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2019年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标志5G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普及,5G将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高职院校应迅速抓住5G发展的机遇期,建设适应国家5G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培养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5G技术人才。在5G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5G移动通信实训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将决定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提出一种多元化5G移动通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其贯穿整个5G产业链学习的全过程,基于5G网络引入虚拟实训,实现虚实结合的多元化实训方式;拓展了5G移动通信实训基地的功能,使基地更好的服务教学,服务院校科研,服务行业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实训基地使用多元化,构建学校、政府和企业共享式的实训基地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正式发放5G牌照,批准这4家企业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随着牌照的发放,标志着5G网络商用正式开始,中国进入5G时代。5G将与中国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3.
《聚氨酯》2019,(7)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宣布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颁发5G商用牌照。正式颁发商用牌照意味着运营商可以正式投入建设5G,不用自己再承担费用,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5G商用元年。在MWC 2019大会上,小米正式发布了"小米MIX3 5G",并在发布会现场通过5G网络拨通了首个视频电话。华为则发布了首款5G折叠屏手机HUAWEI Mate X,基于柔性屏的外折叠屏幕,可以进行双屏交互。这一切预示着5G时代近在眼前,无论是5G基站的建设,还是终端手机的设计,对材料的选择将迎来一次大颠覆。哪些材料会受到5G时代的青睐呢?希望通过此文,能给大家带来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快与慢     
《聚氨酯》2019,(7)
<正>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宣布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颁发5G商用牌照。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2019下半年,5G进入预商用阶段;2020年,开始大规模商用。这一切近在眼前。据悉,5G的速度大约是4G的100倍,它让手机变得更快,一秒下载一部高清影片成为了现实。同时,无论是手机,还是5G基站的建设,都将出现大量的材料更迭。对于多数材料厂商而言,自己的产品是否适用于5G设备,将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商机。  相似文献   

5.
<正>5G是时下最热门的科技风口,它有着百倍于4G的速度,将推动无人驾驶、电子医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诸多产业的升级。随着工信部发放5G商用牌照,宣告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这是一次通信技术的升级,更是一场覆盖众多产业的创新革命。巨大的机遇面前,每一个细分领域的  相似文献   

6.
4G通信技术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4G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了,无线通信减少了网络工程的成本投入,使网络摆脱了环境限制。相对于2G、3G网络,其数据传输效率更高,信号的稳定性更强。大通讯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从3G到4G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技术创新应用、产品创新推广、基站建设普及等阶段,4G的商业部署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4G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移动图书馆建设的进程,使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对4G时代移动图书馆进行简要阐述,并深入探讨了4G时代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运营商的持续研究和设备投入,5G(5th 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走向了商用阶段.从组网方式出发,分析了NSA组网及SA组网架构以及优劣势,并对5G网络架构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提出了混合组网模式下,5G建设过程中4G/5G协同优化的建议措施,同时对目前N S A与S A...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这意味着我国电信业将正式进入4G时代。这是中国电信行业、互联网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4G时代的到来为各行业带来无限的商机。有专家预估,4G网络前期建设拉动的投资约5000亿元,未来数年可能达到上万亿元。如果从宏观经济角度来思考和张望4G通讯技术带来的巨变,4G时代的到来将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对于树脂行业而言,4G时代属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我国经济拉动下,国内市场对于树脂产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网络技术也不断深入。目前物联网形势下的5G技术虽然还没有广泛得到应用,却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传输速度的成倍提升,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高频、密集、智能化的技术也将刺激物联网大数据的飞速发展。本文从5G和物联网的技术概念出发,分析相应的技术特点和必要性,阐述了物联网形势下5G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5G与物联网的融合已成为当前网络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5G为物联网提供技术支持,物联网为5G提供应用场景。解释依赖5G技术的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目前正在推广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扩展。具备更快的传输速度,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延迟的特点。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是一个成熟的移动数据传输网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技术不断更新,通信领域的应用效果逐渐增强。5G移动通信也被称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作为当前移动通信发展的主流,与以往的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具有显著优势。MEC技术是提高5G网络通信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MEC系统技术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终端要求高的终端用户的处理能力,降低终端延迟,更好地解决移动互联网瓶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5G通信和MEC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我国将大力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与2G产生数据、3G催生数据、4G发展数据不同,5G是跨时代的技术,5G更高速、更大容量,它是开启特检行业物联网时代的前提与基石,将大大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本文通过阐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应用前景与特种设备技术发展,提出物联网、增强现实技术AR、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未来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技术发展中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全球已有78个国家的182家运营商启动5G建设或正在进行5G网络测试,有些国家甚至已经实现了5G在部分地区的试商用。华为就在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推出了5G手机Mate X,向5G世界行了个注目礼。但许多人不知道,在支撑5G时代发展路途上,化  相似文献   

15.
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到来,在智能移动终端上,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起到了卓越的代表性。移动通讯网络在今天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面,在如今使用率已广泛普及。但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不断进步和发展,在移动智能终端上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安全威胁的问题,陈旧的解决办法已无法顺应新的信息安全。文章分析了以3G和4G网络为代表的移动网络安全隐患,介绍了针对移动应用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以期逐步完善移动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让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上课时间在宿舍玩游戏、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减少甚至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设计研究了更加智能高效的基于移动4G的课堂点名系统,通过与移动设备、人脸识别技术等的结合,提升学生课堂出勤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分析了5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概述了5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相关理论内容,提出了光纤传送网在5G移动通信前传关键技术中的应用,给相关5G光纤移动通信前阵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大数据时代,5G通信网络得到快速发展,其也推动着不同行业的进步,通信行业在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5G通信网络中使用大数据技术,有利于保证通信网络安全、稳定地运行。本文以5G通信网络为对象,在阐述大数据技术基础上,详细介绍大数据技术用于5G通信网络的优势及具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等),并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期为类似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5G时代正式到来,国际电联已经启动制定5G通信标准,5G进入到技术突破及标准制定的关键阶段。出于平稳过渡和降低建设投入的考虑,NSA多种通信网络的融合是5G实用化的必经之路。通信系统共存电源干扰的控制是当务之急。本文立足于5G通信技术,提出一种共存电源干扰控制方法,设计了自干扰抵消链路、共存电源检测电路、参考电源信号自动电平控制电路,通过仿真分析,在系统接入满意率和占用带宽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同4G网络相比,5G网络实际通信传输效率更高,可以达到1?G b p s之上,而且可以展开多种类型的新业务基础模式,同时在通信网络的建设中进行应用,这是我国通信网络建设领域的突破性质变.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推进了5G网络的运营以及发展.其中,人工智能对于5G无线网络智能规划和优化具有一定影响,于是针对此展开相关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