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液态混菌发酵法制备高活性大豆膳食纤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豆渣为原料,黑曲霉、绿色木霉混合菌液为发酵菌种,制备高活性的水溶性大豆膳食纤维,并采用了响应面法对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最佳工艺条件是黑曲霉∶绿色木霉=2∶1,发酵时间45 h,发酵温度26.4℃,菌种加液量10%,发酵液初pH6。得到的总膳食纤维(DF)得率为52.67%,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22.76%,SDF约占DF的43.21%,大大的增加了豆渣中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经冷冻干燥后,产品的感观性状为淡黄色,粉末颗粒度小,质地均匀,口感细腻,气味淡香。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啤酒糟为主要原料,采用二次多菌种混合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为优选一次发酵菌种,选择黑曲霉及康氏木霉,以纤维素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优化试验,优化单一菌种和混合菌种的最佳发酵条件,比较发酵结果。结果表明:黑曲霉在其最适宜条件下进行单菌发酵,测得的粗纤维质量分数为5.90%;康氏木霉在其最适宜条件下进行单菌发酵,测得的粗纤维质量分数为6.10%;而进行混菌发酵时,在料水比1∶2、混菌接种量20%(黑曲霉与康氏木霉的比例为6∶4)、30℃下培养3d的条件下,纤维素含量达到最低,质量分数为4.40%。表明混菌发酵比单菌种发酵降解纤维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里氏木霉和黑曲霉共同发酵生产柠檬酸。首先以水稻秸秆中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为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考察黄孢原毛平革菌和里氏木霉对水稻秸秆的降解情况,最佳的结果:初始pH为4.0,黄孢原毛平革菌和里氏木霉的比例为1∶5,黄孢原毛平革菌和里氏木霉的复合接种量为18%,最佳的发酵降解时间140h。然后接种黑曲霉,以柠檬酸的产量为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考察黑曲霉发酵情况,最佳结果:初始pH为4.0,黑曲霉的接种量为15%,最佳的发酵降解时间140h,柠檬酸的产量达到79.83g·L~(-1)。  相似文献   

4.
令博  田云波  吴洪斌  明建 《食品科学》2012,33(15):178-182
以酿酒葡萄皮渣为原料,采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菌为发酵菌种,以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及料液比对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的影响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试验优化微生物发酵法制取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的工艺。结果显示:发酵法制取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21h、接种量1%、料液比1:10,在此条件下得到SDF产率为(17.25±0.23)%,所制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素的膨胀力、持水力和持油力分别为3.38mL/g、4.32g/g和1.87g/g,与原料相比膳食纤维的纯度和理化性质均得到一定提高。微生物发酵法制备膳食纤维的同时能有效提高其品质指标,是一种较好的高品质膳食纤维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5.
卫娜 《现代食品科技》2012,28(4):434-437
以绿色木霉和米根霉为发酵菌种,制备脐橙皮膳食纤维,以膳食纤维得率为参考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以优化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接种比例(绿色木霉∶米根霉)3∶2;发酵温度25℃;发酵pH值为6.5;发酵时间为3d.此时,所得的发酵产物中,SDF、IDF以及TDF得率分别为32.93%、49.87%、82.80%,持水力和溶胀性分别为6.12 g/g、15.29 mL/g.  相似文献   

6.
以豆渣为原料,以可溶性膳食纤维与总膳食纤维的比例(SDE/TDF)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黑曲霉发酵豆渣制备高SDF豆渣的工艺,并研究黑曲霉发酵时间对豆渣膳食纤维(DF)水合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黑曲霉发酵豆渣DF的最优条件为:发酵温度30℃,接种量1.5%、料液比1:3(V/V)、发酵初始pH为自然pH值。在此条件下,发酵后的豆渣中SDF的含量占TDF的37.84%,与未发酵豆渣相比,发酵豆渣的SDF/TDF提高了7.19倍,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半纤维素酶将半纤维素水解转化为SDF是SDF/TDF升高的主要原因。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36 h时,豆渣DF的持水力增加了55.33%,膨胀力增加了60.67%,结合水力增加了21.74%,因此黑曲霉发酵可作为提高豆渣膳食纤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花生粕固态发酵生产高蛋白饲料菌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产朊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酿酒酵母、米曲霉、黑曲霉、康宁木霉、绿色木霉、里氏木霉对花生粕进行混菌固态发酵实验,以各组合发酵产物粗蛋白含量及回收率为指标,筛选出最佳菌种组合。结果表明,绿色木霉、米曲霉和酿酒酵母(接种比例为1∶1∶1)为最佳菌种组合,其发酵产物的粗蛋白含量为61.63%,显著高于未发酵的花生粕中粗蛋白含量,且通过氨基酸分析发现,发酵产物的营养价值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8.
混合发酵法制备龙须菜膳食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发酵法制备龙须菜膳食纤维,优化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绿色木霉和米曲霉为发酵菌,以产品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龙须菜膳食纤维最佳制备工艺。结果:龙须菜膳食纤维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液比1:5(g/mL)、发酵温度28℃、pH6.0、发酵时间7d、接种体积比1:1。结论:发酵法制备龙须菜膳食纤维可行,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膳食纤维的得率为71.36%,膨胀力为14.5mL/g,持水力为6.23g/g。  相似文献   

