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Ti、Ti-Mo微合金钢进行了热轧及离线回火实验,研究了终轧温度、终冷温度及回火温度对实验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相应的强化机制。结果表明,当终轧温度较高时,Ti、Ti-Mo微合金钢的热轧态力学性能较优,经过回火处理后,对应的屈服强度升高,分别达到了715 MPa和710 MPa。回火工艺处理后,Ti、Ti-Mo微合金钢的最大屈服强度增量分别为29 MPa和161 MPa,最大抗拉强度增量分别为7 MPa和88 MPa。实验钢铁素体基体上均存在相间析出与弥散析出,其中弥散析出所占比例较大,在不同工艺下Ti、Ti-Mo微合金钢中析出强化量占屈服强度的比值分别为20%~51%和26%~48%,对应最大析出强化量分别为364 MPa和342 MPa。  相似文献   

2.
对Ti微合金钢和不同Mo/Ti原子配比的Ti-Mo合金钢进行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分析,并利用透射电镜对钢中析出的纳米级的碳化物粒子的形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Ti微合金钢中添加Mo能够使钢的强度显著提高;在Ti含量一定的条件下,随着Mo的增加,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Mo/Ti的原子比值分别为0.7、1.1和1.3时,钢的力学性能在原子比值为1.1时最优,其抗拉强度达825 MPa。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对Ti微合金钢进行了NG-TMCP热轧试验,并用SEM、TEM、化学相分析和X射线小角散射分析了其性能和析出相。结果表明,当轧后在700℃等温时,得到铁素体+珠光体组织,试验钢的屈服强度超过了550 MPa,但低温冲击性能偏低;试验钢中有大量的M3C和MC型颗粒析出,小于36 nm的纳米颗粒起到了显著的析出强化作用,析出强化增量达到279 MPa;采用综合强化机理计算得到的理论屈服强度与试验值吻合。  相似文献   

4.
利用OM,EBSD,TEM,XRD及物理化学相分析法,对不同卷取温度下Ti-V-Mo复合微合金化热轧高强钢的强化增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分别讨论了卷取温度对屈服强度和MC相粒子对均匀塑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600℃卷取时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为1134 MPa,屈服强度为1080 MPa,延伸率为13.2%,均匀延伸率为6.8%,其析出强化增量sp在444~487 MPa范围内,甚至更高,主要是由质量分数高达72.6%的10 nm以下的(Ti,V,Mo)C粒子提供的.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是主要的强化方式,sp的改变是导致不同卷取温度下屈服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卷取温度由500℃升高至600℃,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不断增加,均匀延伸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呈线性缓慢增加.其主要原因是sp对屈服强度的贡献量不断提高,在提高强度的同时改善了均匀塑性.  相似文献   

