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估煤矿工人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制定预防WMSDs的策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干预的538名煤矿工人群体,在时间段2 a内无任何其他同类干预的情况下,分别于2009年10月和2011年7月对该群体横断面整群抽样,并分析干预前后煤矿工人对WMSDs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以及WMSDs患病率的改变。结果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工人在WMSDs的认知和态度方面皆有改善(P<0.05)。任意部位WMSDs的年患病率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以及干预后21个月分别为78.3%,64.1%和73.7%(P<0.05)。其中,掘进区工人腰部WMSDs的年患病率下降明显,分别为70.8%、35.0%和54.5%(P<0.05)。煤矿工人根据干预措施采纳程度不同分为"全部采纳"组和"几乎无采纳"组,两组在主观回答WMSDs的防治效果上是不同的(P<0.05)。结论干预措施对掘进区工人腰部WMSDs患病率降低效果明显。在煤矿行业实施针对性的职业健康教育,使工人对WMSDs的"知和信"两方面都有改善,并能长期降低工人任意部位WMSDs的年患病率。因此,在我国针对煤矿行业WMSDs采取健康教育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应长期推广。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肌肉骨骼疾患是与工作姿势有关的主要职业病,不仅影响工人的健康,而且对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不良的工作姿势是引发肌肉骨骼疾患的主要原因。因此评估工作姿势所造成的肌肉骨骼疾患并采取科学的纠正措施逐渐成为相应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现有对肌肉骨骼疾患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方法通过对肌肉骨骼疾患、人因风险评估、人体姿态识别等核心概念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论述了肌肉骨骼疾患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并重点分析了图像识别技术在肌肉骨骼疾患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结合人体骨架与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对作业姿势进行识别,探讨了人工智能环境下,基于图像识别的评估方法中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对未来可能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论将肌肉骨骼风险评估方法总结为三大类,并分析其在现场评估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结合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对肌肉骨骼风险评估提出了展望,即智能化自动化评估、多评估方法融合、多通道特征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特定实验任务中,对专业木工和初学者木工的表面肌电图信号进行差异性分析,为木工提供合理的工作策略指导其减少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发病率。方法本研究模拟木工的工作任务,测定21名专业木工和21名初学者木工的4块前臂肌肉(肱桡肌、尺侧腕伸肌、尺侧腕屈肌、桡侧腕屈肌),3块肩部肌肉(前部三角肌、中部三角肌、后部三角肌)和斜方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差异,并以经验水平、工作任务和肌肉类别为对比项对表面肌电信号的平均值和峰值统计学分析。结果专业木工和初学者木工之间sEMG的均值和峰值无显著性差异,初学者木工8块肌肉都表现出较高的肌肉活动水平;从局部肌肉的sEMG均值和峰值来看,木工工作任务对前部三角肌和后部三角肌造成较大肌肉负荷;经验水平、工作任务和肌肉类别对专业木工和初学者木工上半身的肌肉负荷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结论经验对木工的肩膀肌肉负荷有较大缓解作用,对降低木工工作时的肌肉疲劳度和损伤风险度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2141名电子行业坐位作业工人及2486名对照组人员的颈、肩、腕和下背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工人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场所人机界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观察组人员颈、肩、下背、手及腕部肌肉骨骼损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患病率均随工龄延长而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体征检查结果,观察组的颈部活动受限,颈部压痛、颈突轴位挤压试验、肩部活动受限、肩部压痛、Thomas征及Tinel’s征等项指标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患病人群病因构成显示,与工作有关的占病因第1位。因此认为不良的作业坐姿、工龄及重复用力是肌肉骨骼疾患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8.
