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区位于挪威西部,是Kvamshesten伸展剥离断层带(KDZ)上盘的一部分。KDZ下盘为含榴辉岩的下地壳岩石,上盘是一套前寒武纪基底-盖层对组合。盖层由志留纪大陆边缘沉积物,一套志留纪仰冲混杂岩和一套晚奥陶世蛇绿岩以及泥盆纪Kvamshesten盆地沉积物组成。盆地沉积岩系与前泥盆纪岩石为不整合沉积接触关系。蛇绿岩仰冲和加里东期Scandian造山运动发育一套绿片岩相条件下的倒向SE的挤压构造。随着造山垮塌的开始,中上地壳形成了伸展剪切带,使挤压剪切带与组构重新活化,继承性组构的运动方向逆转,从上盘向SE运动转为向NW向运动,区域伸展构造叠加在挤压构造之上。Staveneset地区造山垮塌早期阶段的主要构造特征是,不对称向西倾倒褶皱使主期挤压叶理发生反向褶皱作用,和混杂岩带中沿软弱岩层的NW和W向剪切和半韧性断裂。挤压组构与最早伸展组构之间不存在变质间断,然而,伸展构造发育在脆性逐渐增强的条件下。泥盆系沉积在Kvamshesten剥离断层上盘的一套岩石之上,该剥离断层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时就已经历了显著的伸展变形和构造剥露。直到现在,在讨论泥盆系盆地形成的构造控制作用时,大多忽略了西挪威伸展剥离断层上盘伸展变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天台山铅锌多金属矿区位于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内。矿区广泛发育上侏罗统火山岩系,中酸性岩浆侵入强烈,化探异常重现性较好。区内已发现20条矿化蚀变带,均受断裂构造控制,其内圈出Pb、Zn(Ag)矿化体12条和Pb矿体1条,与化探异常吻合。矿区具备了铅锌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岩性组合和较好的控矿构造及赋矿空间,岩浆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的找矿前景较好,应关注与大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及岩浆热液有关的矿床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3.
提供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巨大的Porgera金矿床从与岩浆有关的深成中温热液活动向大气降水的浅成低温热液活动转换的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证据.金-银两个主要矿化期反映了这种转换:第一期为产于绢英化蚀变带中的浸染状含金黄铁矿;第二期为与断层有关的石英-钒云母-胶结状的热液角砾岩和局部含有大量自然金及金-银碲化物的矿脉.矿床在空间和时间上与晚中新世(6Ma)浅成侵入杂岩共生,杂岩在早上新世大陆-岛弧碰撞前就侵位于陆壳中.第一期成矿部分与岩浆成因流体有关(~200->500℃;w_(NaCl),7%~12%和31%~58%;δ~(18)O=8.1‰~9.4‰,δD=-50‰~-32‰),似乎是一种与大陆-岛弧碰撞环境中的富挥发分、镁铁质、碱性岩浆和侵入活动有关的矿化作用,它是一种富金、贫铜的新型斑岩矿床类型.第二期脉状矿化切过早期浸染状矿体,矿化在2~3km深处,由于低温、低盐度和同位素交换的地下水条件形成(~18℃;w_(NaCl),3%~10%;δ~(18)O=3.1‰~6.4‰,δD=-62‰~-34‰),类似于其它的金-银-碲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晚期脉中的金可能从深处的第一期矿化中活化析出.稳定同位素和结构证据说明金的沉淀为构造诱导流体相分异所致.  相似文献   

4.
