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樊百胜  于春生 《煤矿安全》2011,42(12):145-148
为有效分析焦作矿区矿压显现规律,规范煤巷支护管理,从松软顶板厚度、不同巷宽和不同埋深3个角度对焦作矿区松软顶板煤巷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总结出了松软顶板煤巷围岩变形特征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王庄煤矿6210工作面回风巷为对象,经在相邻岩层中建立接触面单元,进行岩层离层的数值模拟研究,得出巷道围岩的离层与巷道高度的必然联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马长乐 《煤》2014,(7):11-13
利用FLAC3D对复合顶板煤巷分别进行无支护和有支护条件的数值模拟。通过对无支护条件下的模拟过程及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围岩应力变化规律及巷道变形控制理论,提出了针对复合顶板煤层巷道的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方案,通过进一步的数值模拟分析,证明该方案具有良好的支护效果。此结果可以为复合顶板煤层巷道支护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软岩顶板煤巷的支护方案设计,重点论述软岩顶板煤巷的支护施工工艺技术和软岩顶板煤巷支护的效果,为软岩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张华  孙中光  李少刚  李良红  田灵涛 《煤矿安全》2015,46(3):234-236,240
为解决察哈素煤矿软岩煤巷受采动影响产生的围岩变形和支护困难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多次采动影响下巷道片帮和底鼓机理,得出护巷煤柱合理留设宽度,并在原支护方案的基础上设计31采区巷道改进支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巷道底板为膨胀-挠曲复合型底鼓,煤柱片帮主要受煤柱尺寸影响。加大煤柱留设宽度至25 m可有效降低煤柱内侧向应力峰值和底板底鼓变形,减轻煤巷片帮;采用"补打底角锚杆+增加两帮支护密度+增加锚杆(索)长度"综合补强措施,可增强煤柱自承力和控制底鼓变形,有效控制现场围岩变形和破坏。  相似文献   

6.
煤巷软弱顶板锚杆支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以锚杆以其锚固范围内顶板岩作为支护体-锚岩支护体,通过分析锚岩支护体的承载特性,提出了以锚杆提高锚固岩层承载能力的幅度来衡量锚杆支护作用大小的方法,得到限反映锚杆支护作用与顶板锚固岩层变形之间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7.
王丛书  杨本水  王宝贤 《建井技术》2005,26(1):14-16,36
介绍了百善煤矿649工作面风化特软顶板大断面全煤巷道锚杆支护试验情况。通过锚梁喷支护参数优化,既保证了巷道稳定,又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为全面推行煤巷锚杆支护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曾康生  杨万斌 《中国煤炭》2000,26(10):22-24
根据顶板结构特点、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结论和对初次试验失败原因的分析,确定顶板锚杆长度为2.0m,间排距为1.1m。根据巷道埋深大和煤体强度低的特点,指出两帮属极高应力软岩,锚杆应具有高承载力和良好韧性,据此选择了与顶板相同的锚杆。试验巷道经历了静压与回采动压的考验,稳定性观测表明试验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9.
顶板离层指示仪在煤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励生  修作量 《中国煤炭》1997,23(12):20-21
介绍了顶板离层指示仪的结构,安装及监测,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判定锚杆支护参数的合理性,从而指导锚杆支护设计并保证巷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0.
余吾煤业S2206工作面进风巷处于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松软煤层中,巷道围岩极易发生变形破坏,为了能够控制巷道围岩的稳定,保证巷道掘进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通过利用通用离散单元法程序UDEC计算分析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最终研究得出适用于软岩煤巷的支护对策和支护方案,并进行了现场实施和效果监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局部"关键块体"的垮落或滑移,将导致其他部位失稳。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用该支护方案后,巷道围岩变形量在可控范围内,能够保证巷道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1.
大变形软岩顶底板煤巷锚网索联合支护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黑沟煤业有限公司煤巷项底板均为松软岩层,为解决巷道在埋藏深度不大条件下变形严重、难以维护问题,对巷道围岩弱结构变形特征和锚固支护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和Flac3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锚杆支护所产生的夹持作用使浅部围岩形成类拱形支护体,提高围岩整体刚度和自身承载能力;底角锚杆促使底板高应力区向深部转移,降低底板应力性底鼓,在控制底鼓变形中起重要作用;锚索可缩小顶底板岩层拉应力区范围及围岩破坏程度,提高顶底板岩层整体稳定性;钢带、金属网形成柔性支护,阻止浅部围岩破坏向深部发展.锚网索联合可实现大变形软岩顶底板煤巷的有效支护.  相似文献   

