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继华 《风景园林》2023,30(4):64-68
<正>1项目背景温州城市中央绿轴公园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城市中轴线中段,统领城市中轴主体空间,公园将美人岗公园、杨府山公园、温州市政府、世纪广场、三垟湿地及大罗山等串联在一起,整合温州的山、水、城市格局,成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的核心轴线,塑造连接城市与自然空间的脉络骨架。温州市政府在城市核心区的中轴线地段划出22.25 hm2的土地建设中央绿轴公共绿地,作为温州从“旧城时代”迈向“新城时代”的开拓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温州模式”曾对温州城市发展起过很大促进作用,但随着温州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其优势相对减弱,局限性日益暴露。文章在简述温州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照“温州模式”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论述了“温州模式”在温州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根源,最后提出,超越“温州模式”,建立一个全新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温州模式”。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浙江温州大都市发展战略提出“中心集聚,南北伸展”,“点轴开发,分片均衡”的战略举措,以温州市区为中心,以瑞安、乐清为副中心,以永嘉县与洞头县为新的城市拓展区,通过东拓、南接、北连,形成沿瓯江向东海发展构建温州大都市。此一举措,特以东部临海及海岛地区为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 洞头半岛、永强镇、翁镇和象阳镇等临海地带将成为城市东拓区域,尤其是向“百岛群岛”洞头县东拓,将大大扩展温州城市的规模。为此,温州城市将由沿江发展转变为沿海发展,将从滨江城市发展为滨海城市。 洞头县位于瓯江口外的温州湾,距瓯江口的灵昆岛40…  相似文献   

4.
“温州模式”曾对温州城市发展起过很大促进作用,但随着温州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其优势相对减弱,局限性日益暴露。文章在简述温州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照“温州模式”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论述了“温州模式”在温州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根源,最后提出,超越“温州模式”,建立一个全新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温州模式”。  相似文献   

5.
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作为大温州建设的主战场,积极服务和服从于温州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以瓯海大道为中心发展轴,通过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加快城市功能配套完善,从而为大温州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全局发展观,从大温州建设的高度,认识构筑温州城市中心区“黄金大通道”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叶际仁 《规划师》2005,21(5):81-8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温州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温州和全国其它城市一样,面临着如何避免城市雷同化及如何塑造“城市个生”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构建温州“大学城”——从理念探索到规划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舟  周武夫 《规划师》2002,18(1):36-38
温州“大学城”是温州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温州“大学城”从选址、规划到付诸实施,化理念探索为概念设计,并逐步深化,通过规划策略体现规划目标选择的连续性,可以说是规划方法论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8.
关于温州建设“山水城市.家园城市.网络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温州城市化为例,系统探讨了中心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与环境系统整合,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提出反温州建设成为“山水城市.家园城市.网络城市”的总体构想及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文化、艺术.创意的稀缺,影响了城市的多元化健康发展,制约了物质财富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和谐。城市文化提升需求日益增加.当代文化渗入温州.温州文化创意产业时代悄悄来临。  相似文献   

10.
黄爱素 《建造师》2006,(11):92-97
城市交通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交通是城市的血脉,交通是经济运转和流通的基础,交通圈就是经济圈。因此,交通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交通,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温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温州市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温州城市交通问题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以求改善温州城市交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登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框架,依托城市的山水形胜,以山为背景,以水、路为廊道,将城市与风景区融为一体,形成共存共荣的山水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2.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体现,为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指出了方向。"公园城市"理念是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山水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在近代吸收花园城市等国外城市理论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院士提出"山水城市"理念。梳理山水城市的历史流变,认为公园城市与山水城市存在内在关联性,是山水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2)
As the revitalization of city culture and the city cultural confidence has been increasingly valued, the ancients'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ountains, river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as well as their wisdo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ities deserve more attention and further exploration. Taking ancient Yiyang C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local chronicles and literatur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history of the city, famous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top eight views, and attempted to interpret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mountain, river and city" landsca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historical basi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or revitalizing local cultures and shaping urban landscape patterns, and offer spatial strategies for the city protection and renewal.  相似文献   

14.
系统回顾了历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特征,从功能体系、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区域协同4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成因,提出了"四个中心"谋保障、"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立结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塑形态、"一核两翼、四个跨界城市组团"促协同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流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赖,承载着城市的兴衰使命。而当前许多城市中,城市河流在规划中逐渐被忽视,尤其是具有区域性意义的主干河流,成为无人问津的"边缘界线",沦为封闭而消极的廊道空间。以川杨河生态绿廊的建设研究为例,从城市河流的角色演变和现状问题出发,分析城市河流被边缘化的深层原因,并从"公共纽带"的视角来探讨城市河流功能复兴和回归城市生活的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举办世博会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对城市主题的演绎,推动了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上海市的再城市化进程。后世博时代中国城市与建筑应走向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王西波  顾斌  邰学东 《规划师》2005,21(3):26-30
宿迂市古黄河与京杭大运河风光带概念性城市设计对两条河流分别进行定位,运用同样的手法进行设计,即从4个层面的要素设计和“城市发展动力环”概念出发,强化宿迁市“两河三片”的城市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18.
黄厚文 《规划师》2004,20(4):49-52
赣州城地处“三山”、“三水”之中,形成独特的龟形城市形态和“丁”字形传统空间格局,具有以客家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特质。其保护规划从对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着手,提出名城保护的技术措施和行政措施,以名城风貌特色保护、整体环境改善的成果吸引游人,促进地方旅游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9.
冯萍  程屹  孔凡娥 《规划师》2006,22(2):39-40
简村是佛山市典型的城中村之一,佛山市相关政策的出台为简村的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次规划在分析前几轮规划未能实施的原因的基础上,以政府和村委会、村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把改造的目标定位在经济可行性及政府和多数村民可以接受的标准上,确定了"以综合整治为主,以局部地块整体改造为辅"的规划思路,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陆学红 《山西建筑》2010,36(4):44-46
以江西赣州三江六岸城市设计为例,探讨了历史文化名城滨水地带的保护、发展与和谐,分析了该滨水地带的景观设计理念,归纳了该景观"以水为带,以桥分段,一轴两心"的格局,以积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