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统聚落是非建筑师营造的场所,属于人们生活的聚集地。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传统聚落受到巨大的冲击。聚落作为文化的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研究聚落文化也是为了探索聚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文章以江西省泰和县爵誉村作为研究对象,爵誉村于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极具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访问居民、查询史料(族谱)的方法,从聚落空间形成影响因素、聚落空间的构成对爵誉村空间形态以及从传统民居类型、功能布局、营造技艺、装饰艺术对传统民居特色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为当下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华中建筑》2021,39(10)
伴随着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聚落空间正在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营建方式的剧烈矛盾分化。伴随着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聚落的演变最终将达到一个阶段的平衡状态。以河北省没口峪村为例,该文阐述了传统与现代的山地聚落演变的营建特点,借助演化博弈论,归纳了由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多种因素作用下两种阶段中的聚落空间的差异,分析演化倾向,梳理利益共通点。通过上述研究,总结聚落空间演变优化措施,为加快没口峪村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丁杰  王如明 《室内设计》2023,38(5):103-109
传统聚落包括城镇与乡村,是中国历史 建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多种独特的 空间特征。由于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的空 间形态上,且多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导致人们对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理解不足。研究提 出一种新的方法理解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特 征,基于句法原理分析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模 式的差异,并选取三组(9个)地域特征明显的 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星形模型和分类 空间测度的方法解读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 特征。结果发现,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模式 主要分为轴线导向型与河流导向型,前者体现了 《考工记》中“理想城镇”的空间模式,后者则 反映了风水理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研 究运用一系列数学测度方法来探索中国传统乡 村聚落的空间特征,可以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拓展解读,结果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 统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从不丹的聚落说起,以OgyenCholing村为分析案例,研究不丹传统聚落的旅游开发模式,分析聚落的现状以及随着旅游开发而发生的一系列转变,探讨了不丹开发模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启示中国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研、走访、测绘的研究方法,以王硇村为例进行了聚落院落分析,并从王硇村整体规划、院落布局、院落类型、院落连接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出了王硇村传统聚落院落的生活形态,以保护传统聚落院落的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夷山城村完整地保留着传统聚落选址、街巷格局以及古民居等方面的信息,是闽北古建聚落的典范。该文以城村为例,从聚落选址与结构、街巷等级与形态、建筑类型与风貌等多个方面展开闽北古建聚落的研究,指出城村选址与古汉城遗址的关联性以及村落规划中体现出"城"与"村"双重特征的原因,并归纳出城村古建筑的庭院式、单栋式与独立式三种建筑类型,为历史文化名村文化脉络的传承、历史风貌的延续乃至古民居的更新等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薇  温泉 《室内设计》2016,(6):97-100
本文通过运用跨学科多角度方法 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从传统文化、建筑学、 城乡规划学、深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角 度对中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考察研究,深 入剖析以上各领域在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结 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宏观层面上,中国传统 文化在意识观念层面占主导作用,在审美、 选址、规划布局诸等多方面影响人们对传统 聚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中观层面上, 环境心理学和深层生态学则注重中国传统 聚落人居环境中对人与其所栖身环境的交 互影响;微观层面上,建筑与村落作为人们 聚居的容器,是传统文化观念在人们面对 具体自然实践中的体现,这些学科结构作用 不同但互相注释,形成一个有机系统。通过 对这个系统进行全方面立体化认知和探讨, 以期能够对转型中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寻 求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解,为中国传统聚落人 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青海藏族庄廓民居及聚落研究——以巴麻堂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雄先藏族乡巴麻堂村是适应高原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典型藏族聚落,它仍旧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聚落特征,其民居及聚落环境与地区自然气候相适应、有效利用本土建筑资源,取得人、建筑、环境的良性互动。该文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测绘、访谈,从聚落形态到民居建筑单体进行全面分析,对比传统、在建、新建三个不同时段的庄廓民居建筑现状,总结概括出巴麻堂村民居及聚落的生存智慧。传统营建经验的再挖掘,是为了当下乡村建设的良性发展,希望能为当地民居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挺  宣建华 《华中建筑》2011,29(2):164-167
在中国漫长的社会文明史中,宗法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民居聚落的构成,该文即从宗法制度的角度来探讨其对聚落肌理构成的影响,同时以浙江省的四个村落:郑宅村、厚吴村、俞源村、霓霞山村为例,来分析宗祠影响下的村落肌理形态。  相似文献   

10.
