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之美     
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是真正的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是心灵所反映的。只有有生命的东西才是理念,只有理念才是真实。所以当身体一旦不能充分显现灵魂的观念性时,这种真实也就毁灭。我的《无题》系列,正是出于我对人类社会的这一分析,是我的世界观。艺术的现实就是理想。艺术美的职责就在于它要将人的生命的现象,特别是将灵魂,自由地表现于外在事物,同时又使这外在的事物与之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精神性是我国艺术的基本特征;而所谓文人画的"重神论"是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写实主义而言。在古代思想中,从宇宙精神方面追求美,从宇宙与人的精神之间的交融中确定美,评价美。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即讲求"天人合一"之境。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传统艺术之美,传达道家的"重神"意识,虚,静之态。  相似文献   

3.
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它拥有了生命就可以拥有一切。平面广告设计虽然只是经济发展下传播信息的一种二维媒介,但是也可以让它拥有自己的生命。这种生命的诞生是要靠设计师对广告画面元素的不断创新表达。那么这种文学中经常提到的"拟人"表达方式就会是以一种最直接,最简单,又是最独特的方式给予平面广告生命的。这种生命在平面广告画面中通过心灵美妙的声音默默地征服了人们的视觉和内心。  相似文献   

4.
"美术"之美,在于它结合了真与善,因而它对人格教育的功能是全面整体的.现代儿童的美术心里发展规律需要一种旨在培养人格的新型美术教育.  相似文献   

5.
古琴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丝弦乐器,素有"国琴"之称。千百年来,古琴艺术在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追求。本文试从古琴艺术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入手,通过古琴艺术对"真"和"善"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展现,总结出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精神的精髓——即对感性生命文化的不懈向往与追求,即古琴作为中国人艺术化生存的典型样态之一所具有的"真""善""美"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自然"之格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绘画精神的始终,成为中国绘画的精神支柱。首先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谓的"自然"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是一种"自然而然、不造作"的真诚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之格在古代绘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所谓"逸格""平淡天真"。尽管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却都是使艺术达到"自然"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意境探讨的是人与自然或心与物的关系,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为意境中人与物的和谐、统一关系奠定了基础。宗白华先生这样概括意境"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贯穿于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创作中.这些作品,热情赞美生命的健康与雄强,憧憬生命的淳朴、优美与向善,表现生命的沉迷和人性苏醒,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缤纷璀璨的风景线.它不在于给文坛留下多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在于凸显一种真实自然、健康雄强的精神气质,表征一种淳朴率真的文化形态和生命力量.沈从文歌唱生命的庄严和美,说到底还是为了燃起这个民族被权势萎缩了的情感,和财富压瘪扭曲了的理性.  相似文献   

9.
倪瓒所倡"逸气"说是由道德之气衍生出来的艺术之气,体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体现着人格独立的追求。在写"胸中逸气"的创作行为中,这种道德之气最终转化到艺术上,成为艺术之气。"逸气"中的"逸"指的是闲云野鹤之遗民情怀,强调主体人格独立,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目的性的艺术精神。"逸笔"反形似、重神轻行,侧重于强调主体精神的表达,表现主体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的精神。与侧重于写实描绘、追求形似的写实画法成为对比。  相似文献   

10.
服饰表演是以模特儿在舞台上的现场呈现来演绎时尚、展示服装内涵,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作为一门"审美生活化"的艺术,其表演选择自然实景作为舞台,挑战传统,演绎时尚新概念,达到了"自然天成",开创视听新纪元;以景喻事,天人合一秀珍品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汲天地之灵气,创造生命的真实与震撼"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倪瓒所倡"逸气"说是由道德之气衍生出来的艺术之气,体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体现着人格独立的追求。在写"胸中逸气"的创作行为中,这种道德之气最终转化到艺术上,成为艺术之气。"逸气"中的"逸"指的是闲云野鹤之遗民情怀,强调主体人格独立,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目的性的艺术精神。"逸笔"反形似、重神轻行,侧重于强调主体精神的表达,表现主体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的精神。与侧重于写实描绘、追求形似的写实画法成为对比。  相似文献   

12.
"乐",郭沫若先生的解释是:"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广泛地称之为乐。"而中国的文化就是一种乐天的"乐感文化"。它是慢慢由思想理论积淀并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积淀为形式,成为中国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思想集中现象。这种由文化转变来的心理结构,被称之为"文化—心理结构"。中国书籍自古以来就强调书卷气,追求乐感之美,以陶冶情操为目的,以心理愉悦为己任。  相似文献   

13.
"圆"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作为名词,它代表一种形式,一种内涵,一种品格;作为动词,它又昭示了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圆"逐渐从一种单纯的形态上升为一种生命的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为中国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能。  相似文献   

14.
宋代理学作为宋代精神文化的主导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理学中的"格物致知""尚真"等理论影响了宋代绘画追求写实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宋代的风俗画亦是以写实作为出发点以市井、田家、民风民俗为题材而进行的创作,这些风俗作品从造型到内容都体现了"尚真""求真"的绘画理念,《货郎图》便是这种理念指引下的代表性创作。  相似文献   

15.
福贵是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主要人物,他的人生充满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然而面对命运的重重打击,他没有绝望,他的生命是宽广而丰富的。福贵身上所体现出的朴实、宽容、隐忍和承受是中国农民的传统文化性格,他"自然""无为"的人生之道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艺术乃心灵之物",除了艺术以外,似乎再没有哪一种活动可以让人直接与他的本性关联。本文试图从探索现代艺术、时代情境以及国内当代艺术的过程中,引发对人的内心、本性的关注和内省。并且,以艺术表达来直接、坦诚、勇敢的面对社会。有时现实并不美丽,但它是真实的,它让美与丑同时并存,它甚至是荒诞的,承认了荒诞,艺术创作恰恰证实了人的唯一真实的力量,而从中获得生命的自由和快乐。而艺术创作,更像是一种不可见的心理事件,正如拉兹洛所说:"思想、想象、感情和感觉是私有的:任何人也没有直接进入到别人的心灵当中去过……心灵只能通  相似文献   

17.
青歌赛中加入"原生态唱法"这一类别,给广大听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感受,同样也给众多声乐教育工作者以强烈的审思,什么是原生态?什么是原生态唱法?都备受争议。本文从原生态演唱中"表演"与"表达"的关系为切入点,来探讨原生态唱法的"真"和"美"以及近年来原生态歌曲发展出现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理论告诉我们绘画是一种心灵的表现,艺术家通过艺术加工赋予了绘画新的生命。本文从西方哲学的角度阐述了绘画和理念的关系,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语言及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等方面论证。  相似文献   

19.
因为父母入狱,很多孩子的身心会受到难以弥补的伤害,在世俗眼光看来,他们就是"劳改犯"的孩子,这些处于发育期或叛逆期的孩子,成了被人看不起的人,其中有不少人自暴自弃,走上了犯罪道路,成为了"罪二代"。这已成为了一种现象,而非一种特例。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就在于"医人",因而对于"罪二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在<天真之歌>中布莱克用"土造水笔"重塑童心,开启了天国之门,充分表现了一种深广的宇宙和谐观,即人在心灵中有童心引导的与上帝关系之和谐,与他人关系之和谐,与大自然关系之和谐.<天真之歌>所蕴涵的和谐观与儒家思想内核具有契合之处,即人类心灵中主客体关系的内在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