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中国地大物博,在世世代代多民族和睦共处中,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交融贯通,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餐文化,进而形成了各具风格的中餐菜系。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及人们饮食特点,中餐大致分为川菜、粤菜、鲁菜、湘菜、闽菜、浙菜、苏菜、徽菜等八大菜系,另有京菜、沪菜等菜系,亦有中国十大菜系之说。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事川菜烹饪工作,在近30年的烹饪生涯中,对川菜味型在实际烹饪中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正6.红油味主用调料:红油(辣椒油)、川盐、酱油、白糖、味精。辅用调料:葱、蒜、醋、香油。味型特点:咸鲜辣香、回味略甜。注意事项:根据不同菜肴烹制需要,一般亦配以葱、蒜、醋、香油等共同调味;调味时需注意以辣味略轻适度为佳。应用范围:一般应用于家禽家畜肉类及内脏、蔬菜、豆制品、部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那一行,能称得上泰斗级的人物可谓凤毛翎角.而在烹饪界伍钰盛大师就是人们公认的川菜泰斗.这不仅因为他94岁的高龄,更是他精湛的烹饪技艺,传奇的一生,成就了他一代宗师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苏菜苏菜即江苏菜。其菜系起源于二千多年前,于清代流行于全国,特别盛行于宫廷。苏菜早期在我国的流行度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即如今的国宴仍多以苏菜菜肴为主。其菜系与早期的川菜、粤菜、鲁菜、湘菜、闽菜、浙菜、徽菜同列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菜系中苏州小  相似文献   

5.
周世椿 《中国食品》2003,(14):2fzgsp
兰花鱼茸蛋原料 净鲢鱼肉500克,蛋清50克,蟹黄100克,高汤50克。制法 鱼肉搅成茸,调味后加入鸡蛋清、淀粉、油等,挤入蛋壳中, 放入蟹黄,小火慢慢养制成熟,然后剥去蛋壳高汤勾芡即 成。特点 鱼茸蛋清白细腻,形态逼真。制作 许莲英  相似文献   

6.
1985年12月。重庆出版社出版了《川菜烹饪事典》,全书共有51.5万字.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一个地方的烹饪文化、饮食历史、烹调技艺和烹饪科学知识的工具书。该书第一版就印了10000本.至1994年1月时,已经是第五次印刷了,印数高达到88570册。1999年3月,又出版了《川菜烹饪事典》(修订本)。由于增补了初版发行后十余年来川菜烹饪事业发展变化的新内容.故字数增加到了80.8万。以后的几年,该书又多次印刷再版。  相似文献   

7.
正菜系,又称帮菜。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人们所公认的地方菜肴。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就已形成雏形,到春秋战国时,南方与北方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化来。进入唐宋时代,我国饮食中南食、北食、川饭完全各自初步形成体系。在南宋时,我国饮食口味便大致形成了南甜北咸的格局。我国饮食文化一直发展到清代初期,川菜、鲁菜、粤菜、苏菜等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的地方菜系,被誉  相似文献   

8.
正鲁菜鲁菜即山东菜。其菜系起源于齐鲁风味,是中国唯一最早自成体系的菜系,与早期的川菜、粤菜、湘菜同列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鲁菜历史最悠久,被誉为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其主要由以青岛和福山为代表的胶东流派、以德州和泰安为代表的济南流派、以堪称阳春白雪典雅  相似文献   

9.
花椒在川菜烹饪中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川菜中花椒的烹调方式和使用剂量,评价花椒在川菜烹饪中的安全性。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花椒油煎液和水煮液的主要成分,以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为遗传学终点评价花椒油煎液、水煮液和花椒粉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花椒油煎液和水煮液仅有7种成分相同,油煎液中检出丙烯酰胺,水煮液中检出缩水甘油和有机酚。花椒油煎液、水煮液和花椒粉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应逐步完善花椒食用安全性资料,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鱼香味型是川菜常用的二十多种味型之一,是川菜的特殊风味,广泛流行于四川省各地,也多为其它地方风味所借鉴、采用。究其原因,这还得从鱼香味型的特点谈起。 一、鱼香味型的特点 1、鱼香味型总的特点为:色泽红亮,鲜辣爽口,鲜味突出,咸味恰当,甜酸味呈小荔枝味,并使诸味融为一体,酷似“鱼香”。 2、川菜鱼香味型同川菜其它复合味的共性是在调味时常把咸、甜、辣、酸、香、鲜集中使用在一个菜上,例如:鱼香肉丝、泡椒鳝鱼、鱼香茄饼、辣子鸡丁、鱼香鸭方等等是其代表菜。这类菜肴既集中用味又突出主味,反复味强,又有回味,使…  相似文献   

11.
糖是烹饪中的一种基本调味料,应用得好坏对菜肴的风味质量影响很大。本文对糖的基本性质,糖与其它调味料之间的相互关系,糖在加热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以尽可能地发挥糖在烹饪中的有利作用,减少或防止糖对烹饪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杜莉 《中国调味品》2021,(5):193-197
胡椒在汉魏时传入中国,到明清时已成为遍及中国的常见调味料.在古代川菜中,胡椒既可直接用于烹饪,创制出许多菜品,又可与其他调料组配成复合调味料后使用.自20世纪至今,胡椒在川菜中的运用更加广泛,创制出占比达1/3的众多名菜点和丰富的复合味型,与花椒、辣椒一起成为川菜调味中重要的"三椒".但是,胡椒的使用形态与调味品较单一...  相似文献   

