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旺  延宇  高磊 《石化技术》2023,(4):179-181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简称长9)致密油富集主要控制因素研究水平低、认识不一致的问题,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长9致密油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油层组(简称长 7 )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程度低、认识不一致等问题,在调研致密砂岩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与油分布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测井、录井、试油试采、分析测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南部地区长 7 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总结。 结果表明:烃源岩、源储配置关系、沉积相、物性条件等均为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南部地区长 7 致密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广泛发育的长 7 3 油层亚组(简称长 7 3 )优质油源岩是长 7 中上部致密油形成的有利条件,控制着各层致密油发育的总厚度和分布范围;长 7 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为长 7 3 生成的油能及时排出奠定了基础;优势相区控制着长 7 致密油的分布范围;致密砂、泥岩体遮挡下的相对高孔、高渗砂体控制着长 7 致密油的聚集部位。 该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致密油乃至延长组其他类似特征致密油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外致密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借鉴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系统调研了国外致密油勘探与开发最新进展(尤其是最为活跃的北美地区),针对致密油资源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定义多样化、储量计算方法不适用、过于依赖新技术与政策等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结果表明:综合已有致密油及页岩油定义,结合致密油特征,从方便储量计算的角度,致密油定义可统一为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未纳入常规油田产层的低渗储层或地层深部致密岩石中(包括原地致密烃源岩,如泥页岩;与烃源岩互层或紧邻的致密储层,如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致密岩浆岩、致密 变质岩等),必须通过水平井或多级压裂等资金密集型开发技术才能实现经济采出的轻质石油聚集,进一步可分为2大类5个亚类;通过积极探索针对极低孔渗储层的物性测试技术和测井反演方法是建立致密油储层定量评价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储量评估时,借鉴基于开发动态的产量递减法对可采储量进行评价是更为切实可行的做法,同时,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上限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外,成功的致密油开发更需要政府制定积极有效的扶持鼓励政策,从而保障致密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程度较低,致密油勘探未取得大的突破。为了评价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的勘探前景,通过对沉积、储层、盖层、油气运移等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了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优质烃源岩大面积分布,延长组储层致密,源储配置好,具有形成致密油的良好地质条件。长6、长7、长8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主力勘探层系。延长组致密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沉积微相、优质储层的控制。通过包裹体测温、盆地热史、伊利石测年、饱和压力等多种方法确定的致密油藏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致密油成藏期受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的控制,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页岩油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勘探领域,是重要的石油接替资源。经过长期的矿场实践,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和研究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长足进展:(1)夹层型页岩油在前期勘探突破、探明我国首个整装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建成了百万吨国家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2)纹层型页岩油勘探首次将细粒沉积复合体分为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高TOC泥质纹层、中低TOC泥质纹层4种纹层类型,通过评价其发育规模、储集性能、含油性、可动性和原油性质等,明确砂质纹层与中低TOC泥质纹层组合是纹层型页岩油最优甜点段;针对甜点段,应用M—N交会法等测井评价新方法实现了复杂岩性的精细解释,通过定向射孔和穿层立体压裂技术实现了水平段井筒周围三维甜点立体沟通,形成了纹层型页岩油甜点的有效识别、预测和改造技术,风险勘探获重大突破,首次提交预测储量2.05×108t。(3)页理型页岩油可分为两类,中高成熟度页岩可采用水平井攻关,较高的TOC(4%~14%)和高S1含量是控制甜点目标的关键参数;中低成熟度有机质页岩是开展原位转化攻关的最有利对象。鄂尔多...  相似文献   

6.
乌审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重要含煤区,也是近几年低煤阶煤层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该区前期煤层气钻探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迫切需要认清该区煤层气富集规律,以便有效开展煤层气勘探及开发利用。为此,对该区煤层分布特征、聚煤期沉积环境、煤岩特征及储层物性、煤层含气性等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区煤岩演化程度低,以低煤阶长焰煤为主,煤层厚5~30 m,大部分地区煤层埋深小于1 000 m且分布稳定,具有一定的煤层气勘探潜力。但煤层气钻井揭示该区煤层含气性变化大,煤层含气量介于0.19~6.7 m3/t,部分地区煤层气组成中CH4含量小于25%,说明煤层早期成岩时生成吸附的甲烷已被破坏逸散。进一步分析影响该区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后认为:在煤层直接盖层为砂岩、保存条件差的地区,煤层含气性差,反之,则含气性好,如果有后期生物气的补充,则可以富集成藏。最后指出:该区北部的乌审召区块和南部的纳林河区块,煤层气保存条件好、含气量高、勘探潜力大,可作为下一步煤层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柴上塬区位于中国陆上发现的第一个油田——七里村油田,主力含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目前,对该区长6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还缺乏全面深入研究。在综合分析钻井、录井、电测井、岩心、试油、生产动态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实验观测,并引入下伏砂地比和上覆泥地比概念,对研究区长6油藏成藏特征以及烃源岩、储层、构造、盖层、运移条件等因素对长6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区长6致密油藏为边底水不发育的岩性油藏,具有集群准连续分布特征,形成和分布受烃源、输导条件、储层、直接盖层四大因素控制,且四者对油藏的控制作用依次减弱。区内东部烃源较差,原油富集区为砂体发育较好的下段地层;而西部烃源较好,盖层和输导条件则更多控制着原油的富集程度,是否利于成藏取决于两者耦合关系的好坏。  相似文献   

