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火麻仁油中脂肪酸的不同酯化方法与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火麻仁粗油进行提取,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甲酯化方法处理,通过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对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甲酯化方法分别鉴定出14、11和10种脂肪酸,占火麻仁油总量的83.36%、99.63%和96.98%。甲酯化方法1的火麻仁油中鉴定出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0.97%,硬脂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56%,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3.42%,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4.80%;甲酯化方法2的火麻仁油中鉴定出的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33%,硬脂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53%,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4.64%,亚麻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5.42%;甲酯化方法3的火麻仁油中鉴定出的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20%,硬脂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23%,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2.19%,亚麻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5.77%。  相似文献   

2.
酸枣仁油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酸枣仁油用正己烷提取、经甲酯化法处理,GC-MS联用对其脂肪酸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经DB-1柱分离出23个峰,鉴定了其中20种化合物,占脂肪酸总含量的98.10%.其中饱和脂肪酸占31.55%,主要是棕榈酸及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占66.56%,主要是油酸及亚油酸.  相似文献   

3.
两种不同酯化方法分析荞麦中脂肪酸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荞麦油进行了提取,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了分析,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酯化方法分别鉴定出8种脂肪酸,占荞麦油总量的98.64%和99.97%;方法1鉴定出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5.92%,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0.37%,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5.32%;方法2鉴定出的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5.66%,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1.75%,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3.26%。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低温压榨、高温压榨和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3种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提取率、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木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氧化,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对木瓜籽油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 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法出油率最高,其中不同溶剂提取以二氯甲烷最佳,出油率达44.21%;不同制油工艺对酸木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很小,共鉴定出7种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油酸,其次是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可达80.35%;在酸木瓜籽油中鉴定出47种挥发物,以烷烃类为主,溶剂法与压榨法制取的木瓜籽油挥发物组成差异较大,其中以2,4-二叔丁基苯酚和反式角鲨烯为首,溶剂法制得的油中2,4-二叔丁基苯酚占比为23.94%,反式角鲨烯占比为4.14%,而由低/高温榨取法制得的油中2,4-二叔丁基苯酚占比分别为3.20%和2.77%,反式角鲨烯占比分别为29.15%和23.38%;低温压榨制油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  相似文献   

5.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马兰籽中马兰籽油进行提取,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对它们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酯化方法l 和酯化方法2 分别鉴定出16 种和6 种脂肪酸,占马兰籽油总量的98.66% 和63.68%,两种方法酯化的马兰籽油中鉴定出主要脂肪酸均为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烯酸、十六酸。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声提取法从赤霞珠和巨峰两种葡萄皮中提取油脂,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葡萄皮油中提取出的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葡萄皮油,其出油率和皮油中成分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赤霞珠葡萄皮油中鉴定出11种化合物,其中脂肪酸占78.321%;巨峰葡萄皮油中鉴定出22种化合物,脂肪酸占67.711%。研究结果为探讨葡萄皮油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张莲  廖君  邹峥嵘 《中国油脂》2019,44(11):144-147
将素心蜡梅种子的种皮和种仁分开,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油脂含量,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得到素心蜡梅种皮油和种仁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素心蜡梅种皮油和种仁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素心蜡梅种皮油脂含量为12.14%,种仁油脂含量为32.51%;从种皮油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14种被定性鉴定,以十八碳二烯酸(57.70%)和棕榈酸(21.78%)的含量最高;从种仁油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13种被定性鉴定,以十八碳二烯酸(56.76%)和棕榈酸(17.03%)的含量最高;从种皮油和种仁油分别鉴定出18种和19种不皂化物,其主要成分均为二十三烷和二十烷。素心蜡梅种子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燕麦油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常规提取和超临界CO2流体提取两种方法提取燕麦油中的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燕麦油的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GC-MS分析结果显示,燕麦油常规提取物中,通过人工解析结合标准图谱数据库(NIST)检索定性确认,共鉴定出6种成分,从常规提取燕麦油脂肪酸酯化产物中共鉴定出13种成分;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提取方法提取的燕麦油中共鉴定出16种成分,从超临界流体提取燕麦油脂肪酸酯化产物中共鉴定出10种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4种样品化学成分含量分别占总面积的82.7%、99.65%、64.26%和99.71%,其中含量较高的有N-(2-羟乙基)癸酰胺、顺式-十八烷酸、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等。本研究旨在今后为燕麦油的进一步食用或药用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酶法提取翅果树种子油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翅果树种子为原料,利用水酶法提取翅果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及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翅果油出油率的影响,确定了水酶法提取翅果树种子油的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翅果油出油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酶解时间、纤维素酶添加量、液料比、酶解温度;水酶法提取翅果油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液料比14.5 mL/g,酶解温度50℃,纤维素酶添加量1.7%,酶解时间4.3 h.在此条件下,提取二次总出油率为31.12%,提取率达93.12%.所建立的数学回归模型能够较准确预测翅果油的出油率.  相似文献   

