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霉变的食品中,经化验存在各种真菌毒素,其中以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危害最大,致癌率最高。另外,还有河青霉菌产生的岛青霉素;灰黄霉菌产生的灰黄霉素;杂色曲霉菌、构巢曲霉菌和双极霉菌产生的杂色曲霉毒素;红青霉菌产生的红青霉素等等。被污染的粮食类食品,由于保存不当、  相似文献   

2.
问与答     
《粮食与油脂》2001,(10):45
问:最近在广东粮食市场上出现“有毒大米”对消费者人体健康有何危害?应该怎样防 范?  答:最近在广东粮食市场上出现的“有毒大米”,又称“致癌大米”,为生霉大米,霉变后,大米染有霉菌(主要是黄曲霉)的毒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其不仅可引起人畜中毒,还可诱发癌瘤(肝癌)。除黄曲霉毒素外,杂色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某些青霉毒素及镰刀菌毒素,也可引起人和动物中毒和诱发肿瘤。黄曲霉毒素耐热,一般烹调加工温度破坏很少,280℃为裂解温度,才完全破坏。黄曲霉毒素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易溶于油及一些有机溶剂中…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西藏高原粮油作物曲霉菌污染状况及黄曲霉菌产毒能力,连续5年对西藏青稞、小麦、花生3种作物中曲霉菌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分离到的黄曲霉菌株开展产毒力研究,结果表明,204份样品中,共分离出15种曲霉菌,曲霉菌污染率呈花生>青稞>小麦。青稞、小麦中曲霉属优势种均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真菌毒素主要为杂色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花生优势种为黄曲霉(A.flavus);仅受黄曲霉毒素污染。来源于不同作物的黄曲霉菌,其产毒类型也有差异,麦类作物产毒菌株以产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为主;花生产毒菌株以产AFB1、AFB2、AFG1、AFG2为主。  相似文献   

4.
对浙江省各地的51份大米和46份面粉进行白曲霉污染量测定,平均含量分别是200和590 CFU/g。对分离的28株白曲霉进行产黄曲霉毒素测定,未发现产毒菌株。又对这些菌株进行卤虫急性毒性试验,有11株菌对卤虫幼虫有较高的毒性(1.36mg培养物/ml剂量,死亡率在10%以上)。面粉中分离的产毒株比率比大米的高。文中还对粮食中的白曲霉产毒性和危害性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真菌毒素是危害果品质量的重要因子。果品中重点关注的真菌毒素有展青霉素、链格孢霉毒素、赭曲霉毒 素A和黄曲霉毒素,其形成、转化、消解规律和控制技术是果品质量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果品中真菌毒素 的污染种类、产毒菌株、毒性毒理、产毒基因、合成途径、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食品工业用菌安全性检测与评价技术的研究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工业用菌安全性检测与评价技术的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资助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食品工业用菌菌种毒力检测技术的研究 ;产毒和非产毒食品工业用菌菌种的鉴别研究 ;桔青霉素检测技术的建立和红曲霉产毒菌株的筛选研究 ;可安全使用的工业用菌菌种名单和食品工业用菌安全评价指导原则的研究。通过研究建立了红曲制品及红曲培养物中桔青霉素的定量检测技术。建立了鉴别食品工业常用菌株黑曲霉和赭曲霉毒素A的产毒菌株炭黑曲霉 ,米曲霉、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黄曲霉、寄生曲霉和集蜂曲霉的微生物学和生态学检测方法 ,在种间、种内水平甄别产毒与非产毒菌株。综合微生物学、毒理学、分析化学等研究结果 ,提出了可安全使用的食品工业用菌菌种名单报送国家食品安全控制部门 ,包括常用的具有悠久使用历史的食品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等食品加工和直接食用的真菌菌种 (2 2种酵母和 11种真菌 )以及可用于保健食品生产的益生菌菌种名单 (9种细菌、11种真菌和酵母 )。该课题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大米中黄曲霉毒素、伏马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类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T-2毒素、HT-2毒素以及杂色曲霉毒素等16种真菌毒素便捷准确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大米样品经粉碎均质后采用70%甲醇水溶液浸泡提取,通过PriboFastRM226多功能净化柱净化,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分析,采用内标法定量。结果 16种真菌毒素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3个加标水平回收率为85.2%~102.8%,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2.05%~4.75%。在61件大米检测中,共有5件样品检出真菌毒素,检测到的真菌毒素有5种,其中雪腐镰刀菌烯醇、伏马毒素B_1、伏马毒素B_2、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各有1件样品检出,黄曲霉毒素B_1有3件检出,检出率为8.33%,检出的5种真菌毒素含量在0.69~71.47μg/kg,均未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结论大米中真菌毒素的检出率低,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该检测方法准确、可靠、便捷,可适用于大米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谷物中杂色曲霉素的污染及菌种产毒能力的调查颜燕张玉琴李瑞英山东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250014)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简称ST)是由杂色曲霉、构巢曲霉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主要污染小麦、玉米、大米等谷物。文献报导,ST能...  相似文献   

