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黄国军  陈海忠 《山西建筑》2006,32(22):15-16
分析了新城市主义兴起的背景,介绍了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论述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社区发展的启示,指出应结合我国国情,吸取新城市主义中干我有利的内容,促进我国城市社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袁婧 《山西建筑》2012,(32):8-9
对社会资源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新城市主义原则的方法,从可适宜步行的环境,可达性,公共空间,混合住宅等几个方面为突破口,进行了构建包容性社区的初步研究,从而构建出宜人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针对美国社区建筑师近来提出的“新城市主义”一词,探讨城市蔓延带来的社区问题。以及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提炼社区的形态要素,讨论其定义,关联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盛嘉 《福建建筑》2012,(1):40-42
新城市主义作为当时当地的一种规划思想传播至今并且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所倡导的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邻里交往和社区网络的重建等等思想深刻影响我国。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新城市主义理论在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为我国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人性化方法营造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融合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俊峰 《住宅科技》2009,28(1):36-39
目前,我国居住社区分化现象日趋显化。在辨析与借鉴“新城市主义”有关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居住社区融合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文梳理了近年来在北美城市设计领域兴起的"新城市主义"的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理论。以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设计思想与中国居住区设计思想的比较为基础,总结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居住社区设计的影响和实践中还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城市主义”是1990年代以后西方城市设计领域中兴起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设计思想和作品已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机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城市主义”兴起的背景,然后阐述了该流派的主要设计理念、实践特征和今后的发展前景,最后总结了它带给我国社区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新城市主义”是1990年代以后西方城市设计领域中兴起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设计思想和作品已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机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城市主义”兴起的背景,然后阐述了该流派的主要设计理念、实践特征和今后的发展前景,最后总结了它带给我国社区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燚 《规划师》2006,22(6):18-21
江门市北新城区居住小区规划首先明确用地周边各种设施的布局情况,以此确定住区内合理的公共设施布局;采用"自由式、曲线型"住宅布局,形成内环交通;构建识别系统、"两轴串四景、八星聚一廷"的景观结构,以实现多样化,构建步行社区.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一书从社区宜居性的视角,分析了宜居性内涵的升华与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探讨了社区绿地、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宜居性规律,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Journal of Urbanism》2013,6(2):105-12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specif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New Urbanist community of Orenco Station (Portland, Oregon). House-level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Orenco Station, as well as a traditional suburb and two long-established urban neighborhoods. Survey data reveal higher level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New Urbanist community than the comparison neighborhoods. The analysis also reveals a higher level of walking, and an increase in the occasional use of mass transit, in the New Urbanist community.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residents in all four neighborhoods (including the New Urbanist neighborhood) rely on single occupancy vehicles for their regular commute. In summary, this study shows that Orenco Station is very effective in achieving its social objectives, successful in encouraging walking and the occasional use of mass transit – but less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primary reliance on mass transit for commuting.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城市纷纷兴起新城规划和建设的高潮。通过对中国新城建设的概况、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回顾,站在理论的层面探讨了新城市主义理念对我国新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徐谦 《江苏建筑》2011,(5):16-18
作为1990年以后在西方国家兴起并已日趋主流化的规划理论和思想运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同样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文章以苏州为例,通过探讨现实中存在的城市问题,以新城市主义的视角剖析苏州在城市建设中运用和发展的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14.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是保障居民健康生活的基础,是健全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城市人"理论,以使用者和设施运营者"自存-共存"平衡状态下的共识为目标,构建"基于理性的需求共识和物性的规划匹配以及面向典型人居的要素干预"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评价及规划方法。以武汉市为例,采用社会调查、回归分析、最优化分析等方法,辨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需求方"满意度的共识,并对典型生活圈的要素进行提取和对比,从服务范围、人居属性、道路属性及设施属性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分析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理念,以南宁普罗旺斯的规划设计为案例,探讨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手法,在城郊大型住区的开发建设中有效地营造出高质量的空间环境,为最终形成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地十分关注住宅产业的发展,这是因为住宅紧紧地维系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并对经济的涨落和社会的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正朝着中等发达国家挺进,人民生活也进入了小康之后的需求阶段。与此同时,中国近年商品住宅开发建设也逐渐形成两种格局:都市中心楼盘与郊区化住宅。文章针对郊区化居住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新都市主义内核思想正是对都市化和郊区化的扬弃,小户型住宅是新都市主义在中国的最好实践,探讨了新都市主义核心居住论与都市小户型住宅结合发展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出发,通过我国西部边缘城镇——成都市城南正兴片区规划案例分析,探讨新城市主义三方面:即城市边缘城镇住区空间结构形态、交通布局模式和环境体系三者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关系,力求寻找一种合理的城市边缘城镇发展模式去弥补中心城,形成新的腹地。既实现限制城市漫无止境的蔓延扩张,又在自身内城创造适合人居和谐发展的环境,最终达到城市边缘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settlement of urban villages in Wuhan,the paper examines the special urban social functions of urban villages during their self-evolution process.The totally market-led mode of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has neglected existing positive social effects and failed to provide fai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and it will hi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versified and vigorous urban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view of the situation,the paper suggests that in order to meet the urban socio-spatial demands during the specific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re-examine and adjust the strategies and planning techniques concerning market-led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 as the go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