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理论齿面重构数字化造型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的数控加工,必须对蜗轮理论齿面进行精确数字化造型。本文提出了1种齿面离散与重构算法,即运用一族截平面将蜗轮单齿理论齿面沿接触线进行离散,获得离散型值点云;在严格限定蜗轮齿面各边界约束的基础上,运用Bernstein—Bezier三角片插值法对上述离散型值点云进行插值重构,获得G^1级光顺的高度近似蜗轮齿面,该建模方法适用于大多数CAD数据接口。对这一算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研究建立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真实齿面离散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应用三角B—B曲面片对离散型值点云插值,生成G^1光顺的高度近似齿面,为该型蜗轮的数控加工提供合适的数学模型及相应的CAD数据接口,达到蜗轮数字化造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数字制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在传统模式下设计、加工复杂,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多变的要求。提出蜗杆副的数字制造策略,从数字化造型方案、接触性能仿真、加工工艺自动规划、数控加工方案及误差检测等方面,论述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数字制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在VBA环境下,运用虚拟加工技术开发机械零件三维实体造型的实现机制和关键技术,通过引入驾驭式控制方式实现了对仿真过程的实时控制,并通过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副实体造型程序实例,阐述了三维驾驭式实体造型的设计方法。为该型蜗轮的数控加工提供合适的数学模型及相应的CAD数据接口,达到蜗轮数字化造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以下简称平面二包蜗杆副)是一种优良的传动形式,但由于设计、加工手段的落后,无法适应市场快速多变、高性能、低价格的要求。信息时代的来临为制造业带来了巨变,数字制造应成为平面二包蜗杆副的全新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6.
7.
8.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蜗轮滚刀的设计大庆石油学院代学坤,张国臣,李崇志,刘宝杰一、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蜗轮滚刀设计制造的理论分析1.坐标系的建立为了便于实际加工过程中的参数测量。采用与加工过程一致的空间坐标系统(如图1所示)。图中坐标系与蜗轮固联.... 相似文献
9.
10.
11.
平面二次包络蜗轮真实齿面的离散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的数控加工,必须对蜗轮进行精确数字化造型。针对这一难题,提出在蜗轮真实齿面上运用截面法沿接触线进行离散,将蜗轮齿面离散成型值点云,为运用三角B-B曲面片对型值点云插值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虽然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副具有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大、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但它的应用却始终受到限制。原因主要是 :(1)该型蜗轮传动设计及制造工艺均比较复杂 ,产品制造周期比较长 ;(2 )每生产一种规格的蜗轮副都要制作一把专用蜗轮滚刀 ,增加了蜗轮副的制造成本。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利用过去的设计以及设计经验来求解新问题。本文将这一思想与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副的设计结合起来 ,以期在蜗轮副设计和蜗轮滚刀的重用问题上取得成效 ,最终达到提高蜗轮副的设计效率、降低蜗轮副的制造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合理建立平面包络环面蜗杆标架的基础上 ,准确推导啮合方程和蜗杆接触线计算公式 ,并制定相应的计算机算法。在AutoCAD2 0 0 0平台上 ,运用VisualBasic开发工具编程绘制了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的三维离散模型。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开发三维实体模型 相似文献
14.
平面二次包络蜗轮齿面的插值重构建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深入研究建立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真实齿面离散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三角B-B曲面片对离散型值点云插值,生成G1光顺的高度近似齿面,为该型蜗轮的数控加工提供合适的数学模型及相应的CAD数据接口,达到蜗轮数字化造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平面包络环面蜗轮四轴数控加工工艺方案.具体利用matlab和UG及其开发平台、VC++和VERICUT对平面包络环面蜗轮四轴数控加工编程的刀轨算法及后置处理器的开发、加工仿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加工仿真实例验证了平面包络环面蜗轮四轴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the tooth surface mathematical equ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gearing mai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ordinary type worm gear set(e.g., ZN, ZA, or ZK). The research of forming mechanism and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method for the double pitch worm gear set is not enough. So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al model deducing and geometry modeling of double pitch ZN-type worm gear set based on gener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the precise geometric model of double pitch ZN-type worm gear set,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double pitch ZN-type worm gear set are investigated.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ZN-type worm gear set is derived based on its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theory of gearing. According to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worm gear set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a geometry modeling method of the double pitch ZN-type worm and worm gear is presented. Furthermore, a geometrical precision calculate method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geometrical quality of the double pitch worm gear set. As a result, the maximum error is less than 6′10–4 mm in magnitude, thus the model of the double pitch ZN-type worm gear set is avail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 derived mathematical model and the proposed geometrical modeling method are helpful to guiding th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contact analysis of the worm gear set.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