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如何转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向应用技术方向转型,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成功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可谓是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之一,而加强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广告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加强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也是当务之急,文章重点是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独立学院广告学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罗仁 《电子世界》2014,(14):462-46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服务为宗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磊  刘雅祺 《通讯世界》2017,(6):276-277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定为主要教学计划,是由工科教学向工程教学转变的重要项目,目前教学注重的是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双向培养,校企协作共同培养学生,计算机卓越工程的培养成为校企重点改革教学内容.本文主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对校企合一模式培养计算机卓越工程师的研究与实践进行阐述,首先对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然后详细的说明了校企合作在产学联动中起的作用,最后对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途径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培养计算机专业培养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4.
姜燕  旭日 《通讯世界》2017,(9):120-121
在"校企合作"视角下,共同建立实训基地能够让校企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化、规范化,能够降低学校的管理运营成本,从而达到培养高新移动通信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水平,大大推进了学校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让更多学生毕业过后有更多的机会,这对高职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瞿艺 《信息通信》2013,(10):270-271
联想学院隶属于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非独立法人),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投入优势资源,共建专业,订单培养联想服务工程师,学员毕业后全部进入联想服务体系工作,享有优越的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所需,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契合。通过建立实践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有针对性地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确保确保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从校企融合模式入手,探讨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正式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本文结合国网技术学院企业定位及优势,对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菲 《电子测试》2020,(4):63-65
本课题以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管理业务为研究对象,围绕数据库管理、软件工程技术,重点以校企合作业务进程管理、信息共享为研究内容,提出"四位一体"校企合作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通过门户网站、校企合作项目管理、资源共享管理、常见功能、手机APP五个模块建设,旨在达到校外合作信息管理的数字化,使学校、企业、行业和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能够及时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应环节,了解校企合作项目动态资讯,激发行业、企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使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本着资源共享、培养人才的原则,合作创建"厂中校"的校企合作工作站。在此模式下,校企双方共同协商,按照社会需求设置课程,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完成教学任务和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介绍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6年开展"2+6"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围绕"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实习企业、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管理考核和教学成效等方面。本文举例说明了我院进行"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汪英 《通讯世界》2016,(13):291-29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普遍化、广泛化发展,高职院校也随之更新教学观念,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将学校的根本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而当前寻找合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成为学校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此趋势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方式,即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展专业教学的方式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该模式对于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要求,阐明在专业建设中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深入探究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所遇到的挑战,并提出相关的优化措施,推动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中职教育作为培养相关技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相关人才的重要使命。有关中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教育部的推动之下正在积极的探索之中。中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建设,有利于完善中职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有用的技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实现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建立。本文在介绍了"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内涵,分析了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和特点,并为其在中职教育中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的途径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和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共识。本文首先概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重点介绍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一些创新性的研究,着重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样化发展进行了展开讨论,最后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程理论、技术、方法发展快,工程实践性要求高,创新性强。如何通过专业学位学习培养适合企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迫切需要在培养方式、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导师指导等方面与企业接轨,形成合理的培养模式。本文探索和实践校企联合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专业课采用“项目教学”、培养指导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等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高技术及高素质的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而据我国现有的状况反应,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极度匮乏,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与国家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为主,对校企合作模式行探讨,并提进出了校企合作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高职高专院校"机械制造技术"教学现状可知,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办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校企合作办学对电子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并列举了我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开展"3+1"创新教育、促进电子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思路和做法.校企合作办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专业水平,为提高电子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技术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探索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与湘电集团始终血脉相连,合作共赢。近几年,校企双方实现了从"融人"到"融合"再到"融通"的里程碑式转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学院从构建与校企一体化模式相衔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听、说、看、读、写、察"多路径理论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着手,形成了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具有鲜明湖南电气职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是高校进行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独立学院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及高职类院校因其办学层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校企合作的定位也明显不同。探索符合独立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独立学院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强的"两强"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