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东南部的Kokanee地区的Ag-Pb-Zn-Au脉状和交代矿床赋存于Slocan湖区深断裂上盘的中侏罗Nelcon岩基及其外围的寒武纪到三叠纪的变质沉积岩中.变质证据表明成矿作用晚于Nelson岩基和Ainsworth地区中侏罗纪的片理化作用,而早于(或同时)Slocan深断裂下盘的Valballa变质核杂岩的始新世揭顶活动时期.煌班岩墙和辉长岩墙与成矿作用明显地是同期的,通过对其中黑云母和角闪石的K-Ar同位素年龄研究,确定了40到52Ma时的始新世中期一次短暂的碱性岩浆活动.而更老一次早白垩纪另一次碱性岩浆活动(141~129Ma)的存在是可能的,但尚未完全证实.通过对矿脉和热液蚀变带中白云母进行的K-Ar法和分阶段加热的~(40)Ar/~(39)Ar法同位素年龄研究,可确定成矿热液沉淀形成脉状矿床和形成交代矿床的时间为58~59Ma,矿体与煌斑岩墙之间相互穿插关系表明,该矿区热液系统的活动持续了15Ma以上.始新世地壳拉张运动导致了高温热流体及作为成矿热液流动通道的构造体系的形成.Nelson岩基与成矿作用在时间上相差100Ma,两者之间仅有空间上的联系,没有成因上的联系,空间上的伴生不代表成因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毛登铜锡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的多金属矿床之一。毛登锡铜矿床是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矿区地球物理化学异常明显,反映该区构造运动活跃,岩浆活动剧烈频繁,岩性为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皆有,矿床含矿热液性质与铜等金属元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该银矿区位于东南密苏里州圣·弗兰科依斯山脉的弗雷德里克城以西约14km,矿区钨-锡“银矿床中矿体呈扁豆状、透镜状以及不规则状产出在石英脉和云英岩中,与前寒武纪银矿化花岗岩共生。矿石中矿物生成序列比较复杂,可分为四个阶段:云英岩阶段、早期石英脉阶段、主要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石英脉阶段.云英岩及早期石英脉阶段含有钨-锡矿化(黑钨矿-锡石)。主要硫化物阶段以贱金属和贵金属矿化为特征.包括含银砷黝铜矿、锑硫砷铜银矿以及板硫铋铜铅矿。晚期石英脉阶段没有经济意义。流体包体数据表明,钨-锡矿化发生在温度为380°—250℃之间,成矿流体的盐度(为20.0—8.0%,ωNaGl)的贱金属及贵金属矿化则由较低的温度(270℃—150℃)和盐度变化较大(23.3—5.0%,ωNaGl)的流体形成的。贯穿于共生全过程的沸腾的流体包体事实表明,在云英岩,早期石英及主要硫化物等不同阶段。压力介于小到100至近于350bar之间。这一压力范围约相当于1.25km的矿化深度所受的压力,即变化于流体静压力及岩石静压力之间. 热液流体的氢、氧同位素值表明,D和~(18)O值从云英岩和早期石英脉阶段(δD=-52-77‰,δ~(18)O=5.2-4.8‰)到主要硫化物阶段(δD=-81-102‰,δ~(18)O=+2.0-5.3‰)逐渐降低。这些特征表明原始岩浆钨-锡热液流体系逐渐被沉积铅-锌-银的大气水所代替.紧随钨-锡阶段共生组合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变化表明,银矿区热液体系的热力学很可能受构造控制。银矿区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特征与其它含钨热液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对比表明,构造条件可能控制钨及其共生金属从冷却的深成岩体中转移并在金属矿床中富集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1995年,在“院士”号科学考察船的第35次航行中,用“M”号潜水器完成了与蛇纹石化超基性岩有关的现代热液田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该热液区位于北纬15°20′转换断层以南35海里,大西洋中脊裂谷的边缘台阶上。热液形成物有含金属沉积物、铁-锰矿物和铜、铁、锌的硫化矿石。业已查明,硫化物矿石是从成矿过程中盐度变化很大的热水溶液中沉积出来的。含金属沉积物的特点在于其富含 Fe、Mn、S、P、C_(有机)、Ba、Cu、Zn、Pb、Co、V以及 SiO_2。指出了这个地区的热液活动始于大约2.5~3万年前。硫化物矿石以具同心环带状构造为特征。它们由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白铁矿、斑铜矿、等轴方黄铜矿组成。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为+0.7‰~+13.8‰。所述热液形成物比其它洋中脊硫化物机构富含 Co 和重硫同位素。与早先知道的现代系统不同,流体的温度比较高,并以压力和盐度较高为特征。其成分中有超基性岩所特有的组份。流体在地表面以下的分离作用是流体演化与成矿沉积的重要机理。这种作用导致流体中硫同位素组成及流体的盐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法国中央地块和比利牛斯山脉中Saint-Salvy锌矿床及其它海西期脉状矿床的构造研究,揭示出在流变控制作用下矿化构造的四阶段演化:(1)引起应力应变扰动的第一级序岩石或构造的不均一性控制潜在成矿区定位;(2)相应于流变非连续性的固结剪切带之第二级序岩石和构造的不均一性产生;(3)第二级序不均一性的构造活动造成孔隙张开,促使热液流体循环和金属矿物的周期性沉淀;(4)作为薄弱带活动的各向异性面的活化引起成矿构造的再造和部分破坏。先存的第一级序的不均质体和区域剪切应变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不稳定,依次产生第二级序及低序次的非均质性。这种逐步形成的小型不均质体引起构造扰动逐渐向定位中心集中,成为热液流体的通道。这就是低级别和晚期构造优先富含经济矿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菱刈金矿是浅低温热液石英-冰长石脉型,它包括菱刈金矿床和山田金矿床两个矿化区。矿床围岩主要由前新第三系四万十群和第四系火山岩系所组成。这些围岩在矿脉附近或多或少都遭受过热液蚀变。在本文中,根据矿物的共生组合及热液粘土矿物的形成与活动地热系统的温度关系,建立了四个蚀变带。这些蚀变带从矿区的中心到边缘为:Ⅳ:石英-绿泥石带;Ⅲ:石英-绿泥石(或绢云母)/粘土互层带:Ⅱ:石英-蒙脱石带:Ⅰ:方英石-蒙脱石带。  相似文献   

10.
