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米粉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很火,这是吃货们的福利.严格说起来,我不算是一个吃货,虽然在吃的方面我有些挑剔,但却没有尝遍一切美食的欲望,不过我心中也有自己的美食榜单,我榜单中的第一美味是家乡邵阳的米粉.在许多个深夜的凌晨一两点,当长途车开到邵阳那已经冷清的街道时,满身疲惫的我没精打采地下了车,直接钻进出租车,然后淡淡地对司机说一声:到遥临巷.遥临巷距离我家有很长一段距离,但是那里的米粉摊子都是通宵营业,这就是我每次都不先回家的最大原因.传说邵阳米粉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邵阳还叫白公城.据传秦人屯兵于此,怀念面食,又找不到小麦,于是就用大米磨成粉来做面条,这就是米粉的来源.  相似文献   

2.
吴志 《烹调知识》2014,(10):28-29
虫草、蛋白粉、雪蛤、胎盘粉……随着人们对癌症的重视,许多“聪明人”都在琢磨着吃什么能远离癌症。每天吃这些东西真能抗癌?抗癌饮食作用到底有多大?“防癌,首要的是改变一些饮食习惯,不吃什么,而不是要吃什么。”为此,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学科主任、全军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主任医师指出,约有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主动控制摄食成分和改变饮食习惯,在抗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土耳其,地跨亚、欧两洲,地中海、爱琴海与黑海环绕周边,海岸线是长达8 333 km。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以及两海峡间的马尔马拉海将土耳其国土分成欧亚两个部分。七千多年的历史,从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个人类聚集地到东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经历了13个功垂欧亚、润泽世界的文明。气候宜人、古迹遍布的土耳其,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他的饮食文明同样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4.
林颐 《烹调知识》2014,(6):64-64
正报刊上谈吃的文字很多,也从来不嫌多。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这段话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对于吃,张爱玲甚有心得,笔尖纸端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常见各种描述。《茉莉香片》,故事沉重压抑,开篇却是清新浅淡的细语:您先倒上一杯茶——当心烫!您尖着嘴轻轻吹着它。在茶香缭绕中,您可以看见……捧一杯香茗,读爱玲的文字,的确是一种最合适的氛围。在《十八春》里,沈太太给世钧送吃的:这莴笋圆子做得非常精致,把莴笋腌好了,长长的一段,盘成一只暗绿色的饼子,上面塞一朵红红的干玫瑰花。这一段颇传神,有季  相似文献   

5.
<正>某个绍兴特产小吃,堂而皇之打着鲁迅最爱的旗号。可见,鲁迅的吃,是大大有名的。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曾这样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鲁迅爱吃,却并非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自家吃的菜与普通市民没什么区别,常常只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  相似文献   

6.
7.
在潮流人士限中,滚五乐队(TheRollingStones)可能只是一个潮流元素,但在老一辈的音乐人以音乐主导潮流的HystericGlamcur这次名正言顺地找来TheRollingStones联乘,以两者名义推出—盒超巨型的特典套装。  相似文献   

8.
正莜面莜面是莜麦磨成的面粉,在内蒙古一些地区非常流行莜麦面食品。据研究证明,莜面的营养成分约为其他面粉营养成分的七倍,莜面中还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分。莜面食品有五大系列——蒸、炸、氽、烙、炒,总共有数十个花样,其中蒸莜面最常见的就有窝窝、馀馀、钝钝、饺饺、金棍、丸丸等各具特色的十余种做法。  相似文献   

9.
舌尖上的家     
孙莉 《食品指南》2014,(1):92-93
80岁的母亲做了一辈子饭。几十年来,家里的亲朋好友凡是吃过母亲做的饭,无不交口称赞。近几年由于母亲年事已高,很少亲自掌厨招待客人,但母亲的手艺一直被亲属和朋友们津津乐道。母亲常说我太懒惰,让她的手艺失传了。每当母亲说这话时,我心艰就有一种愧疚感,觉得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期望。我一直有个愿望,想奉献母亲几个看家的本领,以不辜负母亲这样的手艺。  相似文献   

10.
因为大学考到了太原的关系,我曾经在太原生活过四年。作为第二故乡,这座民风淳朴的中部城市所给我留下的印象,除了其古朴独特的人文风情外,还有其独特的饮食风情。提起太原美食,首先印入脑海的便是其风味独特的面食,太原的面食最为有名,品种多,历史久,制作方法各异,浇头菜码考究。炒莜面、拉面、猫耳朵、拨鱼儿、莜面烤佬、红面糊糊、肉丝炒剔尖、刀削面、压饴铬等应有尽有,特色独具。在这些面食中,我对压饴铬、猫耳朵和拨鱼儿极为偏爱。  相似文献   

