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对粥都情有独钟。明代诗人张方贤写有《煮粥诗》,诗中写道:"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这是粥清淡素雅的真实写照。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对粥也颇有研究,曾编有《粥品》一书。后来,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也把祖父品粥的闲情带进书里,有六个回目七次写到了粥,粥品有碧粳粥、红稻米粥、江米粥、鸭子肉粥、燕窝粥等几种。用砂锅煮粥,是将五谷营养之  相似文献   

2.
艇仔粥     
正在中国,能够把粥做得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还数粤港人。香港的粥品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粥又是什么呢?不少人会说皮蛋瘦肉粥或者鱼片粥,因为普遍、常见,性价比也合适。在我看来,粥品中最有名气的恐怕还是艇仔粥。因为这粥有来头,有故事,所以就有了文化,有了意头。内里的人文情怀很值得品味,也很值得回味。艇仔粥是什么粥?顾名思义,是一种来自艇仔的粥。"艇仔"又是什么?是一种小渔船,或者称"舢板艇"。香港人爱把小  相似文献   

3.
孙犁喜吃粥     
吃粥,可以说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饮食习惯.粥食经过漫长的演变,品种数以百计,北方的玉米面粥、小米粥、红小豆粥,南方的莲子粥、咸粳米粥,广州还有鱼片粥、蛇粥.古代的骚人墨客咏粥的诗文连篇累牍,其中不乏千古绝唱,如陆游的《食粥诗》,范成大的《口数粥行》  相似文献   

4.
《烹调知识》2011,(3):34
在中国四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明代诗人张方贤在他的《煮粥诗》中说到: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粥的淡清而悠长的味道,常是游子在异乡温馨的牵挂。中国人爱喝粥,就是喜欢喝粥时的那一份宁静、那一份温情。做好一碗粥看似简单,其实深藏学问。而把粥铺经营好,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本期主题将带大家去品味好粥,解读一碗好粥是怎样熬成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四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明代诗人张方贤在他的《煮粥诗》中说到: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粥的淡清而悠长的味道,常是游子在异乡温馨的牵挂。中国人爱喝粥,就是喜欢喝粥时的那一份宁静、那一份温情。做好一碗粥看似简单,其实深藏学问。而把粥铺经营好,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本期主题将带大家去品味好粥,解读一碗好粥是怎样熬成的。  相似文献   

6.
从古到今,喝粥都是一种健康养生方式。在胃口不佳的夏季,一碗爽口、清凉的粥品最能入口。夏日养生,从一碗好粥开始吧!  相似文献   

7.
粥的品味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粥是相当丰富多彩、别致的一道风光,大约全球再也没有如中国如此丰富多彩的粥的风光了。粥的个性很低调,不张扬不争艳,坦白朴实如哲人的品格。粥的原味纯真清淡,清中有香,淡中有甘。在一桌丰盛的宴席中最普通的一碗白粥,往往可以作为全席最雅最有回味的一轴压台戏,一种“灿烂后的平淡”的禅悟,一个重要的“!”。粥是温老暖贫的一片慈悲胸怀:一钵清水一把白米,稠稠的滚烫的,所花无几,热腾腾的一碗下肚,能令绝望的心重生面对困境的勇气;孱弱的病体借以得到生命甘露的滋养……特别是粥的精华——那凝集在粥最表层的稠稠的一层…  相似文献   

8.
《世说》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说,北魏时,许允在史部做官,他利用私情尽是提拔和使用同乡。魏明帝(元诩)怀疑许允拉帮结党,派虎贲(勇士)把许允抓了起来。消息传来,举家号啕大哭,当日正是炎夏,一家人哭得口干舌燥,加上伤心过度,年纪大的身体更是虚弱,这时做家厨的阮妇劝家人说:“勿忧伤,还作粟粥。”每人一碗。说来事巧,许家人刚喝完粟粥,许允正好被放回家,全家人转悲为喜。从此,夏季吃“粟粥”被认为是吉利之兆,并在民间相沿成俗。粟,方言玉米,又称粟子。性甘平,无毒,补肾益气,厚肠止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粳米,粟米,粱米粥,[气味]甘、温、  相似文献   

9.
喝碗稀粥     
某日,我们几个“山大王”侃倒了大山,摸黑来到街边一家粥品店各要了一碗皮蛋粥.粥里加了肉松海鲜粉,碗面漂浮着点点紫绿的皮蛋。几个人趁热稀里呼噜喝出一屋子快意的响声。周君抹着渗汗的额头说:“还是粥好喝。”周君小有一官半职,又在单位负责接待这一摊,时常沉浸在酒池肉林,早忘了粥的味道。李君来自乡间,在城里借宿,也不住地感慨“吃多了饭,喝喝粥真不赖。”  相似文献   

10.
苦夏糜粥香     
今夏天公不作美,热得让人难耐,困勿好觉,吃勿落饭的何止我周围的几个阿哥老姐?望着他们一副萎靡不振、面容憔悴的模样,不禁动情地说:“看看我神清气爽,快步如风,胃口大开,晚餐喝粥应拔一功。”我的这种说法并非信口开河,倒也有据可查。清代医药家王士雄在他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饭粥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因煮饭煨粥的米,有补中养气,益血生津,填髓充饥之功,所以他着重地说:“粥为生人至宝。”难怪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把亲手煮的山药粥、芋艿粥比作美味的“琼糜”、“玉糁”;把荠菜粥的甘美说成超越“雉羹”和“乳酥”,粥之魅力也就不言而…  相似文献   