对于沿低角度主剥离断层(正断层)是否出现大规模伸展变形还普遍存在争论.西部盆岭区出现的大量的新生代伸展变形以及与其有关的主剥离断层被普遍描述为沿地壳穹窿(即变质核杂岩)分布的近水平构造(MCCs).一类模式认为,MCCs代表由倾斜到近水平产状的原始高角度正断层圈定的地壳尺度的断块.较多的动力学模式指出,初始近水平断层由于均衡补偿而导致弯曲,到活动期的高角度正断层,最后转为近水平构造;这些模式均要求,MCCs主剥离层及其下盘具30°~60°的倾斜.我们认为,变质核杂岩剥离断层初始为近水平或低角度构造.我们利用南山未变形部分和南部盆岭区的标准新生代变质核杂岩(MCC)的古地磁资料对这些模式进行检验.对比均分时间间隔内古地磁场方向未能获得下盘倾斜的证据.因此,我们推断南山主剥离断层是以10°倾角的低角度伸展构造活动的.  相似文献   

11.
小石人金矿床位于吉南老岭贵-多金属成矿带,矿区处于大镜沟-大石棚子北东向构造带的中段,构造以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最为发育。通过对金矿体特征的分析,认为该矿床成因为浅成低温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其找矿标志为角砾状方解石白云石大理岩、蚀变硅质角砾岩,矿化蚀变特征有赤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硅化等。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梅子冲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控矿因素,总结了成矿规律,认为成矿热液来自深部隐伏岩体,下石炭统孟公坳组的碳酸盐岩是主要的赋矿地层,F3断裂是主要控矿构造,次级断裂及层间构造是重要的容矿空间,近F3断裂矿体变大变富。  相似文献   

13.
沿朱诺金矿带分布的中温热液含金石英脉于早第三纪在200—325℃温度和超过1—1.5kbar的压力下,由富含H_2O—CO_2 (±N_2,H_2S,CH_4)、低盐度流体析出形成。所具有+8‰到+12‰的δ~(18)O值以及-20‰到-30‰的δD值同位素的含重金属成矿热液表明为深部矿源。这些资料同阿拉斯加南部大陆边缘俯冲处物质由变质而挥发生成的成矿热液模式一致。变质流体向上渗透到因机械作用增强渗透率的构造带,这些带与海岸山脉巨型区域断裂构造有关,并在较高处的消减壳层的脆性地层中形成含金脉。金的沉积伴有数种作用机理,包括沸腾、热液-围岩交代及热液的压力和温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西北地区,在下伏于火山岩系的白垩系地层中,由于受到上覆地热承压水层向下传导的热量影响,在温度为150~200℃的条件下发生了成岩作用.承压水层在下伏沉积岩中形成了一个均一化温度场.在含有安山岩、玄武岩和富硅质及铁镁质的沉积岩剖面中,自上至下都形成了诸如榍石、绿泥石、伊利石和石英等自生矿物.地史时期的快速加热,在沉积岩中也形成了有机质成熟度近于相等的剖面,并生成了一定数量的烃类.在哥伦比亚河玄武岩喷发之前,同生成岩作用和有机质成熟作用就发生了,这也许与早期的侵入活动有关.这种热液成熟作用说明了太平洋西北区局部的成岩作用和有机质成熟度异常.由于火山作用及其有关的热液活动为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和烃类的生成提供了一种途径,因此,可以作为地史上活动盆地中油气潜力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5.