11.
##正##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和曹雪芹对美食很有研究,在他们笔下,美食不单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时还是推动情节的关键道具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四大名著也堪称舌尖上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绝对是位美食家,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青梅煮酒的创意,其情致就算今天的小老板也要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则是位美食发明家,第九十一回诸葛亮渡过泸水,废除人头祭奠恶俗,代以馒头。这一发明可谓震古铄今,从此之后神州大地馒头和包子成为国人餐桌常备军。三国时期美酒大行其道,小说里  相似文献   

12.
魏咏柏 《烹调知识》2012,(11):68-69
上个月到浙江龙泉出差,在街边一家不起眼的小饭馆吃饭,有一道烧香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这道菜看似简单,却与我平时吃的味道大不一样。回来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才知道烧香菇早在我国古代就是一道有名的长寿菜。相传明代建都金陵(今南京)时,正遇天下大旱,灾情严重。明太祖朱元璋祈神求雨,带头吃素数月,胃口  相似文献   

13.
正二十几年前出国在外,能买到的中国食品十分有限,加上购买途径繁琐,只能偶一为之解解馋。出国后的第一年,虽然我的中国胃慢慢适应了日本的生冷饮食,但日式早餐一直是一道过不去的坎。日本也是一个以稻米为主的国家,他们的早饭却走了两个极端,要么吃米饭酱汤煎鱼,要么直接西式咖啡配面包。这两样我都不爱,唯独想念阿婆  相似文献   

14.
正乍听这个名字,很温暖。有些乡情,有些亲切,有些遥远的家的回忆。外婆,多么亲昵的称谓。情,是血浓于水的那种情,爱,是夏目里望着床前的月亮,听着歌谣的那种爱。外婆的爱,给过了母亲,现在,又给与了你。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吃外婆做的饭,穿外婆纳的衣,自然,把一切属于那个家的东西,都当做外婆的,把一切美味的东西,也都当做外婆的,外婆是一个称号,但更是一个亲情的标签。于是,便有了外婆菜。他说,去我  相似文献   

15.
安东 《饮食科学》2014,(10):48-48
少年人在课本上初识鲁迅,往往被老师们"批判、揭露、抨击"等评语吓住,从此生出敬而远之之心,只觉得他是个可远观的圣人,尖锐而无趣。其实这是误解,如果有兴致重读鲁迅,会从《故事新编》中读出童心和幽默、会从《呐喊》中读出情怀和精致,而最让人意外的是,你会发现鲁迅其实也是爱吃的,针砭时弊并不妨碍他品尝美食。  相似文献   

16.
从食材的选择开始,舌尖上的碰撞就从来没有平歇过。1988年9月,第24届奥运会在韩国举办的时候,据某学者报料,那里满大街的狗肉铺子一时间都被关门歇菜。这位学者说,这便是文化遭遇文明,而向文明让步的一个例证。我没到过韩国,不清楚那边的情况。但对朝鲜族人爱吃狗肉,却也是知道并且见识过的。1990年代初,我到  相似文献   

17.
包光潜 《烹调知识》2012,(11):24-24
近来,《舌尖上的中国》很火爆,女儿问我看了没有,显然是推荐。到了办公飞,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看了几集。  相似文献   

18.
老派知识分子均嗜茶,我的父母亦然。受父母影响,我可能从刚学会走路就开始喝茶了。茶在我家,是不可或缺之物。父母都是教师,双职工,我读小学时就要做家务,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放学后烧一壶开水,冲进热水瓶,然后在老爸老妈的茶杯里放入一撮炒青、龙井或毛峰,用少量开水冲泡出碧绿的浓稠茶汁,等他们下班回家,甫坐定,再在茶杯里注入开水,就可以立刻喝茶了。父母喝茶,我也时时凑上去喝上一口,久而久之,养  相似文献   

19.
段万义 《饮食科学》2014,(11):46-46
徜徉在海南文昌老街,自然就开始了一段散漫时光。悠闲地享用着下午茶,心情仿佛渐次愉悦起来。名为喝茶,我实则为茶点而来,这茶点中,我独爱三角馏。三角馏的外形像极了江南的红菱角,似乎锋芒毕露的刚性汉子尽显神威,然而其入口则绵软溢香。原来三角馏是采用当地特制的淡香牛洗粉和糯米、玉米面揉在一起,搅碎成像柔软的棉花糖般,再续开水不停地搅拌,揉成面团,分成若干小份,包馅捏成三角形蒸熟,即可食用。  相似文献   

20.
“蜡烛是为了什么?为了让四周的世界暗淡下去,让两个人之间明亮起来。我们要学会静静地相处,一如两棵树在一起生长,叶子沙沙响,贴近了,耳鬓厮磨,说着树才懂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