以高椅村这个因移民而兴盛的非典型性侗寨为研究对象,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其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并对该地区 的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在实地调研和对大木匠师访谈的基础上,对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一般知 识、构造做法、营造程序等技艺进行归纳总结。该地区穿斗架技艺完善结合了西南干栏建筑和汉族建筑的木构技术, 是穿斗架重要案例研究,对于全面探究南方木构架的发展规律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文人游历徽州,留下众多诗词,为研究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提供重要资料。徽州村落独特田园自然景观与文人情感的结合通过诗词而表现,形成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的诗意场景。解构诗词中徽州村落场景,从建筑、场所、聚落、环境、行为五个方面解析诗词中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然后从文化景观的物质基础、文化依托、重要建设者等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为当下徽州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场景意境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12.
薛林平 《华中建筑》2008,26(12):176-187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悠久深厚。特别是明清时期,演戏活动非常活跃,大量戏场建筑也随之兴建。这些戏场建筑是中国古代观演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实地调查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陕西明清戏场建筑的发展沿革、留存情况、典型实例、建筑形式、空间特征、艺术成就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古代灯具历史悠久,由于明清科举制度盛行,出现了专门供学子读书用的书灯,书灯陪伴了无数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历史上对明清书灯没有具体的分类,文章对明清书灯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并详细介绍了其中的明宣德青花海藻纹书灯,总结得出书灯在造型、功能和文化等方面为学子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相似文献   

14.
晋商大院居住形态及美学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晓芳 《山西建筑》2010,36(20):15-16
以晋中地区的祁县乔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静升村王家大院等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晋商老宅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空间布局、院落组织,揭示了明清时期晋商大院传统聚落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关系,折射出了晋商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变革重要的转折期,不同学科针对明清城市的研究都很活跃,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在分类总结的基础上,从不同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分析不同学科之间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薛婧  段威 《建筑创作》2020,(1):91-97
碉楼起源于明清时期,在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受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碉楼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呈现出多样的建筑风格。开平碉楼产生与发展的时期特殊,深受多元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防御性的基础上又呈现出独特的景观价值,是中国乡土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的融揉。碉楼作为聚落的一部分与山水林田和谐交融,是防御危机与守望风景的载体。本文试从聚落空间、建筑样式、景观风貌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开平碉楼的发展过程,总结出开平碉楼聚落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志强  郑曦 《风景园林》2022,29(5):124-129
画意追求是明清园林叠山的重要倾向,并且影响了叠山实践。以山水画中的皴法为切入点,在结合相关的造园和画论史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明清园林叠山与山水画皴法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明清园林叠山对于皴法的借鉴和山水画皴法的总结联系密切,由于受到绘画上复古求源的社会文艺思潮影响,叠山有了对历代各种皴法借鉴的可能,这在明清以前较为少见;2)借鉴皴法成为画意叠山实践的重要方法,以致在叠山的每个重要环节均出现了以皴法为指导的具体叠山理法;3)明清时期在对山水画和叠山的品评上也出现了趋同的现象,是否拥有皴法画意是叠山作品重要的评价和欣赏标准。对于叠山和山水画皴法的比较分析,为当代叠山实践中利用传统山水画皴法提供参考,同时对进一步发掘明清画意叠山的价值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明清家具风格及艺术成就的讨论 ,对比日本家具及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 ,提出中国当代家具的设计应在研究学习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要从造型手法和艺术神韵中提取明清家具的精髓 ,从而推进我国当代家具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界画因其能工整细致、客观严谨地展现建筑风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与城市建设有较深渊源的特别门类。界画始于魏晋时期,隋唐时期达到较高水平,两宋时期盛及巅峰,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在界画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中有迹可循。本文以挖掘中国古代城市意象与风景营建手法为核心,在整理和分析文献典籍中界画、诗词等基础上,通过图示符号读取并归纳城市意象元素,得出中国古代城市风景营建的方法体系,即"因天材,就地利"的理念,"本人情,状风物"的原则,以及"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手法。旨在借鉴古人践行的风景营建智慧,为当下城市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章婷婷  李沛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23,39(1):134-138
聚焦明清古徽州私家园林,结合方志与文集,以时间为线索,对各阶段园林的数量与分布、园主身份与造园审美进行细致梳理和阐述,以揭示明清古徽州私家园林发展流变的全过程。基于此,共检索获得90座明清私家园林,将其归于4个发展阶段:永乐至正德年间的整装待发、嘉靖至明末的成熟鼎盛、明季清初的顿挫沉寂、清道光前的复兴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3点流变特征:园林分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时空同步性,儒、贾并重的园主身份和以村居为主流的园林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