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规划书市     
《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6月出版 ,5 0 0千字 ,定价 :2 3 30元。本书系统阐述了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编制方法。全书共分两大部分 ,前半部分以区域为主 ,在介绍了区域概念 ,阐明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及与区域规划关系以后 ,重点对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人口劳动力、技术及社会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及区域联系与分工等区域规划的前提和依据进行系统的分析 ,并介绍了区域经济定量分析和预测方法。后半部分以区域规划为中心 ,阐述了区域规划概念、类型、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英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并对英国区域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方法、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完善规划编制、确保规划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区域规划新一轮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适应国家对区域规划日益重视的趋势,总结我国“十一五”规划区域规划项目——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经验,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认为“协调”是区域规划工作的精髓。阐明了区域规划应在三个阶段,即前期研究阶段、研究成果完成阶段以及规划初稿阶段进行协调;协调的对象包括各专业规划、高层次区域(空间)规划和地方规划等,即上、下、横向三个层次的规划;协调内容包括战略性内容如规划目标、规划内容尤其是探索性内容、具体项目与对策措施等方面,即从宏观战略到具体方案等不同层次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刘永红  刘秋玲 《规划师》2012,28(1):66-69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属地规划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实现区域共同规划管理至关重要。建构区域规划信息平台是实现区域共同规划管理的重要途径,该平台由规划编制信息、规划成果信息和规划管理信息组成。深莞惠三市联合开展了区域规划信息共享的研究,尝试探索加强区域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手段,通过采集区域共同的规划信息、逐步统一三市的规划信息标准、探索多途径的共享方式以及建立管理审批程序等手段,对三市的规划信息平台进行建构,为国内大都市区的区域规划管理和区域规划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东京首都圈迄今为止编制了7版区域规划。通过对东京首都圈历版规划的回顾与比较,综述各版规划的编制背景、核心问题、应对举措及实施成效,厘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东京首都圈规划的重心和逻辑。重点对2016版《首都圈广域地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和比较研究,提出新时期区域视野从近域都市区走向广域都市圈、规划导向从问题导向走向"问题+目标"导向、空间战略从管控为主走向功能引导、规划抓手从战略举措走向项目行动的新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区域规划背景提出对我国大都市圈规划编制的启示,包括需要形成相对稳定并可动态调整的规划范围,兼顾问题与目标的战略导向,构建愿景与行动并举的技术框架,注重战略性和协同性的空间布局引导,厘清区域规划机制及保障等。  相似文献   

6.
从目前县城城郊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出发,研究了县城城郊区域的发展策略,提出了明确城郊区域发展意图、合理编制非建设用地规划、升级产业结构并优化发展模式的途径,以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规划中利益协调初探——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漠视或规避多元主体利益间的冲突是传统区域规划失败的根本原因,维护公共利益是区域规划的本质要求。从以长江三角洲为例,从公共利益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分析了公共利益实现的三种基本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调整若干建议,从而提高区域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邹军  叶晨 《城市规划》2013,(2):31-34
区域性城乡规划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数据构成、技术架构具有其独特性。结合新一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开展全省区域性城乡规划信息数据建库和应用平台的开发工作。根据区域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应用需求,制定了面向未来区域规划工作需求的数据标准,实现了全省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空间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为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编制提供数据分析、规划决策支撑等服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研究区域现状调查与分析、区域规划分析,合理分析了南桥新城07单元的区域规划、土地开发和交通规划及绿化规划等,为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和交通规划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宝山区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是在宝山区委、区府的直接领导下,在上海市区(县)域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历时一年半以上完成的。在方法上,除采用了传统的调查研究、上下结合等做法外,还尽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一系列数学模型,根据经济计量学原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数据库;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判读;采用CAD方法建立区域规划图库等。现摘要介绍规划如下: 1 宝山区概况 宝山区地处上海市北翼,位于黄浦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上海古北新区在规划实施与管理中,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组织居住区公共交往中心,序列场所空间,环境艺术布局等,集中展现古北新区中心和城市设计中轴。  相似文献   

12.
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保护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环节,历史街区作为一种动态型的城市遗产,它的永续发展就是在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实现街区繁荣、环境舒适与社区和谐的目标.笔者以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及实践为例,阐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在编制和实施中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综合管廊建设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市政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发展质量。新区实施综合管廊建设具有先天优势,如何在新区开发建设中科学系统地布局综合管廊,是新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面临的关键性课题。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受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市政管网系统等多因素影响,影响因素类型多,难以完全进行定量化评价。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GIS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等功能,建立了一套半定量化的适用于分析新区综合管廊系统布局的评价体系,探索多因素耦合下的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可为新区综合管廊系统布局规划提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政府组织编制了129.9平方公里的沪灞生态区总体规划,对区内的发展,建设均有周详的考虑,但对紧邻的纺织城旧城区几乎未涉及。纺织城曾是西北最大的棉纺织工业基地,如今支柱产业衰落,成为日渐凋敝的“旧城”,出现多种急需解决的问艇。由于纺织城与沪灞生态区在西安市发展中均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若将二者建设完全割裂开,将使新区的建设不能促进旧城的更新,对西安市整体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利。虽然学术界关于新旧城发展已进行了许多探讨。但是较多地只是针对旧城和新区出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在互动关系的研究方向,由于各地发展地区,城市的差异甚大,国内的城市规划学科尚未有成系统的理论,也无可直接应用的成熟经验。本论文以西安纺织城和游矗生态区两者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其互动建设进行了论证及方案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佛山市南海区在广佛同城化中的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冬华  袁媛  杨箐丛  周岱霖 《规划师》2011,27(5):106-111
珠三角地区发展导向的转变及广佛同城化的实质性推进,赋予了处于广佛核心位置的南海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的"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南海模式难以继续推动南海区的高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南海区需要"携同广佛,融入区域",从空间发展、功能维育、产业经济、城乡统筹等方面着手,重新选择并找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着力打造"都市...  相似文献   

16.
赵宏宇  金广君 《华中建筑》2007,25(5):141-143
该文探讨的是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城市分区规划强势发展的原因和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新定位,并从城市发展、建设管理、资源竞争、学科发展几个关键角度对分区规划的存在价值进行论述,最终尝试摸索我国城市规划编制新体系,对分区规划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市河西片区小学布点的现状调查。探讨小学布点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小学建设的布点原则。并结合湘潭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湘潭市河西片区小学布点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8.
赵敏  黄石磊 《山西建筑》2012,38(12):26-27
基于统筹城乡发展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以连云港市南云台片区总体规划为例,分析了连云港与南云台片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南云台片区自身的城乡统筹发展,从而对其他城乡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昌平区域的发展定位和景观资源现状,提出了"复合生态"的规划理念,并依此构建城乡风貌的框架体系,进一步从新的视角提出城乡风貌控制规划导引.  相似文献   

20.
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当和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该文回顾了几种历史街区保护中常用的视线控制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不同目的与手段。结合在湖北襄樊陈老巷地区工作经验,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控制方法。通过平面作图,该方法能从空间的角度对历史街区的街道空间进行有效的视线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