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教学实践,文章对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工程经济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介绍了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课程实践体系的构建、课程考核与教材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研究情况,为相关高校该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给水排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完善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工程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切实保障给水排水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建筑设备工程与管理专业办学模式探讨李天荣我院设置的建筑设备工程与管理专业,已于1995年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建筑设备工程与管理专业培养从事建筑设备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和教学、科研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内容为建筑给水排水、建筑采暖通风与空...  相似文献   

4.
以实际工程"尧都区体育馆项目"为依托,对绿色建筑给水排水专业设计的特点和技术措施做出分析,以促进此项目"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给水排水设计工作,同时为其他绿色建筑的给水排水设计提供一些设计经验和设计参数,以提高绿色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4)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适应"十三五"规划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的需求,积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拥有新技术、高科技的新一代地下管网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基于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课程改革实践,推陈出新、优化教材,以创新思维统领教学;着眼于社会注册制度的需求与GIS技术的实际应用,不断探索适合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要针对法院办公楼工程设计中给水排水专业所涉及的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消防工程、雨水工程等设计做简单介绍.阐述对此项工程给水排水专业在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背景,指出了目前教学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方高校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课程"1+2+3"教学模式,即1条主线(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2个重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3种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并举的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对应人防地下室的设计也日渐增多。如何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做好人防地下室给水排水设计,也引起了许多专业设计人员的关注。针对给水排水专业在人防设计中的特点和遇到的难点,通过分析建设人防工程的意义、人防给水排水设计要点、平战转换等内容,与各位设计同仁进行探讨,期待可以提高人防给水排水的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9.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1+3+6”实验教学系统改革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内涵和方向的变化发展与实验课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矛盾,结合数字化实验教学建设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如何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打开思路、优化内容、提高管理,并提出了建设"1+3+6"模式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系统,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空间结构》2004,10(3)
序号  刊  名  1岩土工程学报  2建筑结构学报  3土木工程学报  4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建筑结构  6工业建筑  7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8中国给水排水  9岩土力学1 0建筑技术通讯 ,给水排水(改名为 :给水排水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即第四版)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相似文献   

11.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根据给水排水工程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遵循有关规范,解决给水排水工程结构中的实际相关问题。根据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课程教学的经验,总结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水处理类专业双语课程参与式教学法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工业给水处理"双语课程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为例,分析探讨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水处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提出了通过授课材料的精心选择、基本理论与国内外学术和工程界的进展密切结合、授课方式的灵活性、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过程参与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学生英文水平的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参与式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水力学是土建、水利类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科教育阶段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本科生后期学习涉及水力学相关知识的专业课程至关重要。文章针对提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力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认为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例如自主互动、"粉笔+黑板"板书教学与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其将启发式和讲授式教学相融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引导本科生自主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水泵与水泵站课程是水质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选修课,通过学习该课程,为学习水质工程与技术专业其他课程和今后从事工程建设实践奠定坚实基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提高学生基础理论水平的同时着力培养实践能力,为此,针对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特点,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措施,影响甚至决定着人才培养、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等问题。基础力学是大多数理工科学生需掌握且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融入基础力学、实现协同育人是广大力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基础力学课程为例,通过发挥教研室团队共建与实践探索,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与实施路径,为高校力学课程协同育人建设提供参考。首先,强调基础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引入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矛盾统一的辩证思维,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程伦理观;最后,提出多维度、多环节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并将现代信息技术加入课程思政改革。  相似文献   

16.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AutoCAD课程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uto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结合紧密。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察等方面对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教学中,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优化课程设计和完善生产实习三个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有效实现方式,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塑造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理工科院校在推进通识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管理体制、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通识与专业教育矛盾、教学方法等方面。通识教育重"育"而非"教",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通识课地铁文化漫谈为例,探索了理工科院校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以"研、论、践、训、核"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达到通识育人目的。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应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通专融合的通识课程体系,将育人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时,通识课程建设需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管理,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9.
案例库构建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首要环节,更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对工科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案例库建设的必要性。其次,基于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给排水管网及水环境生态修复五个子领域,构建了市政工程领域工程伦理案例库。最后,通过案例库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馈,探讨了案例库建设的价值所在。市政工程领域工程伦理案例库的建设推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师生双向互动频率,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有效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因此,这对提高市政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建设与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水质工程学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传统核心主干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涉及的专业知识广泛、综合性强等特点,需要聚焦新工科内涵和国家重大需求改革创新课程。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知识探索、能力建设、价值引领"设计的多层次教学目标,根据行业最新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多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推行教师引导和陪伴式的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教学环节顺序的调整与教学组织的融合创新,运用兴趣实验导入、案例解析、课堂辩论、翻转课堂等多种课堂形式,辅助新型信息技术,强化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构建全周期系统性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