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有人提出“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论”,他们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接近爆炸的边缘”、“将在数月内破裂”。对此也有人持“不能判断我国房地产已经是泡沫经济”的观点。两种论点针锋相对,使得议论很为热闹。对于这涉及2005年房地产形势的重大问题,必须做出明确而切合我国实际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只凭几个西方国家发生过的典型泡沫经济事件迅速形成并迅速破裂的例子,生搬硬套地用于中国,做出了“中国的房地产也会在最近迅速地形成泡沫经济,并迅速破裂”的预言是毫无疑义的,这个缺乏科学分析的“房地产泡沫破裂论”,必将通过实践检验而“破裂”。  相似文献   

3.
《广东建设信息》2004,(11):59-60
最近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众说纷纭,“泡沫论”激荡楼市。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械直指中国房地产泡沫现象,甚至预言泡沫即将破裂。另一方的观点也十分坚决。国内一些房产界大腕公开反驳;整个中国的住房空置率是下降的,房价普遍上涨并不意味着“泡沫”,而是表明需求的客观存在。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10月中旬也发布研究报告反击“泡沫论”,指出目前房地产金融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紧缩投资开发、控制金融信贷,以平抑房价涨幅,缓解楼市过热。目前,这场关于“泡沫论”的论战,无疑为房地产业又拉响了预警警报。论战的结果也许并非重要,在此起彼伏的预警声中,人们将用更为理性和冷静的目光,审度楼市发展现状,为后市调控和发展开出新的良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认识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特编辑本专题,探讨一些业界的热点话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没有多少泡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没有多少泡沫 2004年房价上升较快,社会上出现了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议论,有人说"全球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上,而这一泡沫是由中国和美国创造的",还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将在数月内破裂,不会超过一半".中国楼市果真是这样的情形吗?笔者不能苟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1)
任何国家,判断房地产泡沫的指标都是房价和收入比,综合分析比较房价、GDP和CPI的增长速度之和的关系。目前,上海的房价和收入比例差不多达到了6:1,深圳5:1,在房价极其低的三四线城市,二者的比例也达到了2:1的水平。如此看来,中国的房地产的泡沫破裂似乎是必然趋势。然而,中国讲房地产的泡沫问题将近5年,期间,无数人预测房地产崩盘,在争论中,房价不断高升。现实现象凸显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相比较于美国、香港和日本,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本质上与其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州建设》2005,(4):21-21
日前.中国央行上海分行警告说.地方银行贷款状况令人担忧。虽然中国央行没有指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具体问题.但是他们仍然认为目前存在着“潜在的金融风险”。对此.我们的判断是,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出现过热的苗头,更谈不上泡沫了。然而,这种全国性的分析并不适用于上海.仅就上海而言,它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  相似文献   

7.
着重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其发展中出现的“过热”和“泡沫”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泡沫及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房地产泡沫及我国目前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本文试从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危害,来讨论房地产泡沫的防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庄冬松 《四川建材》2005,31(6):127-129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强势运行,但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泡沫也在逐渐增大。本文阐述了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关系,并分析了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形势,最后提出了化解房地产泡沫及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09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表现出令人震惊的韧性,“房地产泡沫论”又引发了市场的担忧。本文阐述了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  相似文献   

11.
《重庆建筑》2005,(3):68-72
"地产泡沫",潜在的火药库 近来,有关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说法再掀波澜,一些国内外研究机构纷纷发表文章,直指中国房地产泡沫正处于"破裂的前夜".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大腕们群起反驳,认为是"胡说八道",官方机构也出面澄清,表示"局部过热不等于出现泡沫".这边论战尚未结束,那边"纷争"又起."泡沫说"的重要依据之一是今年来房地产价格迅猛增长,什么原因造成房地产价格大幅攀升?对此,"并肩作战"的房地产商和有关部门又意见相左,房地产商认为是"高地价拉高了房价",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则认为是"先有房价上涨,才有地价上涨".  相似文献   

12.
《重庆建筑》2005,(4):71-74
地产泡沫潜在的火药桶学者提出"泡沫论"中国经济学专●“”,●:家易宪容解读房产经济知识界的发难房地产套牢每一个中国人●:经济学家危言耸听中国房地产临近爆炸边缘地产商反击"泡●:●沫论"时下流传的房地产泡沫说是以讹传讹政府给个说法判断:●:房地产泡沫关键看是否存在真实需求面对"泡沫"恐慌是抢购,●,还是持币观望?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评估与预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经济泡沫的主要载体之一.一旦发生房地产泡沫,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后果是灾难性、毁灭性的.例如:1923--1926年的美国佛罗里达的房地产投机狂潮引发的房地产泡沫,最终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危机:20世纪90年代初破裂的日本地产泡沫,使日本经济至今没有走出"泡沫"的阴影:1 992--1 993年发生在我国海南的房地产泡沫,造成了约800亿银行坏账;1997年由于房地产泡沫而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震荡.那么,什么是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判断房地产是否"泡沫化",以及怎样对泡沫化进行预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方政府规避房地产泡沫危害的方法 房地产泡沫的一些危害是局部的,由当地承担,所以地方政府应设法规避此类危害。 1.实施土地价格,供应数量“多轨制” 土地价格“多轨制”,即同一宗土地有居住、工业及商业用地三种相差悬殊的价格。以下为2005年第一季度北京、上海各种用地的价格水平(国土资源部,2005)。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房地产泡沫测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房地产泡沫测度研究是当前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在系统回顾国内外房地产泡沫测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房地产泡沫测度研究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我国房地产泡沫测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房地产泡沫测度研究应该尽快加强房地产泡沫内在机理探索,从当前的间接测度转向更深层次的直接测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周岩 《中州建设》2009,(4):104-105
美国房地产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何酿成此次次贷危机.次贷危机会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冲击?会发生“中国版次贷危机”吗?中国房价将走向何方?李延喜的《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一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介绍.更是给读者一种分析全球经济热点的思路,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几年,不少人士著文或发表意见分析房地产形势。2001年底有人指出,我国当年的房地产已经与1993年一样“过热”,并预计2002年就要出现房地产的“冬天”。2002年至2003年7月,又有许多人分析房地产泡沫和风险,认为问题严重。有人著文认定,我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到了泡沫经济的“悬崖”边沿。这些分析意见的根据是:这些年我国房地产每年投资增幅过大,空置商品房不断增加,房价不断上涨,房地产企业利润过高。因此,我国的房地产已经发展过热。  相似文献   

18.
陈蕤博 《广东建材》2010,26(2):9-11
<正>从2009年二季度以来,房价飙升再一次成为市场和舆论高度关注并热议的话题。近乎所有人都在说,房地产泡沫存在泡沫,房地产泡沫泡沫将要破裂。经济学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12)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日本国内的房地产投机盛行、迟钝的货币政策、适得其反的土地税收政策,以及金融自由化等因素,使得日本出现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并最终泡沫崩溃。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加速上涨;对我国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问题,以及房地产市场如何调控,经济学家给出不同的观点。研究日本房地产泡沫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我国房地产现状、制定科学的调控政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泡沫”与“过热”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最近发表的《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指出:由于中国房地产商对房地产未来发展预期的“过度”预演,导致房地产泡沫现象已经出现,2003年房价将小幅回落,而2004年降幅将更大。2002年的房地产业的三个特点是:总体景气冲高回落,地区冷热不匀,真实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出现。对此,本刊记者李春敏访问了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刘洪玉先生,请他就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泡沫与过热的界定、关于宏观调控的一些思路建议谈些看法。现发表如下,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