11.
粥,又称为"糜"、"水饭"、"稀饭"、"双弓"。据说是黄帝发明的,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就有"黄帝初教作糜"的记载。历代文人对粥都有很深的感情。文人安贫乐道,要生存下去,这时候粥是最好的选择,不多的米,加上较多的水,可以填充饥饿的胃。所以,粥作为"碗中的贫民",曾是贫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粥与枣庄粥     
王新权 《四川烹饪》2000,(12):27-28
粥,全国各地的人均爱食用,枣庄人也不例外。中国古代有粥谱,现代有粥书,中央电视台还曾把粥作为饮食文化专题去拍摄,片中播放了南方某地800多种不同的粥,可谓洋洋大观,不胜枚举。但不知何故,在众多的品种之内,却唯独不见枣庄人做的、喝的粥。粥是何物﹖《辞海》把粥解释为“稀饭”;《现代汉语词典》称粥为:“用粮食或粮食加其它东西煮成的半流质状食物。”后者对粥的解释比《辞海》更加明确具体。《新华词典》对粥的论述,则综合了上述两种解释,称粥为:“用米、面煮成的比较稠的半流质食品。”权威性专业辞书《中国烹饪辞典》…  相似文献   

13.
"做好产品必须先有好人品,好人品保证好产品".一句商界人人都会说的话,赵铁锁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时刻奉行不违.  相似文献   

14.
坚硬的稀粥     
作家王蒙曾写过一部小说。叫《坚硬的稀粥》。以粥作为书名, 有一种反璞归真的味道。作者自己也不讳言有喝粥的嗜好。如果按中国人"食疗"的说法, 粥确实有养胃、助消化等疗效。  相似文献   

15.
夏季养生粥     
<正>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著名医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暑喝粥需以补气清暑,健脾养胃为主。以下就介绍几种典型的度暑粥。  相似文献   

16.
《礼记》说:“菊有黄华。”古人早就认识到“久服黄华(菊花)令人长寿”的功用。据《太清草木方》曰:“九月九日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神农本草经》对菊花的药用记道:“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这种古老的重阳服菊花长寿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重阳食“菊花粥”。如《老老恒言》记载说:“煮粥,菊花去蒂晒干磨粉和入……菊花粥养肝血,悦颜色,清风眩,除热,解渴,明目。”《遵生八笺》中说:“菊苗粥清目宁心,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摘来洗净,细切,入盐同米煮粥,食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勤劳的中国人就注意到花卉,并不断地研究、鉴定它的食性及药性,在烹饪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或作馅心,或作甜酱,或作香料,或入菜肴,或入粥品和面点,不一而足。从西周到战国早期面点馅料就涉及到了花卉。《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菜之美者……寿本之华……具区之菁。” 汉人应邵、魏文帝曹丕,以及晋代高士葛洪,都对食菊有过精辟见解。《花里话》中记载说:“武则天,花朝日游园,令宫女采百合,和米捣碎蒸糕,以赐从臣。”可见唐时鲜花入馔已不是一件稀罕的事了。至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中曾收录了以梅花、莲花、菊花等做成的肴撰十多种。如“梅粥”、“莲粥”、“雪霞羹”、“广寒糕”、“金饭”、“茶蘼粥”等等。其入馔的方式亦是多样的。明代高《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也收了  相似文献   

18.
食粥致神仙     
粥,俗称稀饭,古代又叫馇、糜、(饣胡)、酏等。食粥,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一种独特的传统饮食方法。 北宋的张本在《粥记》中说:“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为饮食之妙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赞同这一说法:“谓食粥可延年,余窃爱之”,他还专门写了一首《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用适当的中药和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与适量的米同煮为粥,叫做“药粥”。药粥乃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部分,它是以药治症,以粥扶正的一种食养食疗的方法,从汉代名医张仲景开始便有了药粥  相似文献   

19.
正嘉和的幸福之源有一家店以"和"为前提,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强调人与自然,水与米的融合。让人们于方寸间体味到"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的细腻之处。它,就是以主营"粥"打开企业市场的行业典范——嘉和一品。在嘉和人看来,煮粥亦如做人。虽然看似简单,但包罗万象,个中滋味,只有细细品来,才能尝出属于每个人的人生百态。嘉和一品主打的"粥品"传承了中国数千年粥的历史文化,它那淡而悠香的味道,亦如游子在异乡难舍的牵挂,"嘉和如家,和贵天下",这才是家的味道。  相似文献   

20.
老猫 《食品指南》2013,(3):106-107
陆游《老学庵笔记》里讲到喝粥的好处,说有人说:“平旦粥后就枕,粥在腹中,暖而易睡,天下第一乐也。”接着又引用词人李端叔的词句:“粥后复就枕,梦中还在家。”这就把食物和思乡联系在一起了。这说明胃是有记忆力的,让胃舒服了,可以想起好多事儿来,比如家乡,再比如过往的某件事情,或者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