9.
田间和贮存条件下玉米样品受真菌和真菌毒素污染的区域性调查表明,在某些样品上同时发现了黄曲霉、棕曲霉和杂色曲霉三种毒菌,但是仅能检测出一种毒素。在实验条件下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在液体察氏培养基和玉米上,将黄曲霉、棕曲霉和杂色曲霉单独培养,或者任两种或三种菌混合培养。结果是黄曲霉与棕色曲霉混合生长或黄曲霉与杂色曲霉混合生长时,仅产生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10.
以湘派卤制品卤汁为研究对象,对其贮存过程中产黄曲霉毒素的微生物(产毒菌)进行筛选鉴定并对产毒能力进行测定。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和紫外荧光法对湘派卤汁进行产毒菌的初筛;对初筛菌株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测序结果经NCBI同源性对比、MEGA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应用HPLC-MS/MS检测各产毒菌培养液中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s)含量,确定各产毒菌的产毒能力。经平板稀释涂布法、紫外荧光法和分子生物学共筛选鉴定出5株产毒菌株,其中有4株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1株为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经HPLC-MS/MS法确定4株黄曲霉均不产生AFs,寄生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B1(AFB1)和黄曲霉毒素G1(AFG1)。AFB1在第3天和第7天的含量分别为6.92、8.08μg/L,AFG1在第3天和第7天的含量分别为5.80、7.24μg/L;湘派卤汁由于贮存条件...  相似文献   

11.
番茄从产地运到罐头食品厂,一时生产不了,往往先贮藏在冷库内,生产多少取出多少,以免在高温下积压而造成腐败变质。而冷库是存在抗低温的细菌和霉菌的,如果冷库没有很好的消毒灭菌和防菌防霉,番茄也未经过消毒灭菌处理,很容易引起霉菌在番茄上生长繁殖。使用这样的番茄生产番茄酱罐头,很可能检出霉菌丝体。也可能有霉菌毒素存在。例如抗低温的黄曲霉,局限曲霉,构巢曲霉,棕曲霉,杂色曲霉,皱折青霉,白地霉,白曲霉等都在冷库内检出过。为此,对番茄酱罐头的霉菌丝体作了调查和防止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不产毒黄曲霉菌对产毒黄曲霉菌产毒抑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6株菌分离自广东、山东、辽宁和湖北四省的花生土壤中,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均为黄曲霉菌,HPLC测定其产毒能力,其中GZ-6为产毒菌,GZ-15、WF-5、WF-20、JZ-2和YC-8为不产毒菌。分别以花生和玉米为培养基,将不产毒黄曲霉菌和产毒菌(孢子浓度:104:105或105:105)进行混合培养,测定不产毒菌对产毒黄曲霉产毒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不产毒菌对产毒菌产毒的抑制率随着其孢子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加强,当孢子浓度比为105:105(不产毒菌:产毒菌)时,5株不产毒菌在玉米培养基上对产毒菌产毒的抑制率为34.55%~75.94%,在花生培养基上对产毒菌产毒的抑制率为38.03%~83.03%,其中WF-5、WF-20和GZ-15这三株不产毒菌对产毒黄曲霉产毒的抑制效果均达到75.00%以上,可以作为田间防治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属于1~3级质量标准的啤酒麦芽25份(S麦芽厂9份,其他厂家16份)进行了霉菌菌相分析;霉菌毒素测定;对有关的麦芽和菌株进行了生物毒性测定。结果:在HCA培养基上,S麦芽厂的麦芽,霉菌菌落数平均是5.69logCFU/g,菌相组成以棒曲霉为绝对优势菌,次为黄曲霉,毛霉、灰绿曲霉等;麦芽内部霉菌检出率,有的最高达100%,MFI值最高达3.34。其他厂家生产的麦芽,霉菌菌落数平均是3.55 logCFU/g,菌相组成以毛霉为优势菌,次为交链孢霉,灰绿曲霉,纯绿青霉,黄曲霉,圆弧青霉等。对麦芽进行了AFB_1测定,有的麦芽AFB_1含量达1600ppb,对分离的黄曲霉进行了APA产毒株筛选,29株菌上4株能产生AFT。对1份棒曲霉污染严重的麦芽进行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3只小白鼠死亡1只(IP),死亡前有爪行不稳,左右发抖等神经症状出现。棒曲霉的产毒培养物的毒性,8只小白鼠5只死亡(IP),死亡前症状与以上麦芽相同。全部25份麦芽按目前质量标准,可以正常用于啤酒酿造。很明显现在使用的麦芽质量标准没有充分注意到霉菌的污染及由此引起的卫生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区12个市县的主粮分冬夏季采样进行霉菌培养鉴定,菌落计数及霉菌相分类。检验的216份粮食霉菌的污染率为100%。而霉菌计数的范围在10—10~4个/克之间。霉菌相分类以曲霉属为主,其次是青霉属。检出常见产毒霉菌、棕曲霉、杂色曲霉菌、展青霉和岛青霉等。  相似文献   

