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的国防体系中,人民防空指挥应急通信系统是保证国民自身的权益与安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国的领空安全以及突发灾害的应对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当前人民防空指挥应急通信系统中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目前通信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为提高我国防空指挥应急通信的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出于我国对本国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维护,应加快人民防空指挥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步伐。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围绕我国当前形势下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探讨了人民防空指挥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有关内容,并提出了完善举措,以期提升我国国防总体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基于GPRS的人民防空及灾害警报集中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该系统采用GPRS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实现人民防空及灾害警报器的远程集中播放和监控,具有控制响应快、建设和维护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刘稀瑶 《电子世界》2014,(8):140-140
要实现人民防空系统的完善以及不断的发展建设必须要处理好通信方面的建设,通信方面的建设已经成为实现科学技术化以及现代化人防指挥的重要方式。在这个通信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短波通信的利用就必须的多加考虑,主要是因为短波通信的相关优点以及它与其他通信系统唯一不同的中继系统不易被破坏的优势。使用这样的通信技术能够即使迅速的处理发生大型灾害或者发生战争时候造成的某些通信传输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短波通信电台的相关概念以及重点分析了它在现代人民防空通信系统中的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磊 《信息通信》2013,(5):169-170
现代城市生活中,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人民防空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不但肩负着整座城市战争时期机动指挥人民防空的使命,还承担着和平时期应急救灾综合指挥的重任。基于人民防空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性,人们一直在试图进一步完善该系统的优越性。短波通信技术在应急指挥车中的应用,给防空指挥通信系统的发展带来了转折。  相似文献   

6.
在常用通信手段因种种原因造成中断的紧急时刻,最低限度通信对于保障作战任务的顺利进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介绍外军最低限度通信系统应用的基础上,梳理了最低限度通信的技术特点,组成最低限度通信系统的各类手段以及它们的组网应用。重点研究在军事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适应最低限度通信信道的最简报文编解码技术,深入分析比特指挥报文编解码技术,包括报文字典和数据元素字典的建立与表示以及其软件组成。  相似文献   

7.
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向全球各国敲响了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警钟,假设新奥尔良飓风发生在中国,我们将如何应对?除了自然灾害,近年来国际范围内公共安全事件增多、频度加快。作为政府应对紧急情况的高效、特殊的方式,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可以使重特大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大力进行城市应急联动的建设成为中国各级政府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概述灾害对通信网络的影响、海外通信项目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了灾害对通信项目的影响,提出了在各个阶段采取的应对措施。做好海外通信项目灾害应急恢复工作研究,对通信服务商更好应对灾害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邵磊 《中国新通信》2024,(3):10-12+15
建设消防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准确地信息传递和指挥协调对于救援行动至关重要,而应急通信工作是其基础通信保障,也是指挥协调和提升救援效率的关键。然而,当前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人才梯队建设不足、消防应急通信网络基础薄弱、应急通信设备抗干扰能力弱以及新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为了补齐这些短板,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希望有效提升消防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建设水平,推动消防行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引入新技术和加强人才培养和推进信息化建设,消防救援队伍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提升应急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灾害应急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军事通信保障力量也在不断提高,军事通信是军事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民防空是国防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人民防空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人民防空指挥与通信网络建设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对我国人民防空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推动我国人民防空指挥信息化系统建设、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如何充分运用各种通信手段,提高应急通信救灾效率,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平时要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充分训练演练,才能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顺利地保障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通信需求。我省应急通信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应对各种突发灾害。  相似文献   

12.
李兴渊 《电视技术》2024,(2):147-149
快速响应、广泛覆盖、高可靠性与稳定性、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是应急通信系统的4大关键需求。这些需求对于确保在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通信畅通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救援效率与受灾群众的安危。应急通信系统在设计与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需求,以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灾害环境,为救援行动提供强有力的通信保障。在分析应急通信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中波广播发射技术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龙珂  邹光南  董坤 《电子设计工程》2011,19(17):126-129
将针对我国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情况下抢险救灾应急通信能力的不足,研究基于卫星通信的国家灾害应急通讯体制,确保通信的安全畅通,保证灾害应急指挥调度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通过综合对比国内外应急通信概况,提出适合我国的应急通讯体制,其内容主要包括灾害应急体制的分级规划,网络结构,传输机制和体制规模等4部分。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几年来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铁路规模越来越大,铁路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对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和快速处置要求,在铁路应急抢险系统中应急通信尤显重要。铁路应急通信要求系统将应急现场的图像、视频、语音和数据等信息实时动态地传送到应急指挥中心,提高对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5.
陈如明 《通信世界》2008,(27):23-24
我国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升系统的综合响应能力。在我国,灾害类事件时有发生,如何使包括公众通信网络在内的城市应急系统可以快速、有效应对这类突发事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决非原先一般“预案”所能始料,可能在一瞬间使包括地面应急通信在内的常规通信手段彻底瘫痪,使之丧失通信联络与协调指挥能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以往应急通信的发展策略与战略来进行反思,以求取得更有实效、更好、更快地应对效率与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由于自燃灾害与突发事件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自燃灾害与突发事件下,是否具有较强的应急通信能力即成为了能否迅速应对危机、稳定局势、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与应急通信体系建设的实际出发,充分结合电力企业在防灾与救灾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来为电力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对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的应对能力以及重要保电的通信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应急通信是高效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减少灾害造成损失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通信支撑手段.综合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是应急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有线、集群、短波等各种通信资源,完成对各类通信系统终端的跨网呼叫与综合调度,满足应急指挥的需要.基于政府对应急通信的建设要求,详细介绍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的技术架构和具体实现方案,内容涵盖数字录音系统以及多路传真系统.  相似文献   

18.
宋玲玲 《网络电信》2008,(11):24-27
近年来,我困自然灾害频发,洪水、雨雪、地震等不仅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对于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通信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即使在通信和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存灾难面前,现在的应急通信保障措施也是力不从心。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宵效的应急通信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应急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及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保障,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各级政府都需要建设相应的应急通讯系统,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指挥调度过程中通信的畅通性。文中分别从应急通信管理机制、资金、装备水平及队伍等几个方面对加强应急通信保险体系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在灾难面前,信息的及时交流就等于人的生命,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地域辽阔,每年都会发生各类的灾害,应急通信系统建设迫在眉睫.现在对于通信系统人们的依赖越来越强,我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通信时代,但我国的容灾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却正处于发展阶段.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应急通信系统的容灾建设,并结合实际介绍了容灾应急通信系统设备运用,以期促进我国应急通信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