯净水、茶饮料、乳饮料、固体饮料、冷饮和其他饮料等,其中以碳酸饮料为主,其产量占饮料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3.
现状我国饮料工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20年来,我国饮料工业从小到大,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有一定基础并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要的食品工业重要行业之一,饮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饮料已逐渐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辅助食品。当前我国饮料工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宏观调控的条件;大类发展不平衡,碳酸饮料比重偏大,其他大类特别是对人体健康大有种益的果蔬计的比重太轻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加以调整和克服。21世纪的展望21世纪我国…  相似文献   

4.
《食品工业科技》1988,(03):15-17
<正> 一、前言 碳酸饮料即含CO2的饮料总称。碳酸饮料也称清凉饮料,是软饮料中的一个分类,我国习惯称之为汽水,目前国内大致分四种类型:果味碳酸饮料、果汁碳酸饮料、可乐型碳酸饮料、其他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酸甜适中,香味可口,可供人们生活必需的水分和一定的养分。碳酸饮料不仅可以解暑止渴,消除疲劳,而且还使人心情愉快,精神焕发,深受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崇尚健康的意识增强,各类饮料品种所占市场份额正发生巨变。以往占据消费市场半壁河山的碳酸饮料,其产销量将有所下降,而茶饮料、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奶制品、含矿物质饮用水和运动功能饮料等非碳酸饮料的产销量将激增。据报道,目前茶饮料在美国和西欧发展很快,在日本和我国台湾,茶饮料已成为饮料的第一主导产品。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的饮料行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早已从最初的单一性汽水饮料发展到现在碳酸饮料、瓶装水、果汁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几大领域激烈竞争的状态。我国的饮料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并进入全面竞争时代。最近三年来,一直稳居饮料业头榜的碳酸饮料开始呈现渐行下滑趋势。与之紧步相随的是,果汁饮料的地位开始上升,并于近两年提速超越了瓶装水饮料,夺得饮料业次席。茶饮料发展势头强劲,最近表现出强烈的上升趋势,市场份额直逼位列瓶装水。  相似文献   

7.
<正>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非常关注的问题,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本文结合食品饮料全面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注重食品饮料的生产员、加工设备、包装和后期质量检测,从而提升饮料的质量,在饮料生产中切实落实食品安全政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生活中开始食用大量的饮品。饮料加工成为新兴行业,各类碳酸饮料、果汁和乳制品深受人们喜爱。人们日常用餐中也对饮料的需求非常大,饮料  相似文献   

