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综述了致密化方法、碳纤维表面改性、基体碳前驱体、添加剂及碳纤维编织结构在C/C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对C/C复合材料致密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碳/碳生物活性玻璃涂层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包埋-粉末涂刷高温烧结工艺,以碳化硅作为过渡层制备出C/C生物活性玻璃涂层复合材料。采用SEM、EDS、XRD考察了涂层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所制涂层具有多孔结构,从基体到生物活性玻璃涂层,成分和结构呈连续变化,消除了生物玻璃与基体的性质差异,实现了在C/C复合材料表面进行生物活性改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C/C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制备工艺提供实际指导,本文根据沥青基先驱体C/C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化学反应特征,利用Arrhenius方程建立了C/C复合材料液相制备工艺力学模型.根据制备工艺中各组分相的体积分数变化,结合均匀化方法和细观力学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制备工艺过程中材料基体有效弹性模量及其变化规律,并且利用有限元方法预报了制备成型后的细编穿刺C/C复合材料的整体有效弹性模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有机过氧类交联剂对PE/CaCO_3体系的交联作用.实验表明:交联剂对钙塑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有很大提高,而复合交联剂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氧化敏感性是限制碳/碳(C/C)复合材料作为超高温结构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瓶颈。表面涂层技术是目前在高温含氧环境下有望实现C/C复合材料长时稳定服役的最有效手段。其中,广泛应用于制备航空发动机热防护涂层的等离子喷涂技术备受关注。从C/C复合材料表面等离子喷涂高温抗氧化涂层体系出发,综述了硼化物、硅化物和氧化物基抗氧化涂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基于不同喷涂工艺、成分/结构设计和测试环境下的防护性能进行了对比总结,并对后续该方向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图像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是通过处理被测物体图像的边缘,从而获得物体的几何参数。本文介绍了高温下C/C复合材料试件在视觉坐标测量系统中连续图像的获取及应用索贝尔算子准确的计算出图像边缘。通过坐标变换得到了C/C复合材料在高温载荷下形变数值。同时介绍了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要点,给出了实验结果曲线。  相似文献   

7.
沥青基碳/碳复合材料压力浸渍—碳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沥青是一种内部成分非常复杂的芳烃类混合物,含有许多稠环结构。由于其组成成分的复杂性导致其碳化过程的复杂。液态沥青向制件孔内的浸渍过程中,既要克服由于液态沥青表面张力所产生的阻力,还要克服制件内部孔隙中气体所产生的阻力。经研究表明,沥青在常压下碳化,大量含碳的低分子成分挥发出去,晃但造成碳化收率的降低,而且也影响了致密效率。沥青在高压下碳化,不但提高了碳化收率,而且也影响碳化过程,有利于基体碳向石墨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碳/碳(C/C)复合材料的浸渍碳化(IC)工艺的改进技术中,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种计算C/C复合材料浸渍量的理论公式,这对正确估计C/C复合材料的IC效果、研究IC工艺与C/C复合材料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线型聚合物可以经过交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体型聚合物,相对于线型聚合物,体型聚合物在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等方面都表现得更为优异。采用辐射手段进行交联,同时加入强化交联剂来促进辐射交联,但是,传统的强化交联剂存在易挥发、高温易分解等缺点,使得强化交联剂在基体材料中不能再起到交联剂的作用。合成了新型POSS基强化辐射交联剂作为强化交联剂,并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测试手段对合成的POSS基强化辐射交联剂进行了表征。再选取辐射裂解型的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基体材料。对于基体材料为PVDF的情况,在T8POSS的百分含量为5%、辐照剂量为30 k Gy时,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较为优异。  相似文献   