13.
采用《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方法》(GB/T 12457-2008)直接沉淀滴定法确定菜肴中氯化钠含量。通过对114种经典川菜中食盐含量的测定,分析不同烹饪味型对经典川菜食盐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测定结果:112道菜品中总共涉及24种基本烹饪味型,大部分烹饪味型的食盐含量浓度在1.0%~3.0%之间。其中,3.0%以上的共3个,以烟香味型的烹饪味型菜肴为主;2.0%~3.0%之间的菜品共3个,以泡椒味的烹饪味型为主;1.0%~2.0%之间的菜品共99个,涉及菜品的味型有鱼香、红油、麻辣、家常等烹饪味型;菜品中食盐浓度在1.0%以下的7个,通过此项研究,填补了川菜中对食盐含量规律变化研究的空白,为人民日常生活中膳食均衡提供数据参考,为川菜产业化和国际化战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周世椿 《中国食品》2007,(14):20-21
随着杭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简单的吃饱穿暖向追求生活质量,重视精神享受转变。这种消费需求的提升,为杭州餐饮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杭州餐饮业己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杭州城市的品牌和杭州人的骄傲。杭菜的发展、走红、提升,造就了一批批厨坛精英新生代的成长,他们的成长依仗的是杭州餐饮业的发展,而他们又是使杭州餐饮业发展的弄潮儿。鉴于杭菜1998年走红全国,杭州餐饮业出现了骄人的发展势头,局面大好。2000年杭州烹饪协会在全省率先向政府提交了开展杭州烹饪(餐饮服务)大师、名师评定工作的请示,并很快得到了杭州市政府的批准,连续开展了三届评定活动。评定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餐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和品位的提升。近年杭州餐饮业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特色化、连锁化、品牌化的趋势,烹饪技术骨干分布更广泛,新生力量成长速度很快,第三届申报并获得实际操作参评资格的人员呈现了四多:一是,涉及餐饮企业多,41名入围厨师来自37家企业;二是,中坚力量多,大多数人从事厨师工作己达15年左右;三是,民营企业多;四是年青人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多。申报人员实际操作考核中精心制作的菜肴,反映出这种新的结构变化。他们制作的菜肴款色较往届更丰富,构思更富个性化。现选取部分作品与同行交流、切磋。  相似文献   

15.
周世椿 《中国食品》2007,(15):20-21
珍珠蟹汤鱼唇制作人:吴传彬 主料:水发鱼唇500克,蟹汤1000克,珍珠鱼圆300克,蟹黄粉、葱丝等.  相似文献   

16.
17.
18.
黄酿冬瓜原料 蟹黄、冬瓜。制法 ①冬瓜去皮,切成长约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块,再用虚刀切成20块小方块,后将小方块冬瓜挖空待用。②蟹黄加姜末,料酒,淋入锅煸炒至透,后酿入挖好小孔的冬瓜肉,上笼蒸约10分钟,出笼装盘,勾薄芡即成。特点 蟹黄香鲜,冬瓜明亮,色彩艳丽。制作 王华祥蟹原料 鱼茸、蟹黄、青元椒、葱姜、盐、味精、生粉、蛋清。制法 ①鲢鱼治净剁成泥,加葱姜水、味精、盐搅拌上劲,加入湿淀粉拌匀。②鸡蛋清打成嫩蛋泡糊,加进鱼茸中调成稀茸,静置片刻。③炒锅烧热加入油,二成热时,将鱼茸挤成鱼元入锅,慢火养熟,捞出。④锅中…  相似文献   

19.
津菜黄金卷原料大白菜、蟹黄、葱白末、姜末、绍酒、米醋、胡椒粉、生粉、鸡粉、盐、麻油、生姜油、生抽。制法①炒锅中下生姜油,投入蟹黄加入葱白末、姜末,烹入绍酒、米醋、麻油,放入少许的生抽、鸡粉炒熟备用。②大白菜梗用鸡烫煲熟,卷入蟹黄,上笼蒸熟,勾芡浇淋卷上即可。特点荤素搭配合理、光泽明亮、营养丰富。制作王丰橄榄鱼丸原料鲢鱼、盐、味精、生粉、蛋清、葱、姜。制法①鲢鱼取肉制成鱼茸。鱼茸内加入盐、味精、葱姜水,搅拌上劲。②搅拌上劲的鱼茸制成橄榄形鱼丸。炒锅中下鸡汤鱼丸加入少许的味精,用湿生粉勾芡即可。特点色洁白、…  相似文献   

20.
陆续刊登的新科杭州烹饪大师菜口只是参评作品的一部分。既有杭州传统名菜,也有今年来在国内外烹饪比赛中获奖的新菜。其中,用名贵原料的高档菜,充分展示了制作者的厚实功底,用普通原料烹制的大众菜,也以非凡的手艺烹出了杭州独特的风味。日益崛起的厨林新秀们的作品,显出了当今杭州烹饪界的高超水平,也代表了杭州菜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