5.
Nb-Ti微合金碳氮化物析出行为及微合金钢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含Nb、Ti的微合金钢进行模拟卷曲和连续退火处理,采用金相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深入研究微合金元素碳氮化物在铁素体相中的析出行为及退火后钢的性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合金碳氮化物会在600~700℃时从铁素体中大量析出,析出物呈方形,大小为几十到一百纳米不等,为复杂的(Nb,Ti)(C,N)复合物;经过800℃左右的连续退火处理后析出物数量减少,体积变小;钢在800℃左右的连续退火处理后的组织为铁素体和团絮状的渗碳体,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钢的屈服强度降低,伸长率升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Gleeble-1500D模拟机进行了Ti微合金钢的热模拟试验,研究了其在薄板坯连铸连轧(TSCR)流程下Ti(C,N)沉淀析出行为。结果表明,Ti微合金钢在TSCR流程中存在两类含Ti析出物:正方形的或矩形的TiN和球形或不规则形状TiC。TiN析出物主要在连铸凝固前钢液中和铸坯均匀化加热时析出,在连轧时起到抑制动态再结晶晶粒生长的作用;而TiC析出物主要是在连轧和卷取时析出,对Ti微合金钢起沉淀强化作用。为了提高Ti微合金钢沉淀强化效果,应在TSCR流程中增加TiC的体积分数和减小TiC的尺寸。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万能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卷取温度对12Cr1MoV耐热钢热轧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卷取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降低,断后伸长率提高;只有在660℃卷取时,试验钢应力-应变曲线呈现连续屈服,其他卷取温度下,均出现了屈服平台;710℃卷取时,12Cr1MoV耐热钢具有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为689 MPa,屈服强度为597 MPa,断后伸长率为17%。试验钢的强韧化是由细晶强化、相变强化和析出强化等多种强化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合适的卷取温度,才能同时发挥出相变强化和析出强化的作用,最终使试验钢获得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复合添加Nb和Ti的微合金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模拟、显微硬度、透射电镜以及纳米压痕技术等方法对实验钢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和卷取过程中的冷却速率对组织演变及显微硬度的影响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了(Nb,Ti)C在卷取中的析出规律及其对铁素体相微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冷却和卷取过程中的冷却速率的增加都能促进Nb-Ti实验钢从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向贝氏体组织转变,细化铁素体晶粒.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实验钢的显微硬度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逐渐升高,而在卷取过程中由于较小冷却速率能够促进(Nb,Ti)C在铁素体中的形核和长大使得铁素体中存在大量均匀弥散分布的纳米析出物,提高了基体的强度,因此随着卷取过程中冷却速率的增加实验钢的显微硬度呈现降低的趋势.Nb-Ti实验钢中铁素体相的纳米硬度为4.13 GPa,Young's模量为249.3 GPa,普通C-Si-Mn钢铁素体相的纳米硬度为2.64 GPa,Young's模量为237.4 GPa,纳米析出物对铁素体相的纳米硬度的贡献达到1.49 GPa.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Ti含量对微合金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采用Hall-Petch细晶强化公式和Ashby-Orowan沉淀强化模型分析其变化规律的原因。结果表明:含Ti微合金低碳钢随着钢中Ti含量的增加,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屈强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以Ti含量为0.042%为界,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增长趋势显著增加,主要是因为Ti含量大于0.042%时,富余的Ti与C元素结合析出颗粒细小的Ti C颗粒,起到强烈的沉淀强化作用;伸长率随Ti含量的增加减小,其降低的程度也随Ti含量减小,原因是Ti含量较低时析出的Ti N、Ti4C2S2尺寸较大,引起的脆化效应要远强于Ti C。Ti C颗粒的沉淀强化作用使试验钢强度显著增加,伸长率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采用低成本Ti微合金元素进行强化,获得了抗拉强度745~760MPa,下屈服强度640~655MPa,伸长率为23. 0%~23. 5%的热轧钢板。同时,通过调整热轧工艺,获得了终冷温度与热轧板强度的关系。此外,研究了轧制过程不同阶段析出相的种类、分布以及析出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钢板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与其终冷温度基本呈线性关系,随终冷温度的降低,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明显提高。析出相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粗轧结束时,Ti的析出率接近50%,在精轧结束时,Ti的析出率接近60%。在700℃等温卷取后,Ti的析出率超过95%。降低卷取温度到650、600℃时,Ti的析出率分别降低到87. 5%、75. 2%。如果700℃终冷后采用空冷方式冷却,Ti的析出率最低,降低到只有63. 3%,与精轧结束时析出量相近。  相似文献   

11.
An atomic transition model of a face-centered cubic (fcc) crystal to a primitive hexagonal ω and body-centered cubic (bcc) structures has been crystallographically built. The fcc structure can transform into the ω structure through a local shuffling or displacement of atoms about 0.4014 Å in iron for a fcc iron = 3.59 Å. The bcc structure can form either after the ω formation or concurrently by the similar mechanism, or the ω structure can be treated as an intermediate stage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fcc → bcc. Such a transition (fcc → ω + bcc transition) can be confirmed by Widmanstätten pattern formed in an iron meteorite, pearlitic structure and martensite composed of bcc-ferrite and ultra-fine ω particles in iron-carbon steels. The present fcc-bcc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matches with Pitsch’s one.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 METH)依赖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CPP) 实验大鼠纹状体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4(regulator of G-protein signal 4,RGS4)和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receptor D2)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 建立METH依赖CPP大鼠 1周组、2周组,应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大鼠纹状体RGS4和D2、抑制性G蛋白α亚基(inhibitory G protein α-subunit,Gαi)、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大鼠纹状体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METH依赖1周组、2周组大鼠在伴药箱的平均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RGS4蛋白在METH依赖1周、2周组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且与METH依赖1周组相比,2周组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D2、Gαi、MAPK蛋白以及cAMP在METH依赖1周、2周组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且与METH依赖1周组相比,2周组的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在METH依赖的CPP大鼠纹状体中,RGS4和D2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分子发生了改变,RGS4可能参与了METH依赖的CPP大鼠纹状体D2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干燥根。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是其两个主要成分,具有抗肿瘤等多方面药效活性。为了帮助进一步考察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的药效作用,我们对两个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开展了大鼠和体外药代研究。方法:大鼠口服或静脉给药汉防己提取物、汉防己甲素或汉防己乙素单体化合物以阐明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在体外检测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的血浆蛋白结合、全血-血浆分配、溶酶体捕获。以上实验产生的生物样品均采用液质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有两个药代特征,其一是这两个化合物的全血系统暴露水平均高于其各自血浆系统暴露水平,其二是在相同的给药剂量、动物实验条件及分析检测条件下,两个化合物在灌胃汉防己水提物后的系统暴露水平均高于其各自在灌胃单个化合物后的暴露水平。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的大鼠血浆游离药物分数约为2%~5%,其在大鼠红细胞浓度比在大鼠血浆浓度高5倍左右。溶酶体抑制剂阻碍溶酶体捕获这两个化合物并显著减少其在HEK-293细胞中浓度。 结论:血浆蛋白结合、红细胞结合及组织细胞中溶酶体捕获三个因素极大地限制了游离的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的系统暴露水平,该药代特点应在围绕这两个中药化合物开展药效研究时关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固溶处理过程中不同冷却速率对IN738LC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γ′相尺寸随固溶处理后的冷却速率提高而减小,γ′相形貌也随着冷却速率的提高而更加规则,从而使拉伸强度和持久性能随冷却速率的提高而增加,而伸长率呈降低趋势。从1120 ℃以30~40 ℃/min的冷却速率冷却到850 ℃,再空冷到室温的热处理制度,能够使IN738LC合金具有最佳强度和塑性匹配。  相似文献   

