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室内的热舒适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工作效率。针对该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选用零方程模型对空调系统下送上回、上送上回、上送下回三种通风方式进行模拟研究,并对温度场、PMV、PPD、空气龄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和其它两种通风方式相比,上送上回通风方式室内工作区最低气温都在25℃以上,最高气温基本上在28℃以下;在工作人员呼吸平面处空气龄在700s左右,该区域的PMV和PPD分别为0.8和22%左右,可以获得较好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以轨道交通控制中心数据机房为研究对象,给出了数据机房的空调负荷特征,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Airpak,建立机房的CFD模型,针对低、中、高三种空调负荷强度下,给出采用下送上回、冷通道下送上回、侧送侧回和上送上回四种不同空调送风形式时,机房内的气流组织分布特性、温度场和流场进行模拟分析,提出不同送风形式的适用性,用于指导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模拟某机械加工车间三种类置换通风系统(中横向送上回、下横向送上回、下竖向送上回)对细颗粒物(PM2.5)的移除能力。现场实测验证了模拟准确性。结果表明:三种类置换通风系统会形成污染物分层现象,车间下部工人呼吸区的污染物质量浓度低于车间上部的污染物质量浓度;通过降低排风口高度可以使车间人员活动区污染物降低26.3%~70%;下竖向送上回的通风形式对细颗粒物控制效果更好,排污效率更高且不易造成吹风感,更适用于工业厂房的通风。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的展厅空间复杂,在设计时需对其气流组织及舒适性等加以模拟预测,必要时对其气流组织的设计方案进行比选。笔者以河南省洛阳市某博物馆一个展厅的气流组织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侧喷下回、地送上回两种送回风形式,并对其冬夏季工况分别运用气流组织CFD模拟软件,模拟现场气流组织形式,比较两个方案的温度场及速度场,最终结果表明,地送上回的送回风形式在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均略优于侧喷下回,尤其是冬季制热工况尤为明显,运用该送回风形式在人员活动区域的热舒适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目前机房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机房冷却方式“下送上回”与冷热通道的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夏季工况5.5 m和8.2 m送风口高度及3种不同送风量下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等进行试验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送风口高度增大时,分层高度增大导致空调冷负荷增加。在相同送风量下,送风口高度对室内工作区内的平均温度影响较大;送风口高度越高室内风速分布越均匀。  相似文献   

7.
以深圳地铁2号线红树湾车站、长沙地铁2号线湘江中路车站为例,讲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空调系统下送风的相关案例,上述两个车站结合了车站的具体布置形式采用了空调系统中热对流交换较好的下送、上回的气流组织方案并减少了带电设备上方风管的数量,减小了风管保温层掉落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
建立上送上排、上送下排和置换通风三种常用通风方式下室内污染物稀释规律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比实验,讨论了选用三种不同通风方式时,不同送风量对室内污染物的稀释效果,并提出了如何提高通风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改善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室内环境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置换通风因其舒适度高、空气品质良好、节能等优点,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同送回风方式对主动式置换通风的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针对某住宅建筑三种通风方式下的室内速度场、室内CO2浓度、室内PM2.5浓度等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送单回方式通风时,通风效果明显弱于多送单回与多送多回方式,而室内CO2浓度和室内PM2.5浓度均较高;冬季室内CO2浓度较高,夏季室内PM2.5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杨婉 《四川制冷》2008,(6):21-23
将通风工程技术和室内污染控制技术相结合,通过模拟室内环境条件,研究了紫外光照射时,上送上排、上送下排和置换通风三种不同通风方式下,室内环境中涂有二氧化钛涂料时,对甲醛的去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送风量条件下,有紫外光照射时,二氧化钛涂料在置换通风方式下对室内甲醛的降解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张春阳  林豹 《制冷》2010,29(3):50-56
针对相同室内条件、不同送回风口位置下的两种模型,运用暖通空调专用数值模拟软件Airpark,对室内速度场、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不同送回风口位置下的空气品质和人体热舒适,为教室等人员密集区域空调室内的气流组织形式优化设计提供了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兰芳  万建武 《制冷》2013,(4):26-32
文章以PMV-PPD指标作为衡量室内热舒适的指标,以广州地区某办公建筑为例,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对空调能耗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相同人体热舒适条件下,相对湿度大、温度低的室内设计参数组合需要的空调能耗比相对湿度小、温度高的室内设计参数组合需要的空调能耗小。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在相同人体热舒适条件下,室内设计参数选取的方法,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与建筑能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对热舒适性和建筑能耗的影响,对实际建筑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室内热舒适性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内,可通过提高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途径来减少空调系统能耗。  相似文献   

14.
