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的藕饼     
母亲去世已经二十七年,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藕饼了! 母亲是上海人,会做一手好菜肴,都是道地的上海菜,比如八宝鸭、糖醋排骨、虾子蹄筋、油爆虾、素什锦、腌炖鲜、冬笋雪里红炒肉丝等。但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吃她做的藕饼。从小爱吃的东西每每会使人爱上一辈子。我对母亲做的藕饼就是这样,至今也忘不了! 其实,藕饼并不是上海菜。父亲是江苏如东人,藕饼是父亲的家乡菜。父亲爱吃家乡菜,尤其是藕饼,母亲同父亲结婚后就学会了做藕饼。以后,这就成了我们家桌上常有的  相似文献   

2.
刘增滨 《饮食科学》2009,(10):31-31
我的母亲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那年生的,小的时候为了躲避战火四处奔波,等到了安定下来的时候,母亲就暗暗发誓老了一定要在家享享清福。母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到了55岁退休的时候.母亲就不愿意下楼了.每回父亲喊她下楼溜达的时候.母亲总是找好多理由就是不下楼.无论我们怎么劝也不听。  相似文献   

3.
远去的滋味     
总有一些东西,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离我们远去。比如母亲做的几样饭菜,现在就很难吃到了。母亲仍在乡下劳碌,但现在的日子今非昔比,那几样饭食相信她再也不会给我做了,即使我现在能时常回乡下坐坐。  相似文献   

4.
母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五年了。可是,她老人家生前最擅长的一道家常小菜──“假鱼海椒”,却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印象中,让我们至今想起仍然馋涎欲滴。 说起“假鱼海椒”这道菜,那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就是从前在一般穷人家中,若有亲戚朋友来访,“假鱼海椒”也是难以上桌的小菜。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很穷,经常没有菜吃,母亲就给我们做“假鱼海椒”。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总是吃得津津有味,而且常常不等饭蒸好,就迫不急待地你一筷子、我一筷子,把桌上的一大碗“假鱼海椒”吃得所剩无几。 后来,母亲为了防止我们几个馋猫偷吃,每次…  相似文献   

5.
母亲是个做豆瓣酱的好手,她做的豆瓣酱色泽鲜艳,咸辣适中,下饭刚好。每年到了豌豆成熟的季节,母亲都要挑选一些上好的豌豆,磨成豆瓣,用簸箕将豆瓣皮除掉,除皮后的豆瓣煮熟发酵,待香味溢出,就将剁好的鲜红辣  相似文献   

6.
父亲退休后,一下子闲了下来.他没有什么爱好,又不愿待在家里,就四处转悠找事做,成了母亲整天絮叨的“没事忙”. 邻居搞装修,父亲一吃过饭就爱到那里看热闹.那天,邻居改造厨房的水管,比划来比划去不知道往哪里布局.父亲看到后,就不客气地指导起来,因为他原来就是做管道的,装个水管不在话下.邻居遇到了行家,自然夸个不停.父亲听了几句好话后,索性动手干了起来.晚上,父亲让母亲帮他往腰上贴膏药,免不了又被埋怨一通.  相似文献   

7.
卧底饭     
母亲下嫁给父亲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父亲只用30元钱,就把母亲“骗”到手了。母亲进入父亲的家门后,一心扑在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上。父亲个头高大,力气大,饭量也大。那个时候,为了让父亲填饱肚子,母亲硬是把仅有的一点粮食让给父亲,她自己通常只有喝米汤的份。  相似文献   

8.
我的母亲是上海人,后来嫁给了父亲,也就跟着到了杭州。 尽管母亲已经谢世多年,但做的几样“海派小菜”总让人念念不忘:上海果真是个大地方,上海出来的人,哪怕是一块豆腐、几根菠菜,只要经妈妈的手一调理,就做得精致幽雅,味道非常。  相似文献   

9.
朋友讲了一个笑话给我听,说是从前有一个善人做了极多好事.很多人对他说来世做牛做马报答他.却有一个人说来世为了报答他要做他的妈妈。朋友说到这儿已经笑做一团了,我只是淡淡一笑.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讲,朋友一愣.我告诉她.如果她已经成了母亲,就会明白了。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粥     
离家的这几年,似乎已习惯了早餐吃大食堂提供的馒头稀饭,可仍怎么也忘不了居家时母亲作的早餐。那品种繁多的粥,一天一个样,令我们齿颊生香,回味无穷。 老家在农村,每天早晨,母亲一大早便起来,从后屋抱了柴禾,在安置了两口锅的灶台上一阵忙碌后,很快便有炊烟从屋顶上袅袅升起。待到母亲叫回上早工的父亲,唤醒尚在沉睡的儿女,那粥便也熟了。 母亲的粥品种真多,只要逢上农闲,母亲总变着法子用各种菜蔬给我们做粥。因为有时间,母亲便叫了我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家十分的清贫.那时,整个大院几乎家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由于我们家孩子多,母亲只得把一些好吃的先留给父亲,因为我们一大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做木匠活来支撑.尽管我们平日里吃的都是粗茶淡饭,但奶奶和母亲也偶尔会用简单的原料烹出几道味美的好菜,其中有几道菜,至今仍让我难忘.  相似文献   

12.
父亲盼生病     
天气炎热,父亲饮食不当,加上岁数大了,突然病倒了,夜里发起40度的高烧。母亲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打电话给我,我慌慌忙忙赶回家,把父亲送进了医院。 父亲在医院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白天由母亲在医院照看,晚上,则由我来替换母亲。父亲岁数大了,晚上睡眠很少,我就陪父亲谈心,一谈就是大半夜。父亲住院几天,我见  相似文献   

13.
我来签字     
那一天,我在单位忙着,父亲着急地打来电话,我隐约听见了几个字,母亲住院,是哪家医院的病房,要我赶紧过去.放下电话,我就赶到父亲所说的医院. 进了病房,母亲正闭着眼睛躺在床上.父亲坐在旁边,一脸焦虑.听见我进来的声音,母亲睁开了眼,父亲也站起了身.我说,妈,怎么样了?母亲还没说话,父亲就抢着说,没事,没事.母亲瞪了父亲一眼,然后自顾自地说了一些状况,是心脏出了问题.我听着,点着头. 在病房坐了一会儿,我出了门.父亲跟着走了出来,拍拍我的肩,说,走,我们一起去医生的办公室吧.我一愣,想,不是没事吗?  相似文献   

14.
工作了一周.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回家.一来看看母亲.二来也享受一下母亲的厨艺,那感觉就像是小时候在母亲怀里撒娇。这个周末照例回家.我却发现家里冷锅冷灶.父亲愁眉苦脸,母亲却躺在床上一脸病容。父亲告诉我,母亲已经病了两天了.怕影响我们工作,没敢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5.
泥鳅炖豆腐     
父亲很少下厨,几十年间,都是母亲做饭给我们吃。记忆中,父亲给我说的美食不少,而且做法都很新奇,比如一道泥鳅炖豆腐,就一直保留在我的脑海中。这道美食是在最艰难贫困的日子里父亲讲来犒劳我耳朵的,于是,它就具备了某种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从小到大,母亲悉心的照顾给了我们天使般的温暖,而父亲则是扮演着领导者的威严角色。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果断与坚强,逐渐成熟起来。父亲的爱丝毫不会略于母亲,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份伟大的爱。就趁09年的父亲节之即,为我们生命中这位伟大男人奉上你最真挚的礼物。  相似文献   

17.
《中外食品工业》2009,(5):134-137
从小到大,母亲悉心的照顾给了我们天使般的温暖,而父亲则是扮演着领导者的威严角色。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果断与坚强,逐渐成熟起来。父亲的爱丝毫不会略于母亲,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份伟大的爱。就趁09年的父亲节之即,为我们生命中这位伟大男人奉上你最真挚的礼物。  相似文献   

18.
蕊红 《四川烹饪》2007,(4):31-31
〉在一般厨师眼里,排骨只能用来做菜、做汤,但我的母亲却对排骨另有所用,比如她能用排骨做成又香又鲜的排骨包子来。记得我小时候.平常的日子是很难吃到荤腥的。但是每年临近春节.父亲总会买回一扇排骨剁成块,再由母亲蒸些排骨包子让全家人吃个够。  相似文献   

19.
正我父亲很少喝茶,可我的母亲一生嗜茶。我所有关于茶的知识,全来自于她。母亲说,她喝茶,受外公影响,从小喝一口喝一口,就这样喝上了。我外公是苏州香山木匠。香山自古出能工巧匠,造天安门的蒯祥,就是香山人。外公文化不高,但沾了地方的灵气,心灵手巧。从小跟父母亲从苏州东山乡下进城,开个叶正兴营造厂,其实也就是一个木匠作坊,他带徒弟,做木模。做了一辈子木匠,却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木家什,有钱,都吃喝了。唯留下一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个个     
雪潇 《饮食科学》2012,(10):37-37
我母亲经常说,1958年,要是有二百斤苞谷,她就能读完高中。能读完高中,她就能考上大学,至少也考个中师——当一个小学教师。好多学习不如她的人,仅仅因为家境好,就走上了一条人生的坦途。而我的母亲仅仅因为没有那二百斤苞谷,饿得不能再读书了,只好跑到了新疆,去吐鲁番的风沙里种葡萄。也可能是母亲有这样悠长的懊恼,才会老是做玉米个个给我填饱肚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