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外城市居住社区设施可获性研究及其在中国西安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住社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社区的首要职能就是生活的组织职能,即社区要提供满足居民群体生存,发展需要的生活组织以及各种服务设施,如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等.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其各类设施的满足程度实现的.本文在国内外城市社会学及城市规划学对社区生活质量综合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社区设施可获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所选社区的社区设施可获性进行了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尝试性地提出了促进社区设施可获性的居住社区规划与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住社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社区的首要职能就是生活的组织职能,即社区要提供满足居民群体生存、发展需要的生活组织以及各种服务设施,如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等。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其各类设施的满足程度实现的。本文在国内外城市社会学及城市规划学对社区生活质量综合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社区设施可获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所选社区的社区设施可获性进行了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尝试性地提出了促进社区设施可获性的居住社区规划与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3.
2015年6月,国务院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任务结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多专题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如何发挥海量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应用价值,是国家和地方测绘信息生产部门当前思考的急迫问题。同时,以城市为单位的宜居性评价,难以满足业务部门的城市规划验证、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应用需求。因此,本文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了如下研究内容:(1)基于武汉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遵循科学客观、可操作性等原则,对影响社区宜居性的居住、环境、配套设施及安全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专家讨论与筛选,建立了武汉市中心城区社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了确定,开展了武汉市中心城区的社区宜居性评价分析;(3)结合评价结果及各项指标的专题图,给出了针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社区宜居性建设管理的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资源整合等若干意见。论文工作不仅体现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应用价值,而且为城市社区宜居性评价提供了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已开始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西方城市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日常城市体系下的空间社会文化转向",以社区为单位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典型的阶层化特征,代表了后现代西方城市社会阶层的生活行为规律,建构了(日常生活)城市体系下城市居民生活场所(或社区资源)的时空对应模式。探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是当代城市问题和空间规划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认为,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必将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化空间特征;通过解构日常城市体系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社区阶层耦合资源结构(社会公正)配置规划和控制。从而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规划提供崭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建设运动友好型城市与居民追求健康生活的背景下,城市社区慢跑环境日渐成为风景园林与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城市社区慢跑环境进行类别划分与空间优化,有助于提高社区健康宜居性、增强居民运动意愿。以福州市金山街道为例,展开需求导向的城市社区慢跑环境评价研究,复合应用多重数据和分析方法,对城市社区慢跑环境进行了多指标、多层级评价,通过K-means空间聚类法将社区慢跑环境进行类别划分,根据不同类型空间特征从道路网络、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为宜居社区环境的规划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启发运动友好型城市的营造。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居住条件的提升,宜居性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随着不断地老化,导致老旧社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社区中的矛盾日益增加。近年来,针对社区展开的更新行动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文章以"城市针灸"理论为切入点,对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重塑老旧社区活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一书从社区宜居性的视角,分析了宜居性内涵的升华与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探讨了社区绿地、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宜居性规律,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堪称全球宜居城市典范的墨尔本为例,从城市宜居性概念、评价维度及评价因素出发,探讨宜居性评价的指向性问题;接着从城市历史角度剖析墨尔本宜居性的形成与特质。研究发现,宜居性的概念及评价体系的建立容易产生指向性不明或矛盾,缺乏从当地居民个人视角的历史维度的宜居性考察。通过从历史角度对墨尔本宜居性形成进行分析,认为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交通质量的提高、以人为本规划设计手段的运用和坚持、稳定的制度体系、良好的区位、重视当地社区参与、注重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绿色健康城市形象的打造是墨尔本高度宜居性的形成基础。综合考虑社会空间非均质性与城市历史演变等因素,为城市宜居性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共享时代的背景下,共享经济的发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共享社区应运而生。基于老旧社区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的现状,通过点式介入手法对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打造共享平台,并以此为中心点整合社区资源,激发居民自发性地向周边产生触媒作用。旨在能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现有资源,不断微更新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给老旧社区注入新的活力,营造社区乃至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魏薇  胡秀琴 《建筑与文化》2023,(11):122-124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公园类型之一,具有文化、教育和邻里交往等社会属性,其供给与居民需求是否相协调,对于城市社区的宜居性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杭州市拱墅区的社区公园为例,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本研究单元,然后基于供需平衡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对社区公园在空间布局上的供需关系进行评价,针对不同协同等级的生活圈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一凡 《城市规划》2019,43(5):17-22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提出是我国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时期的客观要求。从认识层面加深对社区生活圈的理解,是推进相关规划实践的重要前提。研究提出,社区生活圈是日常活动的空间范畴,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应面向生活空间而非抽象的功能地块。社区生活圈是配套服务的共享单元,社区生活圈的规划需要兼顾公共服务设施的可及性和可达性。社区生活圈也是邻里感知的社区领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在改善硬件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应关注营造和谐包容的社区感。社区生活圈的提出是城市规划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新时代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的重要转型。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户型的面积追求也在提高,大户型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居住组成部分,是居住"丰度"扩展的良好载体。文章从丰富居住"内容"的角度入手,从生活模式和需求、家庭结构、空间层次三方面推敲大户型设计的影响因素,并在空间宜居性、空间灵活性和空间效率性的设计理念下,对大户型设计中的空间组合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旨在提升大户型的内部环境和居住性能。  相似文献   

13.
