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将谢氏丙酸杆菌TS-10应用于特型酒生产中,起到“增丙降乳”的效果,对该菌的一些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H5.0环境中,TS-10可以完全降解2%乳酸;在液态发酵体系中,TS-10可以耐受2%乙醇;在乳酸与葡萄糖同时存在的情况下,TS-10优先利用乳酸,乳酸平均降解速率约为葡萄糖的3倍.  相似文献   

2.
固定化丙酸菌发酵生产丙酸--黄水应用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固定化丙酸菌利用黄水发酵产丙酸。在本实验条件下,选取固定丙酸菌的最适海藻酸钠的浓度为4%。黄水做底物时固定化丙酸菌产酸量为17.7g/L,发酵时间168h;游离细胞产酸量为11.5g/L,发酵时间为216h;混合底物(葡萄糖:乳酸=1:1,1:2,1:3,1:4)的产酸量分别为11g/L,17g/L,20g/L,24g/L。发酵时间96h。  相似文献   

3.
耐糖鼠李糖乳杆菌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株耐糖鼠李糖乳杆菌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发酵生产L-乳酸进行研究。考察了接种量、发酵温度、pH和中和剂对乳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5%(w/w),温度40℃,pH613,中和剂为氨水。当初始葡萄糖浓度为200g/L时,在16L罐中分批发酵90h,L-乳酸浓度达到182.8g,L,转化率为91.4%,产酸速率为2.03g/(h·L)。  相似文献   

4.
利用植物乳杆菌发酵鲶鱼骨肉粉,研究了葡萄糖添加量对鲶鱼骨肉粉中矿物质和蛋白质溶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葡萄糖的添加量为5%时,鲶鱼骨肉粉中蛋白质的转化率和溶出量最高,发酵液的pH值最低,乳酸度最高;当葡萄糖添加量为10%时,骨肉粉中总灰分、钙和磷的转化率及溶出量最高;当葡萄糖添加量为15%时,镁的转化率和溶出量最高,铁和锌的转化率及溶出量不随葡萄糖添加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培养方式和各种培养条件对丙酸杆菌的生长、丙酸生物量及环境酸度变化的影响,初步确定丙酸杆菌发酵的初步优化培养方式、培养基的始初pH及不同浓度的营养成分对丙酸杆菌的生长和产竣量的影响,初步优化的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30%,酵母膏2.0%,蛋白胨0.3%,氯化钴6ppm;培养方式:静置有氧培养好;灭菌前pH:7.0~7.5。  相似文献   

6.
为了开发多菌微生态制剂,可通过混合发酵加以实现。该方法不但一次发酵得2种或以上益生菌细胞,又能获得对致病菌有抑杀作用的代谢产物,从而大大降低发酵成本。以谢氏丙酸菌与不同乳杆菌进行混合发酵,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通过牛津杯法筛选,高效液相法测定其有机酸含量。得到:谢氏丙酸菌与鼠李糖乳杆菌6003混合培养抑菌效果最佳,乳酸、丙酸产量分别达到17.65、28.55 g/kg(湿重);对2种指示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63、19.39 mm;之后结合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获得最佳培养条件:葡萄糖0.21 mol/L,复配氮源添加量2.17%,初始p H6.72,K2HPO4·H2O添加量为0.52×10-3 mol/L,MnSO4·H2O添加量为0.59×10-5 mol/L,优化后混合培养液对2种指示菌平均抑菌直径分别为18.49、22.63 mm,比优化前提高4.93%、16.72%。乳酸、丙酸产量为43.03、16.92 g/kg(湿重)。因此,谢氏丙酸菌与鼠李糖乳杆菌6003混合培养能提高产物抑菌效果,是一种值得开发的生产微生态制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乳酸克鲁维酵母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及嗜热链球菌混菌发酵降解乳糖的条件,研究了乳酸克鲁维酵母的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3个因素对乳糖降解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参数.利用直接比色法测定乳糖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最佳混菌发酵降解乳糖的条件为乳酸克鲁维酵母的接种量5.5 mL-1(对数值),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5.5 h.此条件平均乳糖降解率为25.45%.  相似文献   

8.
凝结芽孢杆菌CICIM B1821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CICIM B1821是一株实验室前期筛选获得的产L-乳酸的嗜热菌。该菌株在34~55℃范围内均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特性和产酸特性,50℃时获得最高的比生长速率和最大的乳酸积累量。CICIMB1821能够在pH为5.0~7.5的范围内保持高的菌体活性。氧气的存在有利于CICIMB1821的快速生长.但会导致副产物的积累,而在不通氧的条件下该菌株也生长良好,同时产酸速率可高达5.63g/L·h。控制残糖浓度不高于10%的发酵条件下,发酵48h,可积累乳酸107.5g/L,副产物总和仅为1.05g/L,葡萄糖对乳酸的得率为97.5%,所产L-乳酸光学纯度高于99%。此外,高浓度葡萄糖发酵实验显示,该菌株可在高渗透压下利用20%葡萄糖发酵生产L-乳酸,发酵100h.可积累乳酸134g/L,副产物总和仅为1.12g/L,葡萄糖对乳酸的得率为92.0%。  相似文献   