15.
曲霉属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是最早被发现并被重视的一类真菌毒素,多污染食品、饲料和中药,其种类繁多,且对人体的危害性巨大。近年来,国内外对此类真菌毒素的毒性研究愈加关注,本综述总结了曲霉菌属真菌产生的_13种主要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_1、黄曲霉毒素B_2、黄曲霉毒素G_1、黄曲霉毒素G_2、黄曲霉毒素M_1、黄曲霉毒素M_2、黄曲霉毒素P_1、赭曲霉毒素A、赭曲霉毒素B、赭曲霉毒素C、赭曲霉毒素α、杂色曲霉素和O-甲基-杂色曲霉素)近40年来体内、体外毒性研究资料,对其各项毒性进行归纳,主要涵盖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的致癌性、生长生殖毒性、致突变和基因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及血液毒性。同时对黄曲霉毒素B_1、赭曲霉毒素A及其他常见毒素间的协同毒性也进行了概述。由于各国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真菌毒素毒性的总结,可进一步加深对毒素的认识,并为食品、饲料及中药安全性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测定八宝粥中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T-2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和杂色曲霉素8种霉菌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样品经乙腈-水(88:12,V/V)超声提取、离心后,用多功能净化柱净化,以乙腈和5 mmol/L甲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经ZORBAX Eclipse Plus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分离,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5~5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8种霉菌毒素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此方法的检出限为0.06~0.18μg/kg,平均回收率为73.5%~97.4%,RSD为4.6%~8.2%(n=7)。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适用于八宝粥中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T-2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和杂色曲霉素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7.
1954年杂色曲霉毒素首次从杂色曲霉培养物中分离出,是一种微黄色针状晶体有毒化合物,由二呋喃环和氧杂蒽酮组成的基本结构与黄曲霉毒素十分相似,其产生的毒性仅次于黄曲霉毒素,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类为致癌物2B级,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存在极大的危害,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从杂色曲霉毒素的主要毒害作用和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粮食中杂色曲霉毒素污染情况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并详细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酶联免疫法和生物传感器测定法等粮食中杂色曲霉毒素主要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为粮食杂色曲霉毒素限量标准制定、安全风险评估和新型检测方法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88年从浙江省11个地区的100份粮食中分离了76株黄曲霉,用国标微柱法测定,产毒株比率是11.8%,强毒株比率是7.9%,菌株最高产毒量是5,120,000ppb(5.12g/kg)平均产毒量是18.17ppb。与10年前的本省情况比较,以上指标都有增加,与10年前的邻近省份比较,以上指标仍然是最低的,76株黄曲霉又经AM法和APA法测定,产毒株比率分别是18.4%和9.2%。三法共测产出毒菌20株,占26.3%。发现菌株有不同的产生毒素的培养时间,有不同的毒素自身降解能力,在不同产毒培养基上有不同的产毒特性。还发现了一株在培养基中能产生强蓝色荧光但不是产黄曲霉毒素的菌株。  相似文献   

19.
胡元森  陈静  李翠香  刘娜  黄亮 《食品科学》2012,33(13):207-211
基于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脱氢酶还原反应原理,建立适用于粮食中几种代表性霉菌如黄曲霉、灰绿曲霉、白曲霉和青霉脱氢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霉菌细胞脱氢酶在Tris-HCl缓冲液中反应较稳定,反应体系中TTC最适质量浓度为0.2g/100mL,80%丙酮提取三苯基甲臢(TF)的效果较佳。4种霉菌最适反应温度均为30℃,黄曲霉和白曲霉最适pH值均为11.0,灰绿曲霉和青霉最适pH值分别为10和10.5。黄曲霉和青霉反应1.5h后基本达到反应终点,而灰绿曲霉和白曲霉需2.5h。该方法测定结果显示,小麦霉变过程中霉菌脱氢酶活性升高与霉菌数量增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葡萄中赭曲霉毒素产生菌及其侵染特性,以宁波地区的不同葡萄品种为材料,采用紫外荧光筛选结合液-质联用检测,对其OTA产生菌进行分离筛选。从葡萄中得到63株霉菌,主要由青霉属和曲霉属组成,其中8个菌株(包括5株青霉和3株曲霉)产荧光并产OTA,产毒能力均不强。将产毒能力最强的曲霉属菌株S_5于25℃下避光培养14 d,OTA相对含量仅8.14 ng/g。通过分析健康葡萄和损伤葡萄中OTA的含量及OTA产生菌的污染状况,发现相对于健康葡萄,损伤葡萄更易受OTA产生菌的污染,表明葡萄的损伤是造成OTA产生菌侵染并产生OTA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葡萄及其制品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