8.
陈默 《中国食品》2001,(5):8-10
我国饮料工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近20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饮料总产量由1980年的28.8万吨猛增到1999年1168万吨,年均增长率超过20%。目前国内饮料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000万吨。饮料行业已从根本上改变了直至80年代末还是碳酸饮料一统天下的局面,品种已发展到包括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瓶装水饮料、茶饮料、植物蛋白质饮料、含乳饮料、功能性饮料等在内的10大类型,一些新型饮料的产量正在声速增长,极大丰富了饮料市场。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的饮料行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早已从最初的单一性汽水饮料发展到现在碳酸饮料、瓶装水、果汁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几大领域激烈竞争的状态。我国的饮料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并进入全面竞争时代。最近三年来,一直稳居饮料业头榜的碳酸饮料开始呈现渐行下滑趋势。与之紧步相随的是,果汁饮料的地位开始上升,并于近两年提速超越了瓶装水饮料,夺得饮料业次席。茶饮料发展势头强劲,最近表现出强烈的上升趋势,市场份额直逼位列瓶装水。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10):122-122
<正>我国饮料行业呈现出以下特点:(1)果蔬饮料业的利润赶超碳酸饮料业。截至2007年2月,碳酸饮料制造业是软饮料制造业的龙头行业,其不论是销售收入、缴纳税金,还是利润总额都在软饮料制造业中占比较高;第2季度,碳酸饮料制造业仍在销售收入、缴纳税金上表现不俗,但利润总额已经开始退出"状元"位置,低于果蔬饮料制造业。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绿色、健康饮料的消费需求趋于明显。(2)外资渗透国内市场步伐加快。外资渗透国内市场步伐加快,投入力度加大:世界第三大饮料巨头COTT公司进军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碳酸饮料即含CO_2的饮料总称。碳酸饮料也称清凉饮料,是软饮料中的一个分类,我国习惯称之为汽水,目前国内大致分四种类型:果味碳酸饮料、果汁碳酸饮料、可乐型碳酸饮料、其他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酸甜适中,香味可口,可供人们生活必需的水分和一定的养分。碳酸饮料不仅可以解暑止渴,消除疲劳,而且还使人心情愉快,精神焕发,深受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12.
<正>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饮料工业发展迅猛,特别是饮料品种,已经由以前单一的玻璃瓶装汽水,发展到今天碳酸饮料、天然饮料百花争艳的局面。饮料包装业也随之出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福建轻纺》2014,(3):4-5
2013年饮料行业从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看,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健康型饮料比重不断上升,碳酸饮料份额呈下降趋势.从各类饮料占比可见,饮用水、果汁、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均超过了20%,构成了饮料行业中的主要产品;茶饮料、凉茶、功能饮料、饮用水所占份额较去年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包装与食品机械》1994,12(4):52-52
饮料部门最近提出:在2000年前我国所有三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要拥有一个或几个年产万吨以上、具有一定机械化水平、产品质量及卫生均有良好保证的饮料厂。措施有:普及碳酸饮料,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目前我国饮料品种已从单一的碳酸饮料发展为以碳酸饮料为主体包括果菜汁饮料、蛋白饮料、矿泉水和固体饮料五大类上千个品种。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认识的提高,2004年,“功能饮料”渐渐发展成为碳酸饮料、水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之后饮料中的第5大势力。  相似文献   

16.
饮料的更新换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飞速地发展变化着,当纯净水、矿泉水以及各种果汁饮料、碳酸饮料充斥着整个饮料市场的同时,一种被称之为“饮料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2001年行业洗牌、2002年产品扩张、2003年迅速增长后,我国的饮料行业在2004年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我们不妨来回顾以下几组数据:全国饮料2002年产量已猛增到2025万吨,是1980年的60多倍,年均递增21%;全国饮料产量在2003年已经窜升到2374.41万吨;饮料类别从以汽水为主的单一饮料发展到拥有碳酸饮料、果汁、蔬菜汁、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瓶装饮用水、茶饮料、特殊用途饮料、固体饮料及其他饮料等十几类产品.  相似文献   

18.
《福建轻纺》2016,(7):28-29
正回顾饮料业15年发展,饮料的品类越来越多。饮料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瓶颈期。未来突围的方向又在哪?碳酸饮料不再独大曾几何时,提到饮料,消费者首先联想到汽水(碳酸饮料)。如今,我国饮料市场已由当年一支汽水打天下,发展为由碳酸饮料、水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含乳饮料等共同瓜分市场。此外,果蔬、粗粮、大豆、咖啡等饮料也寻求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专家介绍,碳酸饮料增速放缓从2000年左右就已  相似文献   

19.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身体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酸饮料已远远不能诠释健康、时尚的概念,具有保健和特殊功能的食品、饮品成为人们当务之需。当夏季来临,饮料行业将进入一年中最旺的季节,饮料市场早已风起云涌,各种广告和促销活动纷纷上马,大战在即。   相似文献   

20.
顾霆 《食品开发》2013,(2):67-67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料也从单纯的“解渴”延伸出更多的功能方断的要求。从1995年前碳酸饮料一枝独秀.到1996年后发展出瓶装水,2000年以后茶饮料开始流行,2002年以后,又出观了果汁饮料、乳饮料、功能饮料等.如今住各大超市的货架上又迅速的出现了很多植物饮料。饮料产品的发展迎合了消费者“安全、时尚、健康、营养”的根本要求,国内接二连三的乳业安全事故,极大地催生了植物蛋白饮料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谷物饮料走进了饮料行业,成为饮料行业的新成员,其前景受到各大饮料食业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