12.
新桥矿-550 m北翼轨道大巷底鼓剧烈,最大底鼓达到800 mm,严重影响巷道的正常使用.从巷道的围岩力学性质、应力状态以及原支护强度出发,分析了影响巷道底鼓的主要因素.根据影响底鼓的因素,提出了顶帮锚网索+底角锚杆+底板锚索的控制措施,并结合FLAC2D数值模拟进行了分析比较.工程实践表明,方案实施效果良好,有效控制了巷道底鼓.  相似文献   

13.
吴占瑞  漆泰岳 《煤炭技术》2012,31(10):62-64
为了研究软弱顶板和坚硬顶板对沿空巷道围岩的影响作用,采用二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2D进行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大,软弱顶板巷道围岩变形以顶底板和两帮为主。坚硬顶板巷道围岩变形是以底板和两帮变形为主。坚硬顶板沿空巷道的底臌变形比较大,在开采过程中需注意底臌变形。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新庄煤矿三软煤层复采煤柱时沿空巷道底鼓问题,对现工字钢梯形棚式支护下的巷道顶底板移动变形及支架受力情况进行了观测.根据巷道变形实际情况,分析了该沿空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点、底鼓类型、影响因素,预测了底鼓量及构成,以此对底板加固采取了锚网支护技术,现场应用试验表明该巷道支护技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正帮煤业11101三软煤层巷道掘进期间围岩破坏程度及变形特征,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及现场实测的方法,分析了11101巷道掘进期间围岩微震活动特征。研究表明:微震事件在巷道两侧分布为高密度区(0~3m)、中密度区(3~7m)、低密度区(7m以上)三个区域,微震事件主要集中于巷道顶、底板和肩部,微震事件空间分布规律与巷道支护构件受力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6.
 煤岩体单轴及三轴压缩实验表明,煤岩在应力峰值后,与单轴压缩相比,三轴残余应力较大,这一结果表明,施加有效水平支护力后,围岩的承载能力加大,位移减小,或者稳定,并能有效控制煤体的馅饼式变形。实测数据表明,三软煤层巷道破坏的主要原因由水平持续变形引起的。根据古汉山矿具体情况,设计了工钢组合棚,采用半封闭式支护控制围岩持续变形,有效控制了两帮位移。  相似文献   

17.
淮南矿区"三软"煤层开采条件复杂。在"三软"6 m厚煤层一次采全高过程中,运用计算机FLAC数值模拟软件系统分析了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顶底板的垮落特征。工作面刚开始推进时,顶板的垂直位移范围要比底板大,但是底板的垂直位移最大值要大于顶板的垂直位移最大值。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顶板的垂直位移最大值逐渐接近并大于底板的垂直位移最大值,当工作面推进30 m时,顶底板的垂直位移相接近。现场生产时,应加强工作面前方煤壁的应力监测监控,防止煤壁大面积片帮,前期还应该注重底板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在淮南某矿-960m北翼C13底板轨道大巷围岩的力学性质参数的实验测试值以及现场围岩变形观测结果的基础上,运用Flac3D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该深井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特性。模拟和监测表明:两帮收缩和底臌是深井软岩巷道围岩的主要变形,其中巷道底板的有效控制是保证巷道围岩稳定的关键。提出了以改进初次支护强度和增大底角锚杆角度、增加锚杆密度并配合全断面注浆为主要技术特点的支护方案。现场实践结果表明,该支护方案较适用于深井软岩巷道。  相似文献   

19.
急倾斜软煤巷道破坏机理及锚网支护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平煤矿主采11#煤层,煤厚1.5 m.由于煤层倾角为55°~63°的大倾角,且顶底板较松软,造成该煤层回采巷道变形和破坏严重,支护困难.通过现场实测,得出了巷道的基本破坏特征是非对称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巷顶下沉和顶帮下沉,底帮帮鼓.通过对25113工作面的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获得了急倾斜煤层大范围开采过程的围岩运动规律,揭示了顶帮下挫和底帮下滑式的非对称变形机理,指出了巷道主要为拉破坏和剪破坏,支护的重点区域是巷道顶板和底帮上部.根据巷道的变形特征,确定采用内强式锚杆支护方法.根据顶帮下挫的变形特征,提出了优化巷道断面和锚网支护相结合的支护设计的方法.通过实践,表明该方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复合顶板松软煤层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合理支护设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亮  方新秋  郭辉 《煤矿安全》2012,43(2):63-66
依据巷道围岩物理力学条件,结合数值模拟对复合顶板松软煤层巷道变形破坏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巷道变形破坏原因主要是由于原有支护缺乏主动支护作用,复合顶板和松软煤帮物理力学性质差,在围岩应力作用下,顶板易离层、冒落,两帮易片帮、下沉,并且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此提出了在巷道掘进过程中采取的支护对策并对回采巷道进行合理支护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