8.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南凹陷、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酒泉盆地青西凹陷致密油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观测、致密油解剖、样品分析测试、模拟实验与综合分析,揭示了致密油“启动压力启动、压差推进、弥漫式快慢交替、阶梯状大面积充注与裂缝优势通道快速运移并存、优势缝-孔耦合空间富集”的机理.指出孔隙结构的多尺度层次性是致密油阶梯式充注的根...  相似文献   

9.
10.
1989年,在鄂尔多斯盆地钻探的陕参1、榆3井获高产工业气流,发现了当时我国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气田--靖边气田,证实了该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层系具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为了推进“西部大庆”的早日建成并为该气田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对该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技术思路进行了总结。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沉积特征、烃源岩条件、储层类型及天然气成藏组合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发育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古隆起东侧白云岩、盆地西部岩溶缝洞体等3大勘探领域;近年开展的地质研究和勘探技术攻关,明确了上述3大勘探领域的成藏主控因素,形成了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与风化壳储层预测、白云岩储层地震预测及含气性检测、岩溶缝洞体识别及储层预测等先进的勘探配套技术,天然气勘探取得了新的进展:①靖边气田含气面积不断扩大,天然气储量规模增长近2倍,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天然气增储上产的现实目标;②古隆起东侧白云岩发现多个含气富集区,天然气储量规模接近1 000×108 m3,是现实接替领域;③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岩溶缝洞体发现新苗头,是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录井与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试油、试采等动态数据,多角度深入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富县-甘泉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第7油层组(简称长7油层组)致密油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显示,广泛发育的长7油层组优质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富,类型优越,成熟度适宜,为致密油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控制了长7油层组致密油含油边界。长71与长72亚油组与下部烃源岩构成下源上储、源储紧邻的成藏组合。储层优质成岩相控制着致密油富集的区带。致密储层内存在多期原油充注,早期原油充注使储层岩石颗粒润湿性由亲水变为混合润湿,形成原油运移聚集的优势通道,控制了主力成藏期原油运聚的路径和范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长7致密油成藏范围。不同尺度隔夹层将储层分隔为“网状”结构,结构非均质性强,导致了砂岩中差异化的流体流动以及复杂的油水关系。同时,致密层遮挡也对致密油富集成藏起到了一定控制作用。上述因素共同造成了致密油成藏范围局限,油藏内油水关系复杂,油井与水井共存。  相似文献   

12.
为了落实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致密砂岩气成藏规律,解决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安气田规模效益建产难题;采用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合攻关思路,多学科开展了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沉积—储层—成藏地质理论研究,并在基于动态知识库的储层预测、混合井网立体动用模式、气藏动态优化调整等关键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地质理论和开发关键技术创新进展,总体实现规模效益建产。研究结果表明:(1)明确了盆地东南部二叠纪时期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浅水环境岸线频繁迁移控制储集砂体发育,建立了致密砂岩气优质储层"甜点"发育模式;(2)形成了基于多要素、全过程天然气运聚模拟的目标优选技术,高效指导了勘探有利区的优选;(3)基于动态知识库提高了有效储层预测可靠性,建立了基于井网要素差异化设计的混合井网立体动用技术;(4)形成了以压力跟踪和产量智能优化为核心的气藏开发动态优化技术,实现了延安气田的规模有效动用和长期稳产。结论认为,取得的系列地质理论新认识和开发关键技术,支撑了延安气田7 635×10~8 m~3天然气探明储量发现和71.4×10~8 m~3/a的产能建设,且为类似致密气藏勘探开发提供了借鉴,为保障国家...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砂岩储层整体较为致密,已获得工业气流,成为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储量接替区。为了明确该盆地西南部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规律,运用气源条件、源储空间配置和储层质量等单因素叠合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气源强度满足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下限要求,与烃源岩空间配套的致密砂体宏观上控制气藏的位置和规模,致密砂岩内石英含量及其孔喉连通程度微观上控制致密砂岩气藏的富集程度,而气源条件、源储配置和储层质量三元补偿的最佳配置区为天然气的高产区。研究结果为盆地西南部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致密砂岩气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并对开发关键技术以及在鄂尔多斯盆底当中的规模应用情况进行重点探析。  相似文献   

