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活性炭(AC)材料用于烟气脱硫与其表面化学结构有关,活性炭材料的表面改性是提高其烟气脱硫活性的有效途径。综述了活性炭材料的热处理、表面含氧含氮官能团、表面碱性基团、表面负载金属及其化合物以及含氮或含碘物质的掺入对其脱硫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辽宁化工》2021,50(2)
活性炭因其良好的吸附性能被普遍应用到烟气脱硫中,国内外研究表明,通过对活性炭进行改性能有效地改善其吸附性能。论述了活性炭表面化学改性的烟气脱硫研究情况,从氧化、还原、酸碱、等离子体、金属负载改性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方面开展论述,最后总结了化学改性活性炭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趋向及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活性炭材料用于烟气脱硫脱氮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活性炭材料因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而被用于大气污染治理。本文对活性炭材料用于烟气脱硫(目前主要集中在活性炭表面的含氧、含氮官能团的引入以及表面负载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研究)和烟气脱氮(主要是把活性炭材料当作载体,在其它还原性气体的气氛下活性炭材料表面改性研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展望了活性炭材料用于烟气脱硫和烟气脱氮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活性炭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及其脱硫机理,并从材料角度分析了提高活性炭脱硫性能的方法,综述了烟气脱硫用炭材料的表面结构改性和表面化学改性。与商品活性炭相比,经过改性处理的活性炭的脱硫性能明显提高,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活性炭用于烟气脱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海祥  彭会清  赵根成 《炭素》2003,4(4):36-40
活性炭材料因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而被用于大气污染治理。本文对活性炭材料用于烟气脱硫的研究现状(目前主要集中在含氧、含氮官能团的引入以及表面负载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展望了活性炭材料用于烟气脱硫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用于烟气脱硫的活性焦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涛  曲景乐  苏永渤 《辽宁化工》2003,32(2):63-64,83
采用加入金属氧化物的方法对褐煤活性焦进行改性,重点研究MnO2的加入对活性焦脱硫性能及再生性能的影响,对活性焦改性前后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nO2、Fe2O3、Cr2O3作改性剂时,对碘的吸附率以MnO2最好,用MnO2改性可以延长吸附时间,当其质量分数在10%-15%范围内效果最好,在60-120℃脱硫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改性活性炭的烟气脱硫脱硝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改性活性炭,低温吸附模拟烧结机烟气中的SO2和NO,研究了质量分数3%的HNO3改性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变化及其吸附烟气中SO2和NO的性能。Boehm滴定结果表明:浸渍时间6 h,干燥温度130℃,干燥时间2 h得到的活性炭碱性基团增加最多,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相符。改性后的最佳活性炭,前60 s的脱硫率维持在90%以上,脱硝率在前20 s也达90%以上,再生后改性活性炭脱硫脱硝能力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8.
钢渣结构上疏松多孔、组分上富含氧化钙、氧化镁等碱性氧化物,因此其在溶液中碱性较高,酸中和能力强,能有效去除烟气中二氧化硫实现有效脱硫。目前钢渣主要用于湿法脱硫工艺,基本机理是气液两相间的传质过程,包括二氧化硫由气相进入液相、液相中钢渣碱性物质溶解析出、进入液相的二氧化硫与钢渣中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3个过程,但脱硫效果主要受前两个过程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入口二氧化硫质量浓度、液气比、浆液pH、反应温度、钢渣粒径等。但目前对钢渣中除氧化钙、氧化镁外其他组分对脱硫效果的影响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下一步要积极探索钢渣中不同化学组分在烟气脱硫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和机理,完善钢渣用于烟气脱硫的理论基础,进而实现钢渣脱硫的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9.
改性活性炭催化氧化脱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琳  宁平  任丙南 《四川化工》2005,8(3):10-12
利用7%的碳酸钠(NaCO3)溶液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实验,所制得的脱硫剂比普通纯活性炭脱硫剂的硫容量提高了近30%。本文主要考察了氧含量、反应温度、空速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人源 《广东化工》2013,(2):88-89,80
文章研究了水洗再生后的活性炭在不同进口SO2浓度、空速、温度等因素对活性炭脱硫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进口SO2浓度越高,脱硫率降低越快;空速越大,脱硫率越低;低温有利于活性炭对烟气SO2的吸附。  相似文献   