10.
对所制备的1D-C/C复合材料的断裂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SEM、TEM观察认为纤维与基体结合过程是导致试样发生脆性断裂的主要原因,TEM和SEM观察表明这种强界面结合是通过一致密完整的热解碳薄层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PEG/活性炭复合固-固相变材料对沥青进行改性,制备出相变材料改性沥青。对不同配比的相变材料改性沥青进行老化、高低温交变等处理,观察其外观,并利用电子拉力试验机和热机械分析仪(TMA)测试改性沥青的延展性、软化点等性能。研究表明,当PEG/活性炭相变材料含量为20%时相变材料改性沥青的延展性最好,相变材料含量为15%~25%时,改性沥青的软化点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熔浸复合法制备了WC/Cu Zn Mn强化中碳钢表层复合材料,探讨了WC粒度、熔浸复合温度等工艺因素对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体静载磨料磨损工况下,新型表层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是中碳钢基体的26倍,是水韧高锰钢的20倍,且可根据需要调节复合层厚度,故可在很大范围内替代整体耐磨材料,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高耐磨表层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大丝束碳纤维缠绕呼吸气瓶越来越受欢迎,因碳纤维增强材料具有质轻、高强的优势,所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呼吸气瓶轻便耐用,完全可替代金属罐体的气瓶。但气瓶所处的内外环境往往比较复杂,对大丝束碳纤维缠绕呼吸气瓶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树脂基体的力学性能,韧性以及耐湿热性能决定着气瓶整体性能。因此,本文总结出目前常用的呼吸气瓶专用树脂的浸润以及固化机理,并进行理论分析,为国产大丝束碳纤维缠绕呼吸气瓶专用树脂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Carbon/carboncompositesareafamilyofad vancedcompositematerials.Theyarethemostad vancedformofcarbonandconsistofafiberbasedon carbonprecursorsembeddedinacarbonmatrix.Thisuniquecompositiongivesthemsuchpropertiesaslowdensity,highthermalconductivity,goodtherma…  相似文献   

15.
TDE-85/芳香胺树脂基体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了一种改性芳香胺来固化TDE-85环氧树脂,得到了一种耐热性、工艺性及机械性能都很好的环氧树脂基体,并结合FT-IR,DSC及凝胶化时间的测试分析对该基体的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固化工艺制度,并对该基体的T-700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该基体与碳纤维粘结良好,纤维强度转化率最高可达86.5%,可用作碳纤维复合材料湿法缠绕成型用高性能树脂基体。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导热、老化以及其他力学性能,本文探讨了以环氧树脂为基体,以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的碳纤维为导热载体,制备具有良好性能的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同时,研究了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体的热传导机制,以及近些年来环氧树脂基导热复合材料的科研现状。  相似文献   

17.
纳米碳管的性质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纳米碳管的分子结构、性质以及潜在的应用 ,对这种新型纳米材料作了简要描述 ;对纳米碳管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及纳米碳管在半导体、场电子发射器、复合材料增强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静态失重法首先研究了聚环氧琥珀酸(PESA)、聚天冬氨酸(PASP)和葡萄糖酸钠(Glu)三种单组分缓蚀剂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然后将三者进行正交复配,得到一种缓蚀效果优良的新型无磷复合型缓蚀剂PESA/PASP/Glu。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其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合缓蚀剂的最佳适用浓度为1000 mg?L-1,此时缓蚀率达到94.6%;其缓蚀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48 h时依然维持在70%以上;随温度的升高稍有降低,80℃时仍然能达到86.5%;随pH的增加而上升,在pH 为12时缓蚀率可达到96.5%,几乎完全抑制碳钢的腐蚀。该复合药剂是一种尤其适用于高温、高碱环境下的无磷缓蚀剂。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以二乙胺和仲丁胺为碳源和氮源,以Fe/SBA-15分子筛为催化剂,经过973 K高温催化裂解,得到了含氮竹节状碳纳米管(CNX)。比较了两种不同的碳源对所合成的竹节状碳纳米管的内直径、外直径以及竹节长度的影响,并从含氮竹节状碳纳米管的生成机理上解释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