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聚丁二烯橡胶为增韧剂,用本体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系列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并研究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高顺胶BR9004的增韧效果最好,IZOD缺口冲击强度高达236.1 J/m,与低顺胶700A的复合可使后者的综合力学性能提高(可与高桥8434牌号产品相媲美);随着丙烯腈含量和树脂相分子量的增加,材料的IZOD缺口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有所提高;而树脂的拉伸强度则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橡胶含量低于20%时冲击强度随着橡胶含量增长迅速,高于20%时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2.
采用缩二脲(HDI)封端端羟基丁腈橡胶预聚物,制备大分子橡胶改性活化剂,以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选择不同配比的ABS树脂加入熔融己内酰胺单体中,确定聚合温度为160℃~180℃,通过阴离子聚合制得ABS/尼龙6(PA6)共混物。在原位合成ABS改性尼龙体系中,以橡胶改性剂作为ABS与尼龙的相容剂,当ABS用量为m(ABS)...  相似文献   

3.
SAN树脂相对分子量的连续变化对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系列相时分子量连续变化的SAN树脂。将其与同一种PB-g-SAN接枝共聚物进行熔融共混,测试了制得的ABS树脂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合成过程中分子量调节剂TDDM用量越多,SAN树脂的相对分子量越低,SAN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越高。以相同橡胶含量共混制得的ABS树脂的冲击强度越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也越高。系统考察SAN树脂相对分子量的变化时制得的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时生产特种牌号ABS树脂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ABS树脂是由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为基的三元共聚物.我们知道,丙烯腈能使聚合物耐化学腐蚀,具有一定的表面硬度;而作为合成橡胶单体的丁二烯能同苯乙烯及丙烯腈聚合,使聚合物呈现橡胶状的韧性;苯乙烯使聚合物呈现优异的热塑性塑料的加  相似文献   

5.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将聚氯乙烯(PVC)树脂、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α-MSAN)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共聚物(ABS)共混,通过改变共混物的组成,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橡胶含量和基体组成的PVC/α-MSAN/ABS共混物,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及形变机理。结果发现,随着基体树脂中PVC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韧性显著提高,而拉伸强度逐渐降低,同时促使共混物发生脆韧转变所需的橡胶含量逐渐减少。形态结构研究表明,由于基体树脂链缠结密度的增加,共混物的形变机理逐渐由银纹向剪切屈服转变,进而导致体系韧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集成橡胶SIBR是一种高性能绿色橡胶。介绍了集成橡胶的概念和结构,详细论述了SIBR的合成方法,包括阴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自由基乳液聚合,并对其应用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展望了SIBR合成和应用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ABS树脂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ABS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简述了ABS树脂主流技术特点、新产品开发等最新进展。介绍附聚技术、大粒径胶乳、湿法挤出、连续本体聚合以及基础胶乳等对ABS树脂技术的重大影响。预测了ABS专用料、ABS合金等新产品的发展趋势,指出改性技术对高功能ABS树脂材料的制造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长玻纤增强ABS复合材料,用DSC、接枝率、SEM等方法研究了基体ABS树脂的结构,表明原位聚合的基体ABS与通用ABS结构相似.用SEM、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等测试技术研究原位聚合制备的长纤维增强ABS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原位聚合法制备的长纤维增强ABS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浸润性及优良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丁苯胶乳(SBL),采用悬浮聚合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MSAN)树脂,通过调整SBR上的接枝单体比例,使MBS树脂的折光指数与MSAN树脂匹配,通过熔融共混获得综合性能良好的透明ABS树脂产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ABS接枝液与α-MS-AN(α-甲基苯乙烯-丙烯晴)共聚物进行乳液共混改性的研究,找出了能制备综合性能较佳的耐热ABS树脂的配方。用DSC法、PGC法和透射性电镜分别研究上述两组分的相容性和所制得之树脂的组成及相态结构。实验结果表明,α-MS-AN共聚物可改进ABS的耐热性和刚性,有利于该树脂进一步降低价格,扩大应用。此外,就ABS接枝物中橡胶粒径、含胶量等对制得树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