对独联体各国热液金矿床分布的分析表明,晚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成矿期金矿化的强度不相上下。对独联体各国的含金性图进行了整理。评价金矿化发育强度的基础主要是大型(>100t)金矿床总储量(开采余下的储量)数据。将热液金矿床划分了16个地质成因类型;其形成与不同种类的成矿系统有关。评价了各种系统的极限产矿力,普通系统其值可以达到4000t 金。讨论了岩浆系统和变质系统的概念。得出了大型矿床的形成是由于地幔作用与地壳作用相互间发生非常复杂作用的结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伸展的脆-韧性地壳内的拆离断层系统的模拟实验表明,韧性层内穹状核杂岩的抬升,要求剪切必须位于一个侧向不均匀的韧性层内的柔软内核之上。盖在韧性硅酮上的侧向均匀砂层模型的重力扩展,形成了掀斜断块的均匀变形。我们的模式系统再现了在自然界观察到的拆离断层的经典特征。伸展系统主要由一个凸面向上的主拆离断层和至少一个犁式调节断层组成,在核杂岩上升期间,该犁式断层促使下盘连续变陡。所有断层在初始都是高角度正断层,在伸展作用期间旋转而成为低角度断层。  相似文献   

17.
在对美国卡林硫化物金矿床和俄罗斯五月金矿床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两个含金-硫化物金矿床都与低温金-银、锑-汞和汞矿床共生。矿石中的金主要是细分散金并在针状砷黄铁矿中形成亚微细包体。分析两个矿床的矿石成分,不难看出在含金量和造岩元素上也有一系列相似之处,从有机碳含量到含矿交代岩中钾、钠状态都如此。从外表看,它们都属于沉积或者热液-沉积成矿。在储量方面,细分散型矿石的含金矿床往往是大型或超大型矿床,而且地面风化作用和矿石变质作用又反复多次地提高了矿床的工业价值。  相似文献   

18.
聚敛边缘岛弧的成矿型式与弧壳的厚度及其岩石演化有关,其本身受岛弧岩石平均硅氧含量和弧壳平均厚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影响。一般来说,较厚地壳区的锡、汞、锑和氟含量极高。虽然矿床的组成主要受深部地壳和地幔特征的控制,但许多矿床的实际形状和类型,却受控于上地壳特征,特别是碳酸盐和硅酸盐围岩的相对丰度。浅成热液贵金属矿床通常与陆地、硅质火山作用有关,一般形成于岛弧演化的较晚期。如果岛弧火山作用过早中止,那么这类矿床就不存在,或者如果增厚的或热的洋壳的俯冲作用造成岛弧上部剧烈隆起及随后发生侵蚀,那么这类矿床就会被剥蚀而消失。同样,交代石灰岩的筒状-层状铅-锌-银矿床往往只赋存于有大面积厚的石灰岩单元的地体中,它们通常形成于浅水陆架环境。对聚敛边缘有些重要类型的矿床仍是知之甚少。原始海洋火山弧中的酸性硫酸盐矿床伴随形成于岛弧演化早期阶段的双峰火山岩套出现。虽然碱性斑岩铜矿的形成似乎更远离海沟,形成于斜俯冲期或岛弧回返期,但是它与钙-碱性斑岩铜矿密切相关(通常在同一火山岛弧中)。块状氧化铁矿床和相关的贱、贵金属矿化与岛弧演化后期形成的硅质岩浆有很大关系。除构造和岩石特征外,成矿型式还可反映出全球挤压机理,最主要的是全球海水缺氧性和板块重组。全球海水缺氧形成了缺氧底部水补给下伏含水层的深水环境,它有利于沉积喷气矿化,并能引起地下成矿作用。板块重组在上地壳造成拉伸环境和因早期俯冲板块而变化的洋壳有利于部分熔融的条件下,可引起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空载银聚酯纤维的结构、吸水吸湿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对酸、碱的化学稳定性能和银离子释放性能。结果表明:中空载银聚酯纤维中的银粒子颗粒小,具有较强的活性和一定的抗菌作用。从红外衍射图中发现,附着于中空聚酯纤维内表面的银粒子对聚酯纤维的内部结构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中空载银聚酯纤维回潮率低,但其中空结构使其吸水性能大大提高。中空载银聚酯纤维的化学性能较稳定,在低温条件下,经酸碱处理后,其强力损失很小,高温处理后,其强力有部分损失;断裂伸长率随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上升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时间和纤维根数的增加,水中银离子的溶度呈现上升趋势,在一定时间后银离子溶度趋于饱和,浓度值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20.
半地堑活动边缘的向盆迁移在活动的爱琴海伸展区普遍发育,它对全球性同裂谷充填物的相分布和储集性具有重要意义。认识这种现象对预测裂谷盆地中油气藏的保存和分布状况特别重要。西土耳其Gediz地堑的研究实例表明,裂谷活动边缘的向盆迁移可以揭示侧向沉积体系的相分布,严格确定它们的储集性以及提供一个易侵蚀物质的方便来源。同时,它导致了伸展的裂谷活动边缘沉积体系的产生,该体系通常使轴向水系对着向上盘倾斜的斜坡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