15.
以致密油形成的理论机制为基础,通过岩心手标本描述与镜下观察相结合,在对烃源岩样品进行大量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评价烃源岩储油机理,分析其赋存形式和分布特征.同时结合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致密油运移机制和保存条件,提出其成藏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认为,碳酸盐岩与泥岩的过渡岩性因其孔隙度高,裂缝发育,同时具有较高的总有机碳,是最好的源岩储集层;原生孔隙、溶蚀孔隙及裂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源岩质量及成熟度、源岩的储集性能,而岩性封闭、超压封存及裂缝共同影响着致密油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层具有物性差、地层压力系数低、天然裂缝发育和脆性指数较高四大特征。为实现该类致密油的经济有效开发,通过大量的室内研究及矿场试验,从提高初期单井产量、较长时间稳产、降低成本3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经过4个阶段的技术攻关,形成了针对低压致密油藏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水平井体积压裂储层改造技术、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优化、降本增效技术,并得出4个方面主要认识:一是长水平段+体积压裂是提高单井产量的核心;二是初期长水平段体积压裂准自然能量开发+后期能量补充是目前可经济有效开发的方式;三是水平井控制压差采油有利于提升致密油的开发效果;四是降本增效是致密油经济有效开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致密油地质储量超过100×108 t,但确定可采资源量难度较大。通过改进耗散型石英微天平分析仪(QCM-D)实现地层条件下岩心的单位原油吸附量、利用高压压汞和N2吸附手段对含油孔隙下限和有效比表面积测试,最后结合密闭取心含油量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可动油开展评价。结果显示长7致密砂岩表面吸附油厚度15.6 nm,吸附质量13 mg/m2;含油孔径下限为18 nm左右,比表面积平均为1 m2/g; 孔隙度6%~10%,游离态原油比例为14.3%~48.6%,结论与核磁共振实验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控制致密砂岩原油可动量的地质因素包括原油密度、黏度、有效孔隙表面积、有效孔隙体积以及储层矿物组成,针对特定区域和层系,可动量主要受孔比表面积控制。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典型陆相致密油大油区。以大量岩心分析及室内模拟实验为基础,结合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实际,研究长7段形成致密油大油区的地质条件和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长7段致密油具有分布范围广、烃源岩条件优越、砂岩储集层致密、孔喉结构复杂、物性差、含油饱和度高、原油性质好、油藏压力系数低的特点。长7沉积期西南陡、东北缓的湖盆底形和活跃构造条件有利烃源岩及储集岩沉积与分布;广覆式分布的优质烃源岩为致密油大油区的形成提供充足油源;大规模沉积砂体为致密油大油区的形成提供储集条件;发育的构造裂缝是形成致密油的有利运移通道;盆地稳定的沉积及构造演化为致密油区提供良好保存条件。长7段致密油富集的主控因素:1有效源储配置和持续充注是致密油形成的关键因素;2密集发育的微小孔隙是致密油富集的前提;3持续强大的石油充注控制致密油富集高产。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呈异常高值,其有机质的富集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古构造、古气候、古沉积环境和事件作用综合控制的。对这些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他们在富有机质页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长7段沉积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的富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导致盆地整体沉降,湖盆面积扩大,从而使得可容空间增大;另一方面诱发了多期的火山和湖底热液活动,并借此向湖泊中输送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充足的生长空间、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水生生物异常繁盛(湖泊初始生产力极高),这为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尽管长7段沉积期氧化-亚氧化的底水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但是在供给量充足的前提下,仍然使得大量的有机质保存了下来,从而造成了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的大量富集。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太原组发育一套致密灰岩储层,近年来风险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领域。通过野外露头、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稳定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测试,开展岩石学、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及微观特征研究,系统分析了致密灰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太原组可作为良好储集层的岩石类型为生屑粉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藻黏结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残余生物体腔孔、晶间孔及微裂缝,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1%,平均渗透率为0.22×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太原组灰岩有利储层形成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生屑滩、生物丘有利沉积微相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储集空间类型及平面大面积分布;高频旋回控制下的准同生岩溶作用有利于溶蚀孔的形成,能有效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为厚层灰岩储层的发育创造了条件;裂缝对改善致密灰岩储层渗流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的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华北地台生物碎屑灰岩储层研究及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