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按Ⅰ文提出用Na_2S定量沉淀Pd(Ⅱ)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用Na_2S沉淀分离Pd—Ir、Pd—Rh和Pd—Pt的实验。其结果是Pd—Ir分离效果最好,Pd—Rh次之,Pd—Pt分离时Pt的共沉淀不可避免,但经两次沉淀分离后可使Pt的共沉淀量<2%。作者从络离子的几何构型解释了这些分离的原理,认为Pd(Ⅱ)的络离子系d~8平面正方形,Na_2S水解生产的SH~-可从Z轴直接进攻,反应速度迅速;Ir(Ⅲ),Rh(Ⅲ)和Pt(Ⅳ)的的络离子系d~6八面体构型,中心离子被配位基密密包围,SH~-必须先进行配位基交换,然后才能与中心离子接触,发生电子转移,反应速度缓慢,因而可达到Pd与Ir、Rh、Pt的分离。本文并根据配位场理论,定性地解释了分离效果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3.
用FTIR、XPS、TEM等表征方法对溶液中大肠杆菌吸附钯(Ⅱ)的机理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与大肠杆菌和钯(Ⅱ)间静电作用有关,在pH为2.0时吸附量最大,可达120.08 mg/g;对大肠杆菌进行化学修饰,FTIR结果表明细胞表面的氨基、羧基可能为吸附钯(Ⅱ)的主要基团,涉及到表面络合机制;TEM及XPS结果显示吸附6 h后菌体内有尺寸为5~15 nm的钯纳米颗粒生成,说明该吸附过程还存在还原反应。大肠杆菌对钯(Ⅱ)的吸附过程是静电作用、表面络合、氧化还原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6)
以锌浸渣还原浸出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铁粉与还原浸出液中Cu(Ⅱ)、As(Ⅲ)的反应行为。热力学计算表明,在锌浸渣还原浸出液中,加入铁粉使溶液中Cu(Ⅱ)、As(Ⅲ)转化为Cu_2O和Cu_3As沉淀是可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铁粉加入系数1.2、反应时间25 min、反应温度70℃,在此条件下,还原浸出液中铜、砷的沉淀率能达到99%以上;通过对沉铜渣进行XRD分析表明,沉铜渣中主要成分为Cu_2O和Cu_3As;SEM-EDS检测显示,反应产物Cu_2O和Cu_3As在铁粉表面呈点状、散乱分布,没有对铁粉表面形成致密包裹,使反应充分进行。此外,增大铁粉加入系数、提高反应温度都能促进Cu_2O和Cu_3As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6.
7.
钯(Ⅱ)氯配离子在一些化学反应中的两种反应现象与机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景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3):327-333
在一些冶金化学反应中,PdCl24-配离子常随反应剂混合方式的不同或盐酸浓度的不同,显现出两种反应现象.通过分析PdCl24-与Na2S的沉淀反应、与铜的置换反应、溶剂萃取反应及离子交换反应过程,研究了这些反应中发生的两种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其原因是PdCl24-在六种铂族金属的氯配离子中,具有最低的热力学稳定性和最大的动力学活性,它极易发生水合反应,导致溶液中出现多种水合氯合配合物物种,它们以不同的反应机理与反应剂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8.
9.
10.
在硝酸根离子存在下,Hg(Ⅱ)、Ag(Ⅰ)、Cd(Ⅱ)均与1,10-二氮杂菲(Phen)和碘离子反应,生成相应的难溶三元络合物。利用这一反应,电导法同时测定了Hg(Ⅱ)—Ag(Ⅰ)—Cd(Ⅱ)。实验确定了同时测定这三个组分的条件:试液中NO_3~-浓度40×10~(-3)~6.0×10~(-3)M,pH4.0~4.5醋酸钠缓冲液浓度0.06M,滴定速度0.20毫升/分。推存的测定操作如下:吸取含Hg(Ⅱ)、Cd(Ⅱ)的试液于100毫升烧杯中,加入醋酸钠缓冲液(pH4.3)至其最终浓度为0.06M稀释至75毫升。必要时用稀H_2SO_4或NaOH调节溶 相似文献
11.
12.
