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工艺美术在风格上和中国文化相辅相成,拥有佛、儒、道三家的精髓。无论政权更迭,统治阶级民族背景、文化背景如何改变,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三家的思想精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的多元性与民族性,即文化自我认同的问题已变得日益重要.在此从哲学的立场,对关涉各个民族文化的生存性事件进行梳理,应该有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意识是指人们由历史知识凝聚、升华而成的经验性心理、思维、观念和精神状态.历史意识是传统文化的积淀;通过历史教育,启发和培养人的智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历史意识中寻找文化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长期延续和发展,并逐步向四周弥散的主要原因;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历史情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内生于乡村共同体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承担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形成人们的自觉秩序.然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乡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走出乡村文化秩序乱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价值重建,通过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最终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乡镇政权对村民自治的过度干预、农村公共服务的短缺与失衡性、村民权利理论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等现实状况,折射出当前我国乡镇政权与村民权利博弈的非均衡性.从发生学逻辑考察,历史、文化、政治与经济因素是乡镇政权与村民非均衡性博弈的本质因素.端正乡镇政权的公共理性意识,建设农村公共领域,则是实现乡镇政权与村民之间均衡博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闽南商文化是闽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演变、发展与闽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长期融合、发展、创新的过程中,闽南商文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内涵:闽南商文化是边缘化的方言文化与中原内陆文化的融合,是海洋性商文化与内陆商文化、异域文化的融合,是务实逐利的小商文化与中原内陆性文化的融合.闽南商文化其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爱拼敢拼、与时俱进、博爱至上的特点,是中华商文化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在《灶神之妻》中以中国传统神话为原型创编了"灶神之妻"的故事,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男权主义思想,完成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对话。谭恩美对于中国文化的立场与老一辈华裔作家不同,既非一味褒扬、认同,也非全盘否定、排斥。她利用自身双重文化背景,以独特视角审视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意象的书写为工具,在构建自身文化身份的同时,促进中西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目前传统文化的复兴使得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这也带动着道家文化的复兴,本文对于近些年来道家文化复兴的表现作出说明,以此说明道家文化复兴的概况.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全面描述了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当代农村变化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揭示了中国农村发展中的现实困境:新旧政权的交替出现的矛盾分化,市场、权利的复杂纠结,传统农耕文明的没落,乡村传统文化的无以为继等.真实再现了了乡土中国踉跄前行的实然状态,体现了作家的现实关怀和文化关怀.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均兼具建设文化和反文化的二面性.现代农业产业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反动、现代工业产业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反动,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它在推动和实现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文化特征.关于文化产业的"反文化性"问题,学界要研究,政府要重视,业界要自觉,民众要知情.对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而言,这个问题尤其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11.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去了游牧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蒙元文化.因此,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边塞文化的集聚、融合以及传承和积淀.蒙元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其中,蒙古族帝王文化、宗教文化、蒙药蒙医文化、石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和亲文化构成蒙元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尚礼成风。中华民族又是喜欢大团圆的民族。因此喜庆、吉祥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追求。东北地处边塞,是游牧民族盘据的地方。然而清入关以后,大批的汉民也随之出关。清朝开始的多民族融合使这里的文化也开始呈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汉文化的融入,让原本粗犷、豪放,多表达游牧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东北剪纸凭添了几分中原文化的喜庆、吉祥色彩。  相似文献   

13.
秦灭巴蜀后,巴蜀地方社会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乃至社会意识诸方面发展具有两层明显的面相.一是巴蜀地区深度融入"中央-地方"格局,巴蜀社会接受秦文化辐射,对"中央"逐渐形成政治和文化认同.二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首长出于掌握民众的需要,在日常行政中亦能尊重和接纳巴蜀本土文化传统,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秦蜀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  相似文献   

14.
医院文化是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医院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所谓医院文化,就是一个医院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为广大职工内心认同和自觉遵循的传统习俗和风气.医院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医院价值观是以医院职工个体价值观为基础,以医院领导者价值观为主导的群体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5.
规范伦理学视野中的"认同"意味着行动的"合道德"理由;但是,这还不能达成道德行动的行为动机与辩护理由之间的统一,所以,美德伦理指出"道德理论与道德生活"之间的不和谐.本文试图通过对"认同行动"的拓展性分析,在以"行动者(Agent)"为中心的规范伦理学结构框架中解决这一"内在矛盾"问题.具体指出:"认同"是指称行动者的道德意向行动;而"行动"意味着行动者"个体认同"的伦理性现实.在此基础之上,"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种认同行动的区分,意味着现代世界中"伦理认同"可行性形态的道德哲学基础转变.因而,行动者的"认同行动"内蕴于规范伦理学的结构之中,拓展了伦理的"规范性"空间,并且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德性伦理的传统世界与现代性之间的混淆.  相似文献   

16.
闽粤赣区客家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原移民文化,有着既深刻又广泛的原因和背景.自古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而从中原向南方的大量移民只是这浓郁文化形成的一方面因素,其他的诸如经济基础,地理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基因等都在促成闽粤赣区客家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风水术在北属时期传入越南,经过千余年的发展,风水文化已经影响到越南各个阶层的生活.根据越南的传说.中国官员高骈、黄福是在越南传播风水术的重要人物,众多的越南地学书籍托名高、黄二人所著.虽然越南正史没有太多的关于风水术的记载,但越南历代王朝都注重风水术,各代王室家族都有因风水勃兴和衰落的相关传说.在民间,有更多的家族与风水的传说,各家家谱中几乎都有关于风水的故事,这些故事多与来自中原的北客风水师有关.风水术在从中国传入越南,并广泛影响越南社会的过程中,也逐渐被越南化,变成越南文化的一部分,出现了众多的越南本地的风水师,也出现了以喃字写成的地学著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据中国两所基督教女子大学的档案史料,探讨近代基督教妇女群体内的融合与冲突.在以往研究中,女教徒常被想象为一个高度同质、彼此融合的社会群体.然而,这一群体内、外存在着文化、国别、种族的重大差异,由此性别、家庭、国家认同上呈现既融合又冲突的特点.此种融合与冲突并置的特性,在近代教会女子大学内中西方基督教女知识分子之间关系的建构中呈现得较为明显.因此,本文尝试从社会史的角度,以教会女子大学为个案,重构近代基督教女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讨论其在性别认同与家国传统等问题上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19.
清朝前期,随着清政府对西藏多次用兵和驻军措施的进行,内地与西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文化方面的交流与相互影响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些影响着清朝前期内地与西藏地区文化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刮起了一股更改地名之风,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现象折射出文化认同缺失的问题."改地名热"仅仅是文化认同缺失问题的冰山一角,因此加强文化认同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分析了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并就如何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