10.
火麻仁油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周永红 《中国油脂》2004,29(1):72-73
为了开发火麻仁资源,用石油醚提取火麻仁油,经皂化、甲酯化处理,GC-MS联用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共分离出19种脂肪酸,鉴定了其中的18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9.90%.火麻仁油中脂肪酸主要以棕榈酸(8.43%)、γ-亚麻酸(1.28%)、亚油酸(58.66%)、亚麻酸(14.01%)、油酸(10.14%)、异油酸(1.21%)、硬脂酸(3.77%)、花生酸(1.0%)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04%,说明火麻仁油是一种具有营养保健价值和药疗功效的功能性油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28种功能性食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包括8种国家新食品原料(新资源食品)目录油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GC-FID)方法对28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研究。在GC-FID图谱基础上,得出了所测的28种植物油脂中37种脂肪酸的指纹图谱。根据脂肪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进而分析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组成,从而分析样品的脂肪酸组成。结果在28种功能性油脂中,芍药籽油、芥花油、美藤果油、文冠果油、星油藤种子、翅果油等10种油脂UFA含量都在90%以上;MUFA含量最高为澳洲坚果油80.3%,其中,PUFA含量以美藤果油最多,达到82.0%,星油藤种子油次之,为81.1%,二者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均含量高达40%;漆树种仁油、毗黎勒油、秋葵籽油、油瓜油的SFA含量均超过30%。结论该研究对探讨利用脂肪酸指标评价新型功能性油脂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慧 《中国油脂》2022,47(4):92-97
旨在对复方翅果油(翅果油+葡萄籽油)的毒理学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采用最大耐受剂量(MTD)法观察复方翅果油的急性毒性,选择Ames试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观察复方翅果油的遗传毒性,通过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复方翅果油的亚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复方翅果油对雄、雌小鼠的MTD均大于20.0 g/kg;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各剂量组未观察到有明显的亚急性毒性。上述结果说明复方翅果油属无毒级,无明显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  相似文献   

13.
用超临界CO2流体提取刺梨籽油,经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共分离鉴定了10种脂肪酸:含有4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4.91%,其中以棕榈酸(8.54%)、硬脂酸(4.42%)为主;含有6种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总量的83.64%,其中亚油酸(41.68%)、亚麻酸(25.44%)、油酸(12.74%)为主。刺梨籽油可作为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该分析结果可为刺梨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宁夏野西瓜苗籽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索氏提取法用石油醚提取宁夏野西瓜苗籽油,萃取物经干燥、皂化和甲酯化处理,利用气一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野西瓜苗籽油中脂肪酸成分。提取率为15.9%,在测出12种化合物中,脂肪酸有7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亚油酸,占42.26%,其次是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分别占23.61%、14.03%和2.21%;不饱和脂肪酸有3种,占66.47%,饱和脂肪酸有4种,占16.88%,其它成分占16.65%。分析结果表明,宁夏野西瓜苗籽油富含亚油酸,可作为获取亚油酸油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文冠果种子特性及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方法 从全国11个省(区)收集21份文冠果材料, 对其形态特征和种仁含油率等指标进行测定, 进一步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文冠果籽油,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检测其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 不同产地文冠果种子的横径和纵径差异不大, 但千粒重、种仁重和种仁出油率有显著差异。其中, 山东省临沂市所产的文冠果种仁含油量为最高, 达50.49%。文冠果籽油中共检测出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碳一烯酸、芥酸和神经酸等7种脂肪酸。不同产地籽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35.06%~55.96%之间,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32.60%~64.64%之间,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结论 文冠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还含有少见的功能性神经酸, 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木本油料作物。综合分析种子形态和脂肪酸组成, 发现内蒙古赤峰和山东临沂地区的文冠果种子千粒重、种仁出油率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其他地区, 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有机溶剂浸提(SE)、微波辅助旋转回流提取(ME)和超声波提取(UE)三种方法提取落葵籽油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表明,ME法和UE法的提取率十分接近,分别为15.06%、15.09%,均高于SE法的提取率9.20%;经GC-MS分离鉴定,SE法、ME法和UE法提取的落葵籽油分别有14、11、21种成分,其中共有成分为11种;脂肪酸相对含量占总含量85%以上,其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占总含量25%以上,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8%),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占总含量60%以上,主要成分为油酸(31%)和亚油酸(23%)。  相似文献   

17.
省沽油种子油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二氯甲烷提取省沽油种子油,并进行皂化、甲酯化,用GC-MS对省沽油种子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野生与种植两种省沽油种子油中的脂肪酸种类与含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省沽油种子油中含多种脂肪酸(共检出20种),主要是亚油酸、亚麻酸、油酸和棕榈酸,其中亚油酸含量分别为48.50%(野生)和57.60%(种植),亚麻酸含量为8.86%(野生)和10.12%(种植), 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为70.22%(野生)和80.31%(种植).野生与种植两种省沽油种子油中的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但种植的种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野生的高10.09%.  相似文献   

18.
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索氏提取法获得牡丹籽油,经皂化、甲酯化后用毛细管GC-MS法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相对含量,同时按国家标准对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共有17种脂肪酸成分,主要为亚麻酸、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83.05%,饱和脂肪酸占14.33%;牡丹籽油的酸值(KOH)为1.784 mg/g,碘值(I)为176.2 g/100 g,皂化值(KOH)为194.4 mg/g,相对密度0.930 7.说明牡丹籽是一种良好的油料资源,适宜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精炼前后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与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茶籽油总体风味的贡献。结果表明:粗榨茶籽油和精炼茶籽油中均检测出6种脂肪酸,主要成分是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精炼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略有提高;醛类物质为粗榨茶籽油和精炼茶籽油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精炼后茶籽油中酯类相对含量增加了3倍以上,杂环类化合物百分比从3.52%下降到1.62%,酮类化合物从2.33%下降到0.11%。总之,精炼可以提高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产生大量酯类化合物,并对茶籽油果香起到衬托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