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汽轮机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汽轮机二次再热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我国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汽轮机技术研发情况,并重点介绍了我国首台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汽轮机技术特点及运行情况,对未来二次再热汽轮机技术发展方向和典型机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4.
5.
为准确预估二次再热汽轮机转子在启动、停机过程中的热应力,推导了轴对称结构热固双向耦合计算模型。采用热固单、双向耦合模型和有限元法,计算了二次再热超超临界660 MW汽轮机超高压转子在冷态启动过程中的瞬态温度场和热应力场,对启动曲线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在冷态启动时双向耦合模型最大热应力值比单向模型计算值小4%,热冲击越大,两者计算值相差也越大,热固双向耦合模型比单向模型计算精度高,但计算时间长。采用优化后的启动曲线,转子最大热应力比原最大值降低了27%,实际机组运行也表明采用优化启动曲线,机组运转良好。 相似文献
6.
二次再热作为我国"700℃"和美国"AD76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研发的关键技术,而大型机组是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文中详细介绍了我国首个二次再热示范机组锅炉特点,包括总体布置、燃烧系统、点火稳燃系统、水冷壁、组合式高温受热面、再热蒸汽温度调节等系统,为掌握二次再热技术和类似机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8.
9.
随着二次再热机组的投运,评价二次再热汽轮机的经济性能否达到预期,引起各方关注。文章旨在对二次再热汽轮机热力性能评价方法进行初步探索。针对某二次再热汽轮机的技术特点,在制定试验测点的过程中,除了按照ASME标准进行常规测点的布置外,还根据机型特点加装了专门测点。为了便于对机组老化进行判断,需要在投产后进行焓降试验。在正式热力性能试验时,应调整调节阀开度、热力系统、主要参数尽量接近设计值。在对结果计算和修正时,需要注意轴封系统漏汽流量的测算方法以及一、二次再热压降的修正处理方法等。最终评价热耗率时,除了对缸效率偏差进行分析,还应考虑轴封漏汽流量偏差的影响。该性能评价方法适用于所有节流调节的二次再热机组汽轮机。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提高二次再热机组的热效率,以某在建工程为例,根据二次再热机组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方案论证,给出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汽轮机回热系统高效的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1.
高性价比是新一代700℃高超超临界汽轮机(HUSC)发展的关键。论述了与提高性价比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并对700℃高超超临界汽轮机的高温、高压、二次再热循环及热力系统优化等4大技术特征的性能得益进行分析。介绍了STP高超超临界汽轮机产品分两步发展的技术路线,首先开发配有620℃、大容量中压模块的1 260 MW机型以及35 MPa、660~1 350 MW的二次再热机型,可获取2%~5%的热耗得益;然后在此基础上,应用镍基合金再将温度提高到700℃等级,获取另外5%的热耗得益。高超超临界汽轮机是下一阶段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简要介绍了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汽轮机厂超超临界汽轮机中的多项可靠、先进的技术特点,通过介绍,说明该机组具有安全可靠、效率高、结构简约、运行灵活、易于维护等特点。这些技术为汽轮机今后的发展和更大容量机组结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超超临界汽轮机在热态停机时发生抱轴事故的现场运行情况,通过分析故障工况下机组的动静间隙,得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轴封供汽参数未满足机组的运行要求,依此提出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和建议,对同类型机组的运行维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介绍了高温部件蠕变设计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超超临界汽轮机主汽门阀壳蠕变强度。本文表明超超临界汽轮机主汽门阀壳的设计是成功的,对汽轮机其它高温部件蠕变分析很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超超临界汽轮机保护系统的设计特点,从硬件配置、液压停机系统、保护信号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和引进型西屋机组保护系统进行了比较,以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引进型西门子机组的保护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