大型综合室内亲子乐园属于高大空间,设有游乐设施和游戏的特殊性使得对空间的舒适性要求一致,但是送风气流遇阻严重,室内存在较多气流死角,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和儿童健康。因此其空调设计不仅需要考虑温度、风速的空间均匀度,还要考虑各点的空气龄和PMV-PPD指标。以天津某亲子乐园为研究对象,利用scSTREAM软件对适用于该房间的辐射供冷加新风、置换通风、混合通风三种空调方式的送风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流场的均匀性、人员的热舒适性等方面对模拟结果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辐射供冷加新风方式的空间均匀性和PMV指标最佳,混合通风方式的空气龄最小。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大学学生宿舍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安装分体式空调器后学生宿舍冬季室内热环境状况。通过采用现场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2方面分析冬季空调房间内的热环境。主要调查某一特定温度及风速下不同位置室内人员的热舒适度,分析问卷调查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较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之间存在的偏差,提出改善宿舍热环境建议措施,以提高冬季空调工况下学生宿舍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用FIDAP软件模拟了旅馆客房在两种空调方式下的速度场、温度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客房的热舒适度,提出了两种空调方式气流组织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某一典型的空调办公室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计算软件FLUENT模拟冬季室内设计温度分别为18℃和20℃时室内气流组织的分布状况,对比分析了在不同的室内设计温度下,达到相同的热舒适温度时,室内热负荷的变化,得出冬季室内设计温度为18℃时,采用大温差送风在消耗较少能量的情况下能达到最佳的热舒适温度,为其他相同或类似房间空调系统的选择和气流组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有效地通风和合理的气流组织对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控制室内污染物浓度,对实现健康建筑、舒适性空调有着重要的意义。室内空调气流组织方式多种多样,对其效果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多集中在理论分析,而对气流组织效果的监测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监测方法没有一个完成的体系。首先对空调气流组织现场监测和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得知现场检测方法多以工程标准,只是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并不能完全反映气流组织的轨迹特征。其次,为了更好的反映不同时刻空调气流组织的特征,建立气流组织的监测方法,以5m×3m×2.8m的一个典型实验房间为例,利用计算模拟方法,分析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温度、风速等衰减特征,为室内气流组织现场智能监测测点布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夏季办公室空调房间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描述和分析在夏季使用分体落地式空调器来制冷的办公室室内的气流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其物理和数学模型,应用CFD方法对办公室空调房间上送下回的送风方式下的气流组织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通过Fluent软件来进行数值解算,给出室内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分布状况。通过对不同空间位置的速度矢量图和温度等值线图的分析,得到了该室内气流组织的合理性和人员所处不同区域的热舒适性,并以此来指导办公室内空调通风的设计和改进。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an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is impractical in Taiwan due to local hot and humid weather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a hybrid cooling system utilizing an evaporative cooler coupled with a chemical dehumidifier is investigated. The solid desiccant, or silica gel, which could be regenerated by solar energy, dehumidifies the incoming air while the evaporative cooler effectively cools it down to the indoor comfort condition. An optimal design approach including a sensitivity study was performed during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process. A systematic result was obtained providing design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desiccant consumption rate and solar collector area needed for indoor comfort air‐conditio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