9.
利用豆渣、黄浆水发酵生产曲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以豆腐渣、黄浆水为主要原料利用米曲霉发酵生产曲酸,对发酵生成曲酸所需添加的各种营养因素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出该茵利用豆渣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豆渣80%、麸皮24%、酵母膏1.2%、Mg-SO4·7H2O 0.16%,pH为自然;接种量为10%,每250mL三角瓶装量为50g,在30℃发酵培养,5~6d菌体生长量和曲酸产量最大。米曲霉利用黄浆水生产曲酸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2%、酵母膏0.5%、MgSO4·7H2O0.05%、K2HPO4 0.05%、黄浆水100%,pH为6.0,接种量10%。每250mL三角瓶装量100mL在30℃转速为200r/min的摇床振荡发酵培养,5~6d菌体生长量和曲酸产量最大。  相似文献   

10.
熊涛  李军波  彭飞  关倩倩 《食品科学》2015,36(11):172-176
以2、5、8 g/100 mL食盐添加量的传统自然发酵泡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3 种不同食盐质量浓度的传统自然发酵泡菜中优势菌系结构、卤水pH值和总酸、底物和代谢产物、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乳酸菌主导整个泡菜发酵过程,蔗糖一直被代谢利用,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逐步增加,发酵结束时乳酸大量积累。食盐质量浓度对泡菜发酵前期有显著影响,2 g/100 mL食盐质量浓度的泡菜中乳酸菌的繁殖代谢最快,发酵结束时pH值最低,总酸含量最高;5 g/100 mL食盐质量浓度能较好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最快通过亚硝峰,产生的乙醇量最高;8 g/100 mL食盐质量浓度抑制了泡菜中乳酸菌的繁殖代谢,使泡菜的成熟期延迟,对蔗糖的利用率最低。  相似文献   

11.
马汉军  潘润淑 《肉类工业》2001,(Z1):134-136
试验对糖在中式发酵香肠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糖的添加可降低制品的pH值、增加乳酸量、减少亚硝酸盐残留量、促进良好风味的形成.37℃发酵36h后,其pH值、乳酸量和亚硝酸盐残留量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发酵速率以葡萄糖组和蔗糖组较快,但这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蔗糖添加量(1%,2%,4%)时,经36h发酵,其pH值和乳酸量无明显差异(P>0.05).蔗糖用量为6%~8%时制品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12.
米根霉不同菌丝体形态对重复间歇发酵生产L-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米根霉在3L 发酵罐重复间歇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对发酵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絮状米根霉首批发酵产L- 乳酸为105.8g/L,葡萄糖转化率88.12%,球状米根霉产L- 乳酸105.0g/L,葡萄糖转化率87.50%;在重复间歇发酵过程中,球状米根霉前6 批产L- 乳酸均保持在80.00g/L 以上,第7 批产L- 乳酸78.60g/L,葡萄糖转化率均高于87.33%,产酸效率最高可达到4.26g/(L·h),而絮状米根霉前4 批产L- 乳酸可保持在80.00g/L 以上,第5 批产L- 乳酸78.30g/L,第6 批产L- 乳酸77.40g/L,第7 批产L- 乳酸70.20g/L,产酸效率最高可达4.07g/(L·h)。研究数据显示,球状米根霉更适于重复间歇发酵生产L- 乳酸。  相似文献   

13.
无害李斯特菌是李斯特菌属中的一种,可在多种食品中发现。分离自发酵蔬菜中的乳酸片球菌对李斯特菌表现出抑菌活性,在生物防腐领域具有应用前景。通过比浊法测定无害李斯特菌在不同培养基、接种量、培养温度、初始pH值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同时分析了乳酸片球菌发酵上清液对无害李斯特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无害李斯特菌可在MRS和TSB培养基中生长,且随接种量的增加生长速度加快;添加发酵上清液浓度越高,对无害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越好;在(28~40)℃的范围内,温度越高,无害李斯特菌生长速度越快,而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效果则越不明显;无害李斯特菌的最适生长pH值为7,在pH6时发酵上清液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对芭蕉芋糖化液的三角瓶酒精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种子培养基为含葡萄糖16.1%的芭蕉芋糖化液添加1%玉米浆和0.2%尿素,种子培养条件为33℃,15r/min摇床培养17h,接种量10%。发酵培养基为含葡萄糖16.1%2芭蕉芋糖液中尿素0.2%和玉米浆2%。发酵初始pH值4.3,33℃下静置发酵。在此发酵条件下可从16.1%的糖液中得到9.43%(v/v)的酒精,达到葡萄糖理论转化率的91.0%。  相似文献   