选择机械行业879名工人作为观察组,另选年龄、性别、工龄相近的946名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调查及体验,观察组人员肌肉骨骼损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工龄延长而升高。体验的各种指标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有肌肉骨骼损伤的观察组工人中有90.3%的人认为长期固定的作业姿势是造成肌肉骨骼损伤的原因。提示:长时间固定的作业姿势是肌肉骨骼损伤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本研究的目标是描述西南地区机身装配线上工人的肌肉骨骼系统疾患的状况;评估机身装配线上的人机工效负荷水平。采用了纵向回顾和横向观察的研究方法,借助标准的北欧MSDs问卷和人机负荷水平快速暴露(QEC)观察工具,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p<0.05以判断显著性水平。61个样本中,过去的12个月里,10人中有9人至少有一个身体部位有过MSDs症状;QEC结果显示颈椎(16.86±1.328)和手腕(42.58±4.931)是人机工效负荷非常高的部位。研究结果显示,安全的工作姿势和技巧培训、工作组织需要加强,工作环境布局和辅助劳动工具设计可以有效降低人机工效负荷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13.
Wenzhou Yu Ignatius T.S. Yu Zhimin Li Xiaorong Wang Trevor Sun Hui Lin Sabrina Wan Hong Qiu Shaohua Xie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2012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work-related injuries an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MSDs) among factory workers in Shenzhen, China, and examines the determinants of injuries and MSD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制造企业工作鞋鞋垫舒适性的评价方法,挑选出符合人体足部生物力学和舒适性要求的鞋垫。方法以某制造企业拟采用的三种典型的工作鞋垫为研究对象,选择10名被试进行站姿装配作业,通过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表面肌电测试技术、主观调查等三种方法,测试作业人员使用不同鞋垫时的足底压力和表面肌电等指标水平。其中,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主要测量了作业者足部与工作鞋鞋垫的接触面积、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三个指标,用来评估足底压力;表面肌电技术测量了人体肌电信号,采用中值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指标来评估作业者的肌肉疲劳状况,同时结合主观评价量表,综合评价鞋垫的舒适性。结果有无鞋垫对作业者疲劳状况的影响很大;工作鞋鞋垫能够很好地平衡足底压力,尤其是足弓部的优良设计,能够增加中足的接触面积,分散前掌和脚跟的足底压力。鞋垫的舒适性受到鞋垫材料、硬度、厚度和构造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号鞋垫在各个指标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使其相较于其他鞋垫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体的舒适性体验,更不易感到疲劳;结论选用的各测量指标的评价基本一致,能够有效的区分三种不同鞋垫的舒适性。经过多方面评价,鞋垫舒适性排名为:1号鞋垫2号鞋垫3号鞋垫。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D tendency, with or without hyperactivity, and all types of unintentional injuries among adolescents. This study was a population-based health survey utilising a two-stage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design.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anning,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Guangxi Province, China.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adolescents who attended high school years 1, 2, and 3 with ages ranging from 13 to 17 years. Information on ADD was collected by trained health professional via personal interviews. Other information, including unintentional injury was collected via a self-report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One thousand and twenty-nine (n = 1429)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with 115 (7.9%) identified as having a high ADD tendency, and 340 (22.6%) reported as having experienced an injury in the last 3 months. After adjusting for other potential confounding factors, results from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dolescents who scored high on the ADD tendency had an increased risk of injury by about 70% as compared to those who scored low (OR = 1.68, 95%CI = 1.18–2.40). ADD tendency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potential risk factor of injury among adolescents. Screening for risk factors can be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preventive strategy. 相似文献
16.
17.
儿童非致死性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探索1~14岁儿童非致死性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合肥、天津、锦州、舟山等5个地区(包括城乡)的1~14岁在册儿童15228名,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现况调查。儿童非致死性意外伤害总体发生率为11.34%。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儿童非致死性意外伤害存在地区性差异(P0.01)和城乡差异;时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每天的9:00~11:00及15:00~17:00,一年中以夏、秋季最为多见。儿童非致死性意外伤害以跌伤最为多见,其次是体育运动伤、动物咬伤、打架伤、切割伤和烫伤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