15.
植入物的表面修饰对于获得生物相容性或功能性界面非常重要。本项研究中, 钛金属表面的MgO薄膜在400?C进行溶胶-凝胶化,观察其微观结构、生物活性、抗菌性能和细胞毒性。结果发现,MgO在空气中老化后转化为Mg(OH)2。扫描电镜观察薄膜无裂纹。在模拟体液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生物活性,与成骨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对大肠杆菌有轻微的抗菌作用。MgO薄膜在钛金属生物医学植入物表面改性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炎症反应的作用,探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炎组,心肌炎+bortezomib处理组与心肌炎+MG-132处理组,每组各25只。腹腔接种柯萨奇B3病毒(CVB3)诱发急性心肌炎,次日处理组分别腹腔注射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或者MG-132,连续给药7 d;对照组腹腔注射空白溶剂。第8天小鼠取材,观察心肌组织的炎症病理改变,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炎症因子IL-6、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嗜中性多型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计数以及各组存活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肌炎组的IL-6、TNF-α水平,PMN计数均显著增加(P<0.05)。电镜下观察可见心肌炎组弥漫性心肌细胞肿胀、大量肌丝溶解线粒体肿胀空化。与心肌炎组相比,心肌炎+bortezomib处理组及MG-132处理组炎症因子的表达及PMN的浸润显著减少,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生存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 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降低CVB3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心肌损伤,提高生存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参与了CVB3心肌炎的发病过程,此酶体系统可能是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7.
自主设计了不同Al含量的含钛微合金钢,采用火花源光电直读光谱仪检测了每炉钢的化学成分,分析了Al含量对试验钢中O和Ti含量的影响规律;利用OM、SEM观察了试验钢夹杂物形貌并进行了能谱分析,研究了Al含量对试验钢夹杂物形成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l含量的增加,钢中Ti氧化物夹杂逐渐减少,Ti主要以TiN及TiC的形式存在,收得率得到提高;当Al质量分数大于0.033 7%时,Ti的收得率均高于90%;当Al质量分数控制在0.033 7%~0.060 6%时,脱氧效果较好,并可降低夹杂物数量、减小夹杂物的尺寸。  相似文献   

18.
杨倩  俞蕴莉  张全英 《金属学报》2021,26(3):292-298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多次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后胆汁酸代谢的变化。方法:招募10名健康受试者,收集受试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前后的血清标本,分为给药前组(PD),第5次给药后组(FD)及第8次给药后组(ED),采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LC-MS/MS)的方法,定量检测血清胆汁酸谱,并结合代谢组学的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研究多次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健康成人胆汁酸代谢谱的变化,检测各组肝功能生化指标,观察在给药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在给药前和给药后人血清的胆汁酸谱发生了变化,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甘氨胆酸(G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的浓度与给药前的基线相比显著升高(P<0.05),肝功能生化指标无明显的变化。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GCA,GCDCA为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胆汁酸改变最敏感的指标。结论:GCA和GCDCA或可作为对乙酰氨基酚致早期肝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匹多莫德注射剂对正常小鼠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脾组织TNF-α和IL-6表达及相关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匹多莫德免疫调节作用可能的机制。方法: RT-PCR法对小鼠脾组织的TNF-α和IL-6的表达进行分析;中性红法对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进行研究;MTT法检测ConA和LPS分别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血清溶血素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的产生。结果: 匹多莫德注射剂连续给药14d对正常小鼠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脾组织的TNF-α和IL-6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提高;ConA或LPS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匹多莫德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并促进TNF-α和IL-6表达。  相似文献   

20.
国产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润元  王鹏飞 《钢管》2004,33(1):5-8
简述了国产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的研制情况和设备的组成、特点及主要技术性能参数,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安装调试和试轧的关键技术要点。指出该机组具有核心技术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投资成本低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我国钢管企业新建机组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