谭莹 《室内设计》2011,(5):7-11
日常生活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功能之一,以日常生活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能够在保障城市空间开放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具地域人文特色的城市整体形态。本文以重庆为例,针对当前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优化城市生活格局、完善生活空间体系、创造生活性空间等城市设计策略,并对相应的城市设计控制机制提出了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4.
人群集聚发生传染,而人群流动导致 传播,基于人群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大城市 疫情扩散风险预测是做好常态化防疫和制定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前提。以 武汉为例,基于移动位置服务数据(LBS)、空 间聚集热点(POI)、历史疫情特征等对传染病 动力学模型(SEIR)进行适应性改进,结合空 间分析技术(GIS)进行街道尺度的疫情扩散风 险预测,划分不同空间风险等级。结果表明,高 风险街道主要在中心城区边界处成片分布,在 乡镇地区也少量存在。高风险街道内防疫相关空 间要素的统计结果表明:高风险街道职住平衡 度较低,且大部分街道现状人均绿地低于武汉 市的平均值;远城区及部分乡镇地区高风险街 道15 min生活圈的服务设施点配置较少,不利于 紧急时期防疫及基本生活物资的供给;社区医 疗卫生设施在高风险区覆盖率低,而部分街道综合医院密集,可能加剧周边居民的感染风险。基 于研究结论,初步提出促进高风险街道的职住平衡和公共绿地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配置的 平疫结合、提高远城区社区医疗设施的覆盖率、分散化综合医院的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下空间竖向分层化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趋势之一。本文立足于中国城市化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通过分析浅层地下空间(地下10 m以上)、中层地下空间(地下10~50 m)和深层地下空间(地下50 m以下)的主要资源特性和最优功能设施布置,明确城市地下不同分层空间的主要功能定位。同时分析国内外不同的地下空间开发案例,重点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分层利用的布局模式和内在演变机理。以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为例,分析了武汉市不同区域地下分层空间的结构形态的差异性。其研究成果有助于不同城市进行地下空间规划时,决定不同分层空间的功能设施和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目标使得“社区生活圈”被日益关注,然而从生活圈范围的划定到生活便利度的评估都存在着笼统、粗略的问题。基于多源大数据,提出了更准确的等时圈划定方法和优化的生活便利度评估方法,并进而提出了通过多层级的生活圈便利度变化态势分析来全面评估人本尺度下生活便利性的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小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划定了各小区10、15、20、25、30分钟的社区生活圈范围,并计算不同生活圈范围内的生活便利度指标,最后通过对多层级生活圈下便利度指标变化态势的聚类分析,完成了对这些小区的生活便利性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估方法能够为城市更新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彭青  潘峰 《山西建筑》2007,33(11):50-51
在系统地规划思想指导下,介绍了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的规划原则,并以武汉市为例,从景观轴的布局、景观点的区位选择、景观带的布局、景观区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对武汉市景观地域体系的规划建设进行了探讨,为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when most urban dwellers build private social networks they still fail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life. This has led to increased urban political paralysis and more socially isolated individuals. The authors test this hypothesis in a survey of middle class condominium residents in the Tel Aviv metropolitan area. The survey area is a low-moderate rise, high-density urban system with a majority of residents living in owner occupied apartments and with 38% of the working population getting to their jobs by public transportation. Data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hypothesis fails to hold. Central city and suburban residents still make considerable use of the downtown area. These middle class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public life on the neighborhood level and on the broader metropolitan level. They also have rich private social networks which support a public network.  相似文献   

19.
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除住所之外的第二个家,对居民日常生活尤为重要。笔者从居民内在需求出发,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小区公共空间活力度的调查和评价,剖析了当前小区公共空间在满足居民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公共空间活力度的措施和建议,以期提升小区居住品质,为今后小区公共空间的营建提供策略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