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数字式顶板离层仪的现有问题后,提出了无线网络式顶板离层监测系统总体方案,分析了组成该系统的无线网络式顶板离层仪、矿用分站、无线网络结构和井上监测软件。该系统可实时监测顶板位移离层数据,可实现无线组网,通过井上监测软件可对顶板离层数据进行采集、显示、存储和查询。  相似文献   

2.
在应用下向充填采矿法的矿山中,回采工作直接在充填体顶板下进行,研究充填体顶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某镍矿为工业背景,引入薄板模型和尖点突变理论,构建了采场充填体顶板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充填体顶板发生突变失稳的临界条件,确定了采场充填体顶板的安全厚度,并进行反演推算得出该矿山目前所能承载的充填体最大厚度.研究...  相似文献   

3.
介绍杨村煤矿分层开采综采工作面铺设塑料网人工顶板使用情况,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焦煤公司赵固一矿顶板岩性的基础上,通过对金属网与塑料网材料特性的比较和铺设经济性的分析,提出了在薄基岩软顶板分层开采条件下,采用铺设塑料网片为下分层造人工顶板的方式。塑料网片具有质量轻、铺网效率高、柔韧性好、耐腐蚀性好、拉伸强度高等优点。塑料网的应用,节约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5.
《煤矿安全》2017,(4):59-62
针对采空区下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场矿压特征复杂、工程实例少的特点,以斜沟煤矿23103综放工作面为背景,采用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对其顶板断裂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工作面高能量微震事件在煤壁前方80 m附近开始发生,且多分布在高位顶板(30~70 m),具有明显的周期性;高位顶板周期性断裂和下沉迫使低位顶板(0~30 m)在煤壁前方30 m附近发生持续性破裂;采空区微震事件分布在煤壁后方0~30 m范围内,且多集中在材料巷帮附近;在顶板70 m以上为8号煤采空区,无明显的微震事件。  相似文献   