9.
以苹果渣为原料、绿色木霉为菌种,探讨前发酵工艺对苹果渣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前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g/mL)、培养温度32℃、发酵初始pH 6.0、接种量10%、培养时间64h,后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50℃、pH 5.0、发酵时间48h。通过绿色木霉对苹果渣膳食纤维前后发酵改性,总膳食纤维得率达79.8%,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可达到30.27%。产品呈现淡黄色、颗粒均匀、口感细腻,测定其持水力为7.54g/g,膨胀力为8.62mL/g,均比原苹果渣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以茎用榨菜青叶为主要原料,设置其与麸皮、大豆等辅料以不同比例混合制成培养底料,选取米曲霉、黑曲霉和木霉等菌种进行单一或混合菌种发酵,在发酵过程中和发酵结束后测定发酵料中全氮、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及粗蛋白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发酵稳定期的发酵液氨基酸态氮含量与培养底料的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99.8%),还原糖含量与底料中粗淀粉和粗蛋白含量呈显著相关(-95.3%和93.9%);菌种配合对培养底料的发酵优于单独米曲霉发酵,其中以“米曲霉 木霉(1∶1)”和“米曲霉 黑曲霉 木霉(1∶1∶1)”两种配合较好。通过测试,其发酵液满足调味品理化指标,并具有独特的榨菜风味。  相似文献   

11.
以豆渣、麦麸、梨渣为原料,接种安卡红曲霉进行液态发酵,研究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制备工艺及特性。结果表明,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优发酵条件为豆渣发酵时间7d、料液比1∶15 (g/mL)、接种量13%;麦麸发酵时间6d、料液比1∶15 (g/mL)、接种量14%;梨渣发酵时间6d、料液比1∶20 (g/mL)、接种量14%。发酵后SDF的溶解度、持水力及持油力均得到提高,功能特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以米糠粕为底物,采用黑曲霉对其进行发酵,研究提高米糠粕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提取率的工艺条件以及发酵前后SDF结构、理化性质的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得到最优的发酵条件,并对此条件下制备的SDF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时间77?h、发酵温度26?℃、料液比1∶11(g/mL)、pH?5.0、摇床转速150?r/min时,SDF提取率为38.23%,比优化前提高了29.58%。发酵后SDF的膨胀力、持水力及持油力分别提高了84.44%、79.30%和73.25%。扫描电镜观察到发酵后SDF表面结构粗糙、疏松多孔。  相似文献   

