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珠江西北江三角洲主要控制站的流量序列进行变化分析,根据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序列,结合对三水和马口两站径流量的分析,发现三水站径流量占三水+马口2站径流总量的分流比在1992年左右发生变异,思贤漂处西江水量向北江的分流呈显著增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剧烈人类活动引起的西北江三角洲下垫面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河道采沙引起的网河河床的显著下切是思贤沼分流比变异的主要原因;90年代气候因素的波动使西北江三角洲来水偏丰、洪水次数增加,加剧了河床冲刷,也是河床下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分水分沙变化及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作者根据西、北江干流高要、石角及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马口、三水共4个水文站的流量、输沙率的月均序列进行统计,探讨近几十年来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分水分沙的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网河区顶点的分水分沙格局以1993年为转折点,自1993年后,水沙分配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水站的分流比和分沙比突然增大,分流比约增大了一倍,保持在20%以上,分沙比在16%以上。应用非线性神经网络模型对马口、三水两水文站的分流比和分沙比进行建模,并对网河区顶点的分水分沙变化趋势作多步预测,结果表明,1998~2000年三水站的分流比均在 25%以上;1998年的分沙比较小,预测值为 12%,1999年和 2000年的预测值分别是15%、16%。  相似文献   

3.
环境的变化导致西北江网河区顶端分流呈现较大的变化,该文根据三水站和马口站1959—2016年流量资料,从分流前后年径流总量联合频率变化角度,解析西北江网河区顶端分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分流量随着年代的延伸三水站和马口站分得的径流总量分别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因此,分流前后年径流总量联合频率的变化呈现较为复杂的关系.整...  相似文献   

4.
据三水水文站实测的流量、含沙量资料统计,对三水水文站多年平均条件下的水沙关系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3年以前三水水文站的水沙关系曲线呈多重型绳套,而1993年以后的水沙关系曲线则呈顺时针型单一绳套,系由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马口、三水站的分流比发生了改变,西江水沙经思贤滔向北江分水分沙量的大幅增加所致,其结果是利弊共存,并呈现弊大于利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实测水文资料为依据,计算分析近20年来西北江三角洲主要水道的水量分配比分布规律,并给出具体分配值。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马口、南华站洪季的水量分配比枯季大,三水、天河站则相反,天河站洪季和枯季的水量分配比都较南华大;东四口门洪季的水量分配比枯季高,而西四口门则相反,网河区河汊的水量分配比总体变动幅度不大。研究发现,西北江三角洲主要水道水量分配比的变化与各分流节点的过水面积变化以及上游来水水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该文根据近期实测水文资料对马口站和三水站河床演变、水位流量关系、分流比和过滘流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7年思贤滘水文情势变化明显:2 m以下河道过水面积,三水站2007年是1993年的2.1倍,马口站为1.5倍,三水站比马口站下切严重。河床下切导致年平均水位不断下降,在相同年平均流量下三水站1993年与2006年年平均水位相差近1 m。三水站和马口站河床下切的不平衡导致洪水期思贤滘过滘流量转变为西江流向北江,枯水期北江流向西江的流量减小,三水站分流比从而逐渐增大。2005年此后,随着采砂活动的有效控制,三水站和马口站河床较为稳定,2007—2014年思贤滘水文情势变化较小,无明显趋势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西北江三角洲来水来沙的非线性分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西、北江干流高要、石角及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马口、三水四个水文站的流量和含沙量资料 ,应用非线性分形原理的R S方法 ,计算西北江干流及西北江网河区顶点四个水文站的流量、含沙量的赫斯特数H和分形维数D ;探讨西、北江干流来水来沙的分形特征及西北江三角洲的分水分沙规律。结果表明 ,流量的分维数略大于含沙量的分维数 ,三水站流量及含沙量的分维数与其上游的石角站流量、含沙量的分维数相差较大 ,与思贤的分水分沙造成西北江的水沙交换有关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水电厅于1981年以沟通西、北两江的思贤滘为控制断面进行了洪水频率分析;按典型年将思贤滘设计流量分配到西江马口站和北江三水站,并根据下边界三灶潮位站和舢板洲潮位站为控制进行洪水水面线演算。同时又结合八大口门实测潮位进行频率分析和点绘潮位水面线。采用外包线来反映洪潮组合的水面线。经过10多年实践证明,成果基本符合实际,保持了防洪、防潮堤防设计标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依据1959—2014年马口及三水站流量资料统计了西、北江干流径流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径流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并采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径流的多尺度时间周期特征,进一步预测西、北江径流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50 a来,西江马口站年均径流量及分流比总体减小,北江三水站年均径流量及分流比大幅增大。马口站的径流量在1986年后呈减少的趋势;三水站径流量在1993年后呈现增大趋势。两站径流量存在突变点,但均不显著。2014年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口站径流量继续表现为减小趋势,而三水站径流量继续呈增大趋势。马口及三水站年均径流量均存在28、6、4 a的周期尺度,在28 a的主周期尺度上,马口和三水站均存在18 a的平均周期,进一步可预测2015—2019年马口及三水站仍将处于"丰水"期,而2019—2028年则将处于"枯水"期。  相似文献   

10.
思贤滘是西、北江三角洲河网顶点分流节点,其分流比对河网基本格局至关重要,天河节点控制着西江主干的基本规模,深入探讨两个节点分流比规律性非常必要。以高要、石角来流为上游控制流量,利用大范围河网数值模型,模拟计算节点洪水分流比变化与上游来流的相关性。经分析得到:恒定流条件下,思贤滘节点左右汊道分流比与上游西、北江组合洪峰流量有着较好的相关性,但当节点分流比受下游潮流影响会变得复杂与不确定;思贤滘节点分流比取决于西、北江洪水组合规模与相对强弱,存在临界分流特征数;下游口门潮位起伏变动对节点分流具有较强的牵引调节作用,会明显增大过滘流量。天河节点分流比较为稳定,受上游洪水组合规模及下游口门潮位变动影响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