6.
采场顶板稳定性与采场顶板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尹格庄金矿床具有矿体厚大、埋藏深、品位低、形态多变的赋存特点,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大规模、低成本开采,才能使矿山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通过对采场顶板下沉位移监测、声发射定位预报系统动态跟踪监测顶板安全等综合配套工艺,实现了采场的安全、高效、低成本开采,并在生产中取得十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开采环境再造顶板最小安全厚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高价值软破矿体的特殊性, 设计采用开采环境再造深孔诱导崩矿充填采矿法回采, 并着重对顶板最小安全厚度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结构力学解析法对顶板沉降量的计算, 估算出能维持顶板稳定的厚度取值范围; 然后运用FLAC3D软件建立了开采环境再造采场数值模型, 并对不同厚度顶板进行模拟计算, 揭示了顶板厚度对采场稳定性、应力分布以及顶板沉降量的影响规律, 表明了塑性区、应力扰动范围以及沉降量都随着顶板厚度的增加而减小, 且减小的幅度趋缓。以顶板沉降量为判据, 模拟结果得出顶板厚度为9 m时的最大沉降量为7.67 cm, 满足矿山安全要求。同时, 兼顾顶板施工工艺、构筑成本和服务年限, 得出顶板的最小安全厚度宜取9 m。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缓倾斜厚煤层分层炮采工作面人工顶板材料选择的3项原则,并结合鹤壁五矿使用人工顶板材料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选出了适合该矿生产条件的人工顶板材料。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采场复合顶板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支护质量监测方法,同时提出了诊断支护安全性的安全评价方法和指标。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控制住了复合顶板采场的垮面事故,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采场复合顶板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支护质量监测方法 ,同时提出了诊断支护安全性的安全评价方法和指标。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控制住了复合顶板采场的垮面事故 ,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某铜矿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进行回采,开采过程中留有大量矿石在顶柱中成为永久损失。为安全有效地回收遗留在顶柱中的高品位矿石,需在上中段底部铺设人工假底作为下中段的人工假顶。由于人工假顶厚度是影响巷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针对该铜矿的2640m中段建立了钢筋混凝土人工假顶力学模型并进行受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塌落拱原理与组合梁理论分别计算了人工假顶的厚度,并得出该矿的人工假顶厚度为1.5m。该方法可为同类矿山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进路法回采顶柱人工假顶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用进路法回采顶柱的人工假顶暴露形状为矩形的矿山地下结构,应用薄板理论和能量原理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进路结构力学模型,得出院 假顶变形阶段的挠曲,应力与假顶的强度,受力及工程尺寸等参数的关系式,并具体应用于新城金矿的顶柱回采实践中,结果表明:运用该理论方法分析采场稳定性在生产实际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内蒙古某铅锌矿人工假顶暴露跨度大的技术特征,建立了大跨度充填体假顶薄板理论模型,得到了四边固支条件下的大跨度假顶应力表达式,确定了大跨度充填体假顶厚度为3.5 m、强度为4.0 MPa; 利用经济配筋率理论,确定了大跨度假顶纵筋及横筋直径25 mm、间距140 mm的配筋参数; 采用FLAC3D软件分析了矿房和间柱采场充填体假顶应力、位移及塑性区分布情况,探索了大跨度充填体假顶力学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跨度充填体假顶在其自重及上部充填体作用下能处于稳定状态,并在矿山得到成功运用,验证了所留设充填体假顶厚度以及配筋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黄丹  郑志杰  崔松 《现代矿业》2019,35(9):43-46
构筑人工假顶是下向进路充填安全高效采矿的关键和前提,人工假顶充填体强度与配筋参数相互关联,直接决定着回采作业的安全性与经济性。通过建立顶板多层充填体普氏平衡拱模型,优化下向进路充填假顶所受荷载的计算方法;应用薄板理论及弹性力学理论并结合下向进路充填采矿工艺,解析充填体假顶强度要求;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应用于下向进路充填假顶配筋率计算,形成下向充填采矿人工假顶强度及配筋率的整体方案。以某金银矿山大结构参数(5 m×5 m)回采进路为例,提出假顶厚2 m,充填体强度不小于5 MPa,Φ12 mm钢筋(HRB335)网度300 mm×300 mm,配筋率0.106%的技术要求,对合理构筑人工假顶和安全高效应用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工神经网络在煤巷顶板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测顶板岩层组合状况从而更好地满足锚杆支护设计要求,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了煤巷顶板岩层岩性识别的实际问题,并根据打钻过程的特点,采用BP网络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输出方式,分析了影响人工神经网络应用效果的各因素,在人工神经网络的优化设计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识别所钻岩层误差仅有5%,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人工神经网络的参数,如学习率、训练步长、动量系数、隐含层单元数和数据处理方式等对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效果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超化煤矿根据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事故的机理,结合该矿实际情况,经过长期探索和研究,采取防倒拉杆、对接抬棚、提高支柱初撑力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复合顶板炮采放顶煤工作面顶板管理难的问题,实现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许兴胜  肖尚红 《煤》2001,10(2):21-22
新汶矿业集团华丰煤矿四层煤分层开采 ,长期以来全部采用金属菱形网作假顶。随着生产的发展 ,金属菱形网暴露了很多不足 :金属网易腐蚀 ,下分层开采时容易撕网 ,往往需要再铺一层双抗网布进行护顶 ,成本较高。因此采用了一种新型护顶技术———双抗带网假顶 ,解决了金属网腐蚀及成本高的问题 ,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地下矿山采场顶板厚度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结构力学解析法对顶板沉降量的计算,估算出能维持顶板稳定的厚度取值范围,运用FLAC3D软件建立了开采环境再造采场数值模型,并对不同厚度顶板进行模拟计算,揭示了顶板厚度对采场稳定性、应力分布以及顶板沉降量的影响规律,表明了塑性区、应力扰动范围以及沉降量都随着顶板厚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小的幅度趋缓。以顶板沉降量为判据,模拟结果得出,顶板厚度是6m时的最大沉降量为6.376cm,满足矿山安全要求;同时,兼顾顶板施工工艺、构筑成本和服务年限,得出顶板的最小安全厚度宜取6m。  相似文献   

19.
采用简支梁理论、ANSYS软件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竹筋-钢筋骨架人工假顶进行了可行性、受力行为、破坏方式与合理设计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竹筋-钢筋骨架人工假顶结构可有效保护上部充填体,最优充填厚度为4.75 m;采用竹筋-钢筋配筋方式可兼顾采场稳定性与经济效益,减少支护成本约15%。  相似文献   

20.
综采面厚层坚硬顶板强制放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红宇 《山西煤炭》2010,30(8):52-54
通过对某矿21303高产高效工作面厚坚硬顶板切眼和两巷深孔预裂爆破参数的合理设计,观察分析工作面强制放项后采空区后方矸石的堆积冒落情况,得出强制放顶技术为该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