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程亮  江成云 《福建建筑》2024,(1):23-26+146
非集中建设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区域,也是落实全域全要素规划治理的重要空间载体。针对非集中建设区存在的权属复杂多元、要素庞杂多元、管理主体多元的空间特征,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非集中建设区国土空间规划策略:针对多元的特点,统筹谋划空间发展目标,构建非集中建设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分级分区编制管理,将“多元”要素管控要求逐层传导落实;通过多规协同治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熊威 《规划师》2021,37(3):78-84
在自然资源管理机制改革大背景下,城郊边缘区和乡村地区等非集中建设区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文章通过分析非集中建设区的概念和现状问题,提出田园功能单元是非集中建设区规划实施的重要突破口,并从地位作用、概念内涵、编制模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对田园功能单元展开研究.同时,文章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全面阐述了田园功能单元规...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转型的背景下,对非集中建设区的系统整合、功能引导、规划管控处于整体重构的状态,而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同样要求对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以国家公园为主导的地区,其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划定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异,如何协调国家公园与非集中建设区之间的关系,在强化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统筹布局、保障规划管控有效落实,是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基于神农架林区国土空间规划,从国家公园的核心价值出发,分析其与传统非集中建设区在规划思路上的差异,提出国家公园主导下,探索非集中建设区范围划定、功能分区、管控体系建设,为国家公园等生态高度敏感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非集中建设区规划及实施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城市建设用地为主的特大城市城郊边缘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愈来愈成为城乡规划关注的重点区域在传统"非城市建设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非集中建设区"命题,重点剖析了非集中建设区在建设实施与规划管控方面的矛盾和困境,结合国内相关城市经验,以乡镇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非集中建设区内的乡镇发展模式、对策与实施路径。并以武汉市为例,全面阐述了"主动实施型"的非集中建设区规划编制思路,期待对非集中建设区既有效保护又主动发展,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6.
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及其规划管控问题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相关研究和实践倾向于将“非城市建设用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对象进行考察,但“非城市建设用地”这一概念难以界定,相关规划工作的内涵实质、管理操作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厘清相关概念产生的背景及其语境后,梳理当前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分析其中的问题或悖论.进而从3个方面探讨“城乡非建设类用地”所涉及的规划管控问题,即:完善现有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在空间规划体系中进一步落实城乡空间管制;在空间管制政策分区基础上,基于统一的用地分类体系,施行统一的城乡土地用途管理.  相似文献   

7.
亢怡雪  高雅 《城市建筑》2021,(16):29-33
随着西安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西安城市建设范围内的村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位于西安城市建设范围内的西安城镇集中建设区内村庄的内部资源与价值遭到严重忽视,被当作建设底图进行无差别式拆除.本文以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多元融合、保护村庄乡土景观文化资源为目标,从上位规划和村庄自身资源条件分析得出未来西安城镇集中建设区内村庄发展的六...  相似文献   

8.
以芜湖市城市集中建设区为例,探讨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的思路,建立资源综合质量评估模型,在充分分析该区自然、环境、人文、建设4个要素以及空间区位、用地功能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原理,结合专家调查问卷,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总序,运用GIS技术和模糊综合评价原理,评价地下空间资源工程适宜性和潜在开发价值,得出地下空间资源综合质量评估,划定地下空间分区管控,并估算地下空间资源容量,得出较为完善的芜湖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结果。该评估结果成功地指导了最新的芜湖市城市地下空间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 (以下简称芜湖市“两规合一”)的编制工作,并纳入了相关章节。  相似文献   

9.
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城市规划多侧重于建设用地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建设时序等方面的规划与研究,但实际操作中,时常出现"建设用地规模被突破,城市发展方向被扭曲,建设时序被颠倒,大量非建设用地被侵占,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的被动局面,本文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比作"图、底"关系,希望通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双重控制遏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实现城镇建设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主要内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城市居民对生态休闲的追求,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如何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以保护城市非建设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一些快速城市化地区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文章认为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理念应为”生态优先”和“精明增长”,主要内容为确定“图底关系”.用途管制、容量控制.确定各种增长边界、建立指标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指导下,上海借助土地综合整治平台积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结合,在郊野地区①构建土地整治规划体系,并通过集建区内外的管理联动,使郊野地区规划在纵向、横向上实现全覆盖和“三化”管理②,是上海规划和土地工作的一次创新,也是实现城乡统筹目标的途径之一。在阐明当前郊野地区规划编制主要问题和必要性基础上,介绍郊野地区规划体系、区县土地整治规划、郊野单元规划、郊野公园规划4个方面创新性探索成果,并提出“3个转变”的规划思考。  相似文献   

12.
城乡非建设用地是保障城市健康,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基于推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结合新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来探索更有效的城乡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与控制方法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研究与设计工作者的重要方向。该文分析重庆主城区城乡非建设用地的现状情况,剖析其存在问题及原因,从保护策略、控制方法、法律保障三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地进行城市非建设用地划分,引入生态功能分区的方法,并以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例,对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从而促进其发挥各自功能,从整体上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浅谈城市设计在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引入,探索百万平方米大型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杭州非建设用地纳入规划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非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为研究课题,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产生的侵占森林绿地、湿地、农田或其他一些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的现象进行研究,并寻找解决方法。具体对杭州市的非建设用地各个因子加以分析,确定了杭州市非建设用地类型、数量、分布和总体结构形态。通过纳入规划的非建设用地总体形态分析,形成了杭州市生态性总体规划格局,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景区详细规划内容深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珠朵  钱洋  刘先杰 《规划师》2006,22(9):16-18
目前,<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对景区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和做法仍缺乏科学的界定,导致规划阶段划分模糊,对各规划阶段内容深度的规定不严密,用地分类不细致、兼容性差,且缺乏控制指标体系.景区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应达到"城市规划序列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并需要引入城市规划中的"指标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7.
空间规划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推进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开展“多规合一”市县试点,空间规划的冲突与合作问题成为关注焦点.空间规划的实质是基于土地发展权的空间管制,各类规划主管部门围绕土地发展权的空间配置开展博弈.当部门“放权”成本较高时,“不合作”是满足单一部门理性要求的选择;而上级政府介入干预将促使多规走向合作.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府针对“多规合一”释放出强烈信号,多规“合作”成为规划部门的合意选择.各类空间规划应优化目标位序、推行“三界”划定、实现语境对接、创新实施机制,以更好地融入国家空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8.
雷鸣 《城市建筑》2014,(15):377-377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能发现土地规划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介绍了其涵义、规划对土壤、水文等生态影响。通过土地利用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不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人韦  杭小强 《规划师》2004,20(6):40-41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应以旅游区的运行为切入点,研究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上旅游区运行的规划控制要素,其主要内容包括功能定位、旅游区形象规划、旅游项目规划、旅游服务设施体系规划、游览线路与道路交通规划等。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城市规划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历史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提示城市规划发展的演变规律,从城市规划范型的角度,对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城市规划进行历史分析。从中得知国外城市规划思想导入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三种主要途径。国外城市规划在中国的导入过程也是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城市规划范型的形成与转变过程。这种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是随着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而展开的,也是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不同战争程度而展开的,反映了这一段城市规划历史的侵略与战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