11.
活性焦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先进的活性焦千法脱硫技术原理和国内开发的活性焦烟气脱硫技术特点。活性焦烟气脱硫工艺可行,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可靠,具有脱硫效率高,脱硫过程不消耗水和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活性焦烟气脱硫工艺在中国富煤缺水地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焦)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硫工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守玉  曹晏 《煤炭转化》1999,22(3):28-34
二氧化硫对环境污染已十分严重,而烟气脱硫则是控制我国二氧化硫污染的最为有效的技术.活性炭(焦)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硫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还能回收硫资源.回顾了世界上活性炭(焦)脱硫技术,认为活性焦移动床吸附加热再生法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烟气脱硫技术.  相似文献   

13.
尾部烟气增湿活化脱硫原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述应用大速差射流的尾部烟气脱硫增湿活化原理怀试验台架及其系统,试验结果及分析,在尾部烟气中SO2气体直接与固相脱硫剂(CaO粉及Ca(OH)2粉)反应能力很弱;SO2气体直接与水滴反应生成H2SO3的能力也能弱,它受到SO2气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限制;增湿活化的机理在于水滴与脱硫剂粒子碰撞后在其表面生在液态Ca(OH)2离子膜,由它与SO2气体反应脱硫。因此,良好的活化反应器必须具有良好的水滴与脱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用 H2 O2 ,HNO3加醋酸铜溶液进行表面改性后的活性炭对 CO2 的吸附性能 ,分析了改性前后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 ,测定了 2 73K下的吸附等温线 ,用 D- A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了很好的拟合 ,探讨了表面改性对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表面化学性质与吸附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活性炭质材料脱硫机理探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由于活性炭质材料表面性质复杂 ,脱除烟气 SO2 反应的组分多 ,中间步骤及涉及的因素纷杂 ,因此直至现在还没有一种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探明活性炭质材料脱除烟气 SO2 过程中吸附与反应的确切机理与反应情况 ,以及物质在不断改变的孔隙中的传递情况 .虽然 XPS,IR和TPD等一些仪器被用来研究 SO2 在活性炭质材料上的吸附与转化情况 ,但是实验测定炭质材料吸附转化 SO2 性能仍是常用的方法 .综述了众多学者对碱性炭吸附酸性质及活性炭质材料表面性质 ,尤其是化学性质对其脱硫性能影响的研究 ,并由此得到结论 :H2 O与 O2 大大地改变了活性炭质材料表面性质 ,尤其 H2 O在活性炭质材料吸附转化烟气中 SO2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改变了 SO2 在炭表面上的氧化机理  相似文献   

16.
浸渍活性炭脱硫过程中孔结构及气体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小耀  吴迪镛 《化工学报》1997,48(2):237-240
<正>引言 浸渍活性炭是一种低温、高效脱硫剂,其硫容量可达52%以上,特别适合于低H_2S浓度的天然气脱硫净化过程。活性炭孔结构是影响脱硫效率的关键因素,许多人曾对此作过研究,但结果却很不一致,如Swinarski和Siedlewski的研究表明脱硫活性与孔径在3.5nm—8nm的孔表面积成正比,而认为小于3.5nm的孔没有脱硫效果,并且反应生成的硫最初总是覆盖在8nm—30nm的大孔中,这种硫不影响催化活性。Sreeramamurthy和Menon分析了活性炭孔内生成的硫,其结果表明反应最初阶段生成的硫沉积在相当于20个硫原子的大孔内,这部分约占总的硫生成量的70%,而后才填充到直至4个硫原子的微孔中,Steijins和Mars研究了不同孔结构物质的脱硫效果,发现孔径在0.5nm—1nm范围内的微孔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太大和太小的孔的脱硫效果则要弱得多。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精脱硫剂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活性炭精脱硫剂的开发、性能及工业应用情况。结果表明:T101、T102、T103系列活性炭精脱硫剂,由于添加了催化H2S及COS反应的特种活性物质,与普通活性炭相比具有脱硫精度高,反应速度快,硫容量大,可脱部分有机硫等特点;EZX精脱硫剂解决了常温含饱和水蒸汽的气体中COS脱除和常温CS2脱除两大国际难题;根据H2S、COS、CS2含量的多少,T101、T102、T103系列活性炭可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表面改性对活性炭吸附苯酚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硫酸氧化可增加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的含量,提高了活性炭的表面亲水性,降低pHPZC值,因而对吸附水中的苯酚的性能产生明显影响,降低了对苯酚的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