13.
采用好食脉孢霉对小麦麸皮进行固态发酵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Box-Behnken探究发酵过程中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确定培养基的最佳发酵条件。同时对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进行测定,并研究发酵前后SDF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当发酵温度为29℃、接种量为11%(v/w)、含水量为74%(v/w)、发酵时间为83.5 h时SDF得率最高,为13.41%,比发酵前提高了1.05倍。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与木聚糖酶活性均与SDF得率呈正相关。发酵后SDF溶解性、吸附葡萄糖能力、吸附胆固醇能力(pH=2和pH=7)和DPPH清除能力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1.14、1.76、5.36、4.61和1.62倍,为麦麸SDF作为食品添加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小麦麸皮为原材料,通过布拉迪酵母发酵处理小麦麸皮降低植酸含量,提高可溶性戊聚糖(WEAX)和总酚含量以改善小麦麸皮的营养价值。研究固态发酵过程中小麦麸皮的基本组分与活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发酵处理小麦麸皮的总膳食纤维(TDF)与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含量显著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提高但不显著;WEAX和总酚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分别增加了12.95倍、1.45倍;植酸含量显著降低,最大降解率为74.67%。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声预处理-柠檬酸辅助亚临界水提法从小麦麸皮(以下简称“麦麸”)中提取水溶性膳食纤维。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超声预处理功率、柠檬酸/麦麸液固比、亚临界水提取温度和时间对麦麸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预处理功率195 W,柠檬酸/麦麸液固比39:1 mL/g,亚临界水提取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79 ℃和30 min。此时,麦麸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41.00% ± 0.29%。因此,该方法能够提高麦麸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且具有提取时间短、绿色、环保等优点,为工业化生产麦麸水溶性膳食纤维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一种豆渣膳食纤维蓝莓饮料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新鲜豆渣为主要原料,以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粗壮脉纹孢菌(1:1,V:V)为发酵菌种,利用混合发酵法提取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dietaryfiber,SDF)。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发酵时间、菌种接种量、脱脂奶粉和白砂糖添加量以及发酵温度等因素对发酵工艺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添加新鲜蓝莓汁,以膳食纤维含量、稳定剂选择、感官评价、理化性质等指标研究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饮料的工艺。结果制备SDF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72h,菌种接种量4%,脱脂奶粉3%,白砂糖0.5%,发酵温度32℃。膳食纤维饮料最佳工艺配方为:豆渣纤维4%,白砂糖9%,柠檬酸0.15%,复配稳定剂0.1%(0.033%黄原胶+0.067%羧甲基纤维素钠盐)、食用香精0.01%、维生素C 0.02%。结论该膳食纤维蓝莓饮料风味独特、口感极佳、营养成分丰富、性质稳定,是一款适合多种人群、具有较好品质和市场的功能性保健饮料。  相似文献   

17.
纤维二糖酶(cellobiase)是纤维素酶系中的重要组分之一,目前由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生产的纤维素酶制剂中纤维二糖酶的活力明显偏低,限制了纤维素的糖化效率。本文采用一个黑曲霉菌株(Aspergillus niger ZU-04),在液态发酵条件下生产纤维二糖酶,对主要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1.0%的麸皮对纤维二糖酶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葡萄糖、玉米浆粉的适宜浓度分别为2.0%、0.3%;变温培养缩短了产酶周期,培养4d,酶活力达到最高,为6.23IU/mL。采用黑曲霉纤维二糖酶与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协同水解酸预处理后的玉米芯,当纤维素酶用量为20IU/g底物时,纤维二糖酶活力和滤纸酶活力比例为0.43,2d酶解得率达到91.1%。  相似文献   

18.
对以甘薯渣为原料,采用药用真菌液态发酵甘薯渣制取膳食纤维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优化了发酵培养基,并在发酵罐水平进行了放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摇床水平,采用甘薯渣9%,麸皮0·8%的培养基,发酵4d后发酵液中的膳食纤维含量可达到29·63g/L;而在10L发酵罐中,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发酵4d后发酵液中的膳食纤维含量可达到25·81g/L,其中不溶性膳食纤维10·01g/L,可溶性膳食纤维15·80g/L。采用优化条件,膳食纤维产量得到较大提高,并且改善了膳食纤维中可溶膳食纤维与不溶膳食纤维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膳食纤维粉的保健功效,分别采用酶法、碱法及酒精沉淀法制备了麦麸纤维粉和海带纤维粉.分析了两种纤维粉的含量及部分特性,以此为依据将两种纤维粉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并配以其他辅料,制得总膳食纤维达54.6%(其中可溶纤维达22.6%)、口感良好、摄食方便的高纤维复合粉.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采用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与保加利亚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1∶1)发酵刺梨-红枣果渣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以SDF得率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SDF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DF的最优发酵制备工艺为料液比1∶22(g∶mL)、菌株接种量10%、发酵温度40 ℃、发酵时间65 h、原料粒度0.16 mm。在此优化条件下,SDF得率为11.47%,SDF的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分别为18.22 g/g、13.14 mL/g和3.21 g/g,较发酵前显著提高(P<0.05);经扫描电镜分析,SDF呈疏松、束状多孔的内部结构,较原有的SDF结构更为疏松,渗水性更好,平均粒径为100 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