1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造成粮食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对DON含量进行检测分析,通过液体浸泡法,探究了ClO_2对DON纯品以及玉米乙醇发酵糟液中DON的降解效果。结果显示:DON降解率随ClO_2溶液浓度的增大以及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且pH值对DON降解有影响。当pH值为4. 5~5. 5时,600 mg/L ClO_2溶液对DON纯品处理12 h,降解率为28. 23%,并产生了2种降解产物;该方法同样适用于玉米乙醇发酵糟液中DON降解,600 mg/L的ClO_2溶液对玉米发酵糟液处理12 h,降解率达40. 70%,降解效果较好,对处理乙醇发酵工艺中的DON或其他真菌毒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大规模生产中对DON的去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混菌固态发酵生产菜籽肽培养基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工业副产品菜籽粕为原料,通过枯草芽孢杆菌和雅致放射毛霉混菌固态发酵生产菜籽肽。先以肽得率、氮溶解指数和硫甙降解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得到混菌发酵的培养基条件,再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起菜籽肽得率与各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优化混菌固态发酵培养基组成,得出最佳的培养基工艺条件为:菜籽粕中麸皮添加量5%、料液比1:1.35、葡萄糖添加量0.50%、KH2PO4添加量0.36%、初始pH6.5,此条件下发酵产品的菜籽肽得率可达6.85%,同时测得在此优化条件下的硫甙降解率为62.09%。  相似文献   

17.
乳酸菌降解亚硝酸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7  
对乳酸菌降解亚硝酸盐机理进行了研究。其机理为 :乳酸菌对亚硝酸盐的降解分为酶降解和酸降解 2个阶段。在发酵的前期 ,培养液 pH值 >4 5时 ,乳酸菌对亚硝酸盐降解以酶降解为主 ;发酵后期 ,由于乳酸菌本身产生酸 ,使培养液 pH值降低 ,<4 0后 ,亚硝酸盐的降解主要以酸降解为主。由于乳酸杆菌产酸能力强于球菌 ,乳酸杆菌降解亚硝酸盐能力大于乳酸球菌 ,而在发酵前期 (pH值 >4 5 ) ,杆菌与球菌降解亚硝酸盐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乳酸片球菌、乳杆菌-Lo3、乳杆菌-B5407和清酒乳杆菌4种不同乳酸菌在发酵草鱼肉时鱼肉理化特性及蛋白质降解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后,鱼肉pH值迅速由最初的6.25降至2d时的5.06~5.40,对照组则为5.98;接种发酵剂的草鱼肉的TBA和TVB-N值的上升较缓慢,整个发酵过程中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腌制草鱼肉的蛋白质在发酵期发生了轻微的降解,游离氨基酸略有增加;贮藏期间游离氨基酸量显著增加,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均发生了强烈的水解,接菌组的蛋白降解显著多于对照组,其中,接种乳酸片球菌和乳杆菌-B5407组降解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9.
D-乳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性中间体和聚乳酸合成的原料,其生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Escherichia coli CICIM B0013-070是一株能同型发酵合成D-乳酸的基因重组菌。比较该菌株不同温度、不同供氧强度下的生长情况及发酵产酸性能。结果显示,采用微好氧发酵,在37、40℃温度下菌体量仍在增长;当发酵温度高于42℃后,菌体生长受到一定抑制,菌体量保持稳定,而乳酸的比合成速率和乳酸得率均有所提高。另外,对比微好氧发酵和限氧发酵的乳酸比合成速率发现,前者为后者的1.5~2倍;且微好氧条件下,葡萄糖到乳酸的得率随温度的提高逐渐增加,较高温度下接近甚至超过了限氧条件相同发酵温度下的得率。上述结果表明,在非严格限氧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发酵温度的提高,实现发酵阶段菌体生长和D-乳酸合成的代谢流微调,维持D-乳酸高生产强度的同时提高D-乳酸得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获得的虾青素产生菌CHU-R进行最佳培养基、培养温度、接种量、初始pH等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得到CHU-R菌产虾青素的最佳培养基为:6%蔗糖、1%糖蜜、0.5%硫酸铵、0.3% Na2HPO4、0.05% KI、0.05% MgSO4·7H2O; 50 L罐最适发酵工艺条件为:温度28℃,通风量1:0.1~0.15(V/V/min)、初始转速120 r/min、罐压0.05~0.08 MPa、装液量30L、初始pH 6.8~7.0、接种量6%,发酵过程维持溶氧量在40~60%之间.由此得到的虾青素含量近达23 mg/g干菌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