(Ⅰ+Ⅱ)复合型氢致开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30CrMnSiA高强钢在纯Ⅰ型、纯Ⅱ型和(Ⅰ+Ⅱ)复合型加载条件下的氢致开裂。实验表明,在1NH_2SO_4溶液中预充氢的试件在上述加载条件下均表现出氢致脆性。纯Ⅱ型氢致开裂门槛值K_(ⅡH)/K_(ⅡX)=0.27,与纯Ⅰ型门槛值K_(ⅠH)/K_(ⅠX)=0.29基本相同,而在K_Ⅱ/K_Ⅰ比值为0.27,0.4和0.81时,(Ⅰ+Ⅱ)复合型氢致开裂门槛值分别为0.36,0.41和0.37,表明纯Ⅰ型和纯Ⅱ型具有更高的氢脆敏感性。最后用自Ⅰ型加载向Ⅱ型过渡时,三轴张力和塑性变形程度这二个矛盾因素对氢致开裂的共同作用解释了上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种用作前驱体的、中性、具有冠状结构的新型水溶性四核钯配合物十一水·醋酸亚胺合钯([CH_3COO)_4Pd_4(NH_2)_4]·11H_2O),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XRD)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热重-差热(TG-TDA)测试其热分解特性。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为正交晶系、Pccn空间群,其晶体它的结构是以4个(CH_3COO)Pd片段分别和4个-NH_2配体桥接,形成八原子的环状四核钯的配合物,也获得了该配合物的键长和键角等参数。TG-DTA测试显示化合物分解峰出现在231.4℃(低分解温度),该配合物中不含氯、膦和硝酸根,可作为新型的钯前驱体。 相似文献
14.
钯(Ⅱ)碘络合物在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体系中的分配行为及在钯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Pd(Ⅱ)碘络合物在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体系中的分配行为,在HCl介质中,碘化铵存在下,Pd(Ⅱ)能形成离子缔合物[PdI42-.(PrOH2 )2]从而被萃入丙醇相.获得了最佳萃取条件,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定量萃取Pd(Ⅱ),在最佳萃取条件下,Pd(Ⅱ)的萃取率可达99.2%.合成样的分离结果表明,本方法可应用于从大量基体金属如Fe2 、Ca2 、Mg2 、Mn2 、Al3 、Pb2 和Zn2 中分离Pd(Ⅱ).对从废碳钯催化剂中Pd的回收也进行了试验,结果与火试金法相符. 相似文献
15.
以醋酸钯(PdAc2)与亚硝酸钾(KNO2)为起始原料,水为溶剂,合成四亚硝基钯酸钾(K2[Pd(NO2)4]),产率为96.5%。采用溶剂挥发法培养出其单晶,经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证实:此晶体由中心对称的[Pd(NO2)4]2-配阴离子,K+阳离子和2分子结晶水组成,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6.4953(5) nm,b=7.0134(5) nm,c=7.1473(5) nm,α=118.784(2)°,β=101.050(2)°,γ=98.085(2)°,Z=1,Pd-N键长为2.014 nm和2.037 nm,∠N-Pd-N为91.70(4)°,且Pd2+位于4个N原子组成的平面四边形的中心。采用恒电位仪在室温下测试其循环伏安图,测得其还原峰电位(Ep)为-0.51 V (vs. SCE)。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功能单体对钯(Ⅱ)离子印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α-甲基丙烯酸(MAA)、4-乙烯基吡啶(4-VP)和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PdCl42-为印迹离子,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3个钯离子印迹聚合物(ⅡP),研究了这些聚合物的识别机理和吸附特性,并通过各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Pd(Ⅱ)与各功能单体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研究结果,探讨了功能单体对钯离子印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AA、4-VP和AM之中,4-VP与Pd(Ⅱ)能形成4∶1稳定配合物,是最适合用作制备钯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功能单体。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了三正辛胺从HCl介质中萃取Pd(Ⅱ)的动力学和萃取机理,结果表明:三正辛胺和Cl-的质量浓度对萃取速率有较大的影响,ln(kf (Pd)/kb(Pd))与lnCoTOA和ln[Cl-]分别成直线关系,直线斜率分别为2和-2.界面反应步骤是TOA萃取Pd(Ⅱ)速率的控制步骤,正向萃取反应活化能为21.154kJ· mol-1,推导得出了萃取速率和正、逆向萃取速率常数比(kf(Pd)/kb(Pd))的理论方程,当[Cl-]≥0.10mol·L-1 或 [H ]≥0.10mol·L-1时,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 相似文献
20.
用静态法研究了8-羟基喹哪啶螯合树脂在酸性溶液中吸附和解吸Pd(II)的性能,分析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0.6 mol/L HCl的介质中,树脂对Pd(II)的饱和吸附量为99.46 mg/g,吸附率为94.7%,解吸率达到